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音樂的魔法
2024-10-04 05:03:1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隋唐音樂非常繁榮,而與之相關的音樂理論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記譜法不斷地演進,宮調理論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唐代有多種記譜法,譬如文字譜、減字譜、工尺譜、管色譜、舞譜等。
文字譜是一種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記譜法,所使用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符號。文字譜的記譜方式繁複難懂,除了少數專業的音樂人,普通人很難看懂,因此在傳播和普及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中國現存的唯一一份古琴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原譜為唐人手抄,之後由六朝梁代的丘明傳譜。
減字譜是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古琴記譜法,是在文字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相傳發明者是唐末的古琴演奏家曹柔。這種記譜方法選取文字譜指法、術語中較有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只記錄其中的音高和演奏法,因此得名「減字譜」。和文字譜相比,減字譜的記譜方式要簡便許多,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張右袞在他的《琴經》一書中曾有「乃作簡字法,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的評價。通過減字譜記譜而得以傳世的琴曲有很多,其中最早的一首是姜夔創作的《古怨》。
工尺譜又名「半字譜」,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流傳廣泛的記譜法,和很多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有緊密的聯繫。工尺譜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通常將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號,對於同音名的不同音高,工尺譜採用在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向下撇的方式予以區分,或者是加偏旁「亻」的方式。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則在「工、尺」等字的末筆曳尾。
管色譜是燕樂半字譜中的一種,主要用於為笛子、笙等樂器記譜,同時為宋代俗字譜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唐代詩人張祜的詩作《李謨笛》中曾有「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的描述,其中的「曲譜」,指的就是管色譜。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舞譜是一種記錄舞蹈動作和隊形的記譜法,在唐代時期已經出現。敦煌石窟中曾經發現兩卷唐五代時期的舞譜殘卷,其中含有八支舞蹈的舞譜,其中主要用「據」「搖」「送」「舞」等詞記錄舞蹈的動作,發展到宋代,則多使用「雁翅兒」「龜背兒」「海眼」「回頭」等術語來記錄舞蹈時的動作。
唐樂
隋唐時期,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在近三百年時間裡,日本先後二十二次派來遣隋使和遣唐使。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回國時曾帶回《樂書要錄》十卷,以及律管、方響等各種樂器,學問僧最澄、義空回日本時也帶回多種唐代樂器。在今天日本的奈良東大寺內,還保存著中國傳過去的許多藝術珍品,包括音樂書籍、樂器和樂曲,並且一直保留了下來。在唐代傳去日本的樂曲當中,有許多成為日本當時雅樂的組成部分,並且有著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左方樂」。
為了傳播中國音樂文化,中國也派遣了許多人去日本,皇甫東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天平二年,皇甫東朝和一同被派往日本的女兒皇甫升女在日本表演「唐樂」,引起了巨大反響。後來由於交通困難不能回國,皇甫東朝和女兒定居在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