巴赫的榮耀
2024-10-04 05:04:2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巴赫被稱為「現代音樂之父」,生前卻絲毫沒有享受到該有的榮耀,作品不被世人理解,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在死後更是默默無聞,直到1829年,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上演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巴赫才被世人所知。那個時候,孟德爾頌只有20歲,開始人們對作品和指揮都持觀望的態度。《馬太受難曲》上演後,好評如潮,巴赫的音樂也得以聲名鵲起。音樂家創建了巴赫學會,專門搜尋研究巴赫的作品。此時距離巴赫完成這部作品,恰好一個世紀。
由於巴赫是一個虔誠的路德宗信徒,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宗教作品的創作上,因此他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中,大約有四分之三是宗教音樂,所以被後世的研究者們視為最偉大的宗教音樂家。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到1727年之間。全曲包含七十八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上半部三十五首,主要是耶穌被猶大出賣和被捕;下半部四十三首,描述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面。全曲規模宏大,使用了三個合唱隊,兩個各由十七件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兩座管風琴。以至於孟德爾頌在擔任指揮時,人們會懷疑他能否駕馭由四百多人組成的巨型團體。
《馬太受難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來配合教堂禮儀穿插的音樂,是實用性音樂。巴赫寫受難曲時並沒有完全遵循宗教音樂的條條框框,而是大膽借鑑義大利歌劇中的詠嘆調和宣敘調,並提高了器樂的作用,讓聲樂和器樂進行對抗,極大地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在這部作品裡,宗教形式與世俗情感已經滲透到一起。巴赫富於創造性的改進在當時引起教會人士的不滿,但對音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飛躍。
《哥德堡變奏曲》也許是巴赫最著名的鍵盤樂曲,也是西方音樂史上結構和規模最宏大的變奏曲。該變奏曲的主題是巴赫在1725年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巴赫在此基礎之上,發展成三十段變奏。巴赫幾乎把當時所有的曲式如賦格、卡農、托卡塔、創意曲等都加上,不僅沒有顯得雜亂無章,反而使這部變奏曲傑作像數學公式一樣整齊凝練。
為了便於演奏者正確彈奏,巴赫還在樂譜上作了注釋。《哥德堡變奏曲》的結構嚴謹,表達方式豐富,令之後的作曲家們嘆為觀止,成為西方音樂一座不可超越的巔峰。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由於鋼琴的發展,羽管鍵琴逐漸沒落,這部為羽管鍵琴而作的作品也因此被人忽視。1955年,加拿大鋼琴「怪才」格倫·古爾德將《哥德堡變奏曲》作為自己的第一張錄音作品,古爾德的精彩演繹使之立刻風靡全球。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管弦樂的代表作品,被後世的音樂家們稱為巴洛克協奏曲的典範。
1721年,巴赫應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之邀,創作了六首協奏曲,詼諧歡快,帶有明顯的義大利音樂風格,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曲子的樂器組合各不相同,巴赫幾乎動用了那個時候所有可能的樂器編制,表現出創作者對音樂的驚人感悟力。第五號D大調可以說是《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樂曲一開篇就富有宏大的氣勢,緊接著小提琴、長笛、古鋼琴三種樂器就開始了互相的對抗,使聽者欲罷不能,最後由古鋼琴占主導,演奏出一個優美的華彩段;第二樂章變成了長笛、小提琴和古鋼琴的三重奏;第三樂章是快板,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是賦格風格,在巴赫的精心雕琢下,整個樂章的表現形式顯得非常豐富。
音樂世家巴赫
我們說到巴赫,一般是指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J.S.巴赫,但在西方音樂史上,名叫巴赫的人達數十人,更神奇的是,他們都屬於一個家族。而J.S.巴赫只是他們中最知名的那位而已。
J.S.巴赫的祖父、父親和哥哥都是音樂家。雖然他與兩任妻子所生的20個子女中只有9人長大成人,但其中有3位成為音樂家——次子C.P.E.巴赫因長居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三兒子J.C.巴赫長居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