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典名著
2024-10-04 04:56:2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三國演義》: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十分流行,出現了大量與此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話本等。元末明初,羅貫中將這些資料綜合起來,並結合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等史料,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全書共計120回,65萬字左右,描述了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將近一百年間的歷史。當然,小說與真實的歷史是有不少差距的,小說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寫成,「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很多故事情節都被添枝加葉、張冠李戴等藝術手法處理過,很多主要人物也與歷史人物本身存在不少出入。不過,《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是相當有價值的。
首先,《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大批生動的人物。據統計,書中總共寫了1798人,有名有姓的約有1200人,主要人物個個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比如寬厚仁義的劉備、智慧過人的諸葛亮、忠義神武的關羽、魯莽勇猛的張飛、奸詐霸氣的曹操、心胸狹窄的周瑜、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等,無一不深入人心。
在塑造這些人物時,羅貫中善於抓住其主要特徵,採用誇張、對比等手法予以強調、突出。比如寫張飛的勇猛,作者誇張地描寫他站在長坂坡上大吼三聲,嚇得夏侯傑「肝膽俱裂,倒撞於馬下」,曹操大軍也「人如潮退,馬似山崩」,如此描述,令張飛勇猛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過目難忘。又比如在「三顧茅廬」的情節中,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到第三次才碰上諸葛亮在家,偏巧卻又在房中睡覺。劉備毫不介意,耐心地在房外等候,張飛卻怒不可遏,竟要放火將諸葛亮燒起來,一旁的關羽急忙拉住他。作者採用對比的手法,將三人寬厚、魯莽、鎮定這三種不同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在塑造人物上,《三國演義》也有一些不足:人物性格缺少發展變化,簡直可以說是一成不變,有點過於臉譜化;另外,其中有些人物誇張得過了頭,顯得不夠真實。
其次,《三國演義》在敘事方面顯示出作者無與倫比的才華。小說跨越時間長達一個世紀,人物眾多,事件錯綜複雜,千頭萬緒,作者卻能將其敘述得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實在叫人不能不欽佩。全書共分為五條線索:漢朝滅亡,魏、蜀、吳三國興衰,西晉統一天下。五條線索相互關聯,詳略不一。全書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魏、蜀、吳三國的興衰上,特別是魏國和蜀國的政治、軍事鬥爭,其中蜀國的故事更成為重中之重,而諸葛亮便是這個重心中的靈魂人物。
在敘事時,《三國演義》長於描繪戰爭,書中總共描繪了大大小小四十餘次戰爭,各有特色,很少出現雷同。在這些戰爭中,描繪得最出色的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場大戰。在描繪這幾場大戰時,作者的重點不在展示戰場上的慘烈戰況,而在表現統帥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因此作者便以人物為中心,著力表述參戰各方的實力對比、戰略戰術等,將戰爭寫得宛如英雄史詩般慷慨激昂。
第三,在語言方面,《三國演義》採用了接近於白話的語言,很容易理解。《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廣為流傳,雅俗共賞,語言通俗功不可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人物的語言已開始出現注重個性化的苗頭,劉備、關羽等主要角色的語言都與其自身性格相契合。
《三國演義》的出現,對中國小說特別是歷史小說的繁榮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對其他文學形式產生了較大影響。以戲曲為例,《三國演義》問世後,其中很多橋段陸續被改編為戲曲,單是京劇中就有上百種講述三國故事的戲。而且《三國演義》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已超出了文學範圍,進入了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後世很多將領都從中學習戰略戰術,而書中涉及的歷史知識、為人處世的經驗智慧等,更被社會各界人士學習效仿。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流傳太廣、影響太大,以至於在很多人心中,它已等同於真正的歷史,引來不少誤會。
章回小說
章回小說是長篇小說中的一種。大多數的章回小說都是歷史演義,即在史書的基礎上編寫出來。所以章回小說講究「七分虛,三分實」。
章回小說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時的講史評話。由於歷史故事是連貫且複雜的,說書人無法一次講完,於是在一個故事結束時為了吸引人再次掏錢聽書,就會說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就形成了章回的形式。到了明代,隨著市民經濟的興起和印刷業的發達﹐章回小說不再停留於口頭,逐漸變成主要以書面文字的形式流傳於民間。
章回小說每一回都有一個標題,開始只有一句,漸漸發展為對偶工整的兩句。內文常採用散韻結合的模式——故事用白話寫成,但中間常常夾雜著詩詞,這是因為章回小說的老祖宗就是又說又唱的評話。
《水滸傳》:108個好漢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普遍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羅貫中曾對其做出一定加工。除此之外,還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作者是羅貫中;一種認為作者是施耐庵,羅貫中不曾參與其中;還有一種認為前70回是施耐庵所寫,後30回是羅貫中續寫。
《水滸傳》自問世後,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版本,回數各不相同,多的有124回,少的有71回。明代末年,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將眾好漢齊聚梁山之後的內容砍掉,做成了一個70回的版本,取名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成了清朝年間最流行的版本。
《水滸傳》也叫《忠義水滸傳》《忠義傳》,「忠義」二字是其寫作主旨。忠義的含義非常複雜,忠君、孝悌、仗義等都包含在內,可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概括《水滸傳》全書的思想內涵。這部小說自問世後,一直深受百姓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對英雄的勇氣、智慧和真性情的讚頌。
書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各有特色,金聖歎曾說:「《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雖然這些英雄並不是個個都性格鮮明,讓人過目難忘,但其中數十個主要角色,確實都性格迥異,栩栩如生,比如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
《水滸傳》刻畫人物有一個特色,常在人物首次出場時,藉助肖像描寫展現人物獨有的性格。比如魯智深出場時,寫他「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絡腮鬍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寥寥數句,一個豪爽、粗莽的好漢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刻畫人物時,《水滸傳》時常安排同類人做同類事,在對比中突出每個人的性格特色。正如金聖歎所言:「如武松打虎後,又寫李逵殺虎,又寫二解爭虎;潘金蓮偷漢後,又寫潘巧雲偷漢;江州城劫法場後,又寫大名府劫法場;何濤捕盜後,又寫黃安捕盜;林衝起解後,又寫盧俊義起解;朱仝、雷橫放晁蓋後,又寫朱仝、雷橫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題目犯了,卻有本事出落得無一點一畫相借。」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多一成不變,《水滸傳》中很多人物卻有明顯的性格轉變。以林沖為例,他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眼見妻子被太尉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調戲,卻因擔心得罪上級,不得不選擇忍耐,這時他的性格還比較懦弱。其後,高俅等人步步緊逼,他百般忍讓都無濟於事,最終憤而殺死高俅的心腹,在一個風雪之夜投奔梁山,這時他的性格已變得十分剛烈,前後對比鮮明。
此外,《水滸傳》還很注意從多個角度刻畫人物,使人物的性格更富有層次。比如魯智深,他雖然粗魯莽撞,但在某些情況下卻很有計謀,粗中有細。在他拳打鎮關西的情節中,作者寫他路見不平,想幫被屠戶鎮關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報仇。為不使金家父女受到牽連,他足足等了兩個時辰,估計金家父女已經走得很遠了,才出去找鎮關西,顯示出他性格中粗中有細的一面。之後,魯智深痛打鎮關西,不曾想竟鬧出了人命。於是他大罵鎮關西裝死,為自己贏得了從容離開的時間。如此有計謀,展現出魯智深聰明機智的一面。正是通過類似多角度、深層次的描繪,一個立體、生動的魯智深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在敘事方面,《水滸傳》採用了單線縱向敘事結構。前半部分寫人,常用幾回的篇幅集中寫一個或幾個人物因何要投奔梁山,對各主要人物的描寫依次展開;後半部分記事,寫眾好漢齊聚梁山後,如何反抗朝廷,又如何被朝廷招安。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總體而言,前半部分要比後半部分精彩得多,後半部分的大部分人物都失去了原有的個性,情節也顯得十分拖沓。
《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極高的地位,它和同時期的《三國演義》共同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形式與風格打下了基礎。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與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更加貼近,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文中使用的白話也更加成熟,方便理解,對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小說的地位越來越高。
《水滸傳》的出現,還為之後各類文學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小說到明清傳奇,再到崑曲、京劇等戲劇藝術,以及說唱等民間藝術,都將《水滸傳》當成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如明代奇書《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潘金蓮的故事演繹出來的。
《水滸傳》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被翻譯成十餘種外文,在世界各地流傳,並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大英百科全書》曾盛讚:「元末明初的小說《水滸傳》以通俗的口語形式現身於歷史傑作之列,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喝彩,被認為是最有意義的一部文學作品。」
《西遊記》:一隻神猴的取經傳奇
明代後期的通俗小說家多熱衷於創作神怪小說,有將近30部神怪小說相繼問世,其中最具文學價值的非《西遊記》莫屬。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玄奘取經的史實。玄奘是唐太宗統治時期的高僧,貞觀三年(629),他從長安出發,歷經17年,輾轉上百個國家,從天竺取回了657部佛經,並將餘生全部用於翻譯、研究佛經。玄奘的門徒曾根據他口述的取經途中的見聞,寫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書中的內容帶有一些神話色彩。後來,玄奘的弟子在歌頌師父、宣揚佛法時,將這種神話色彩誇大,並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情節,使得玄奘取經的故事變得越來越離奇。
北宋時期,出現了一部題為《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話本,其中列出了《西遊記》故事的大致框架,並首次出現了猴行者這個角色,他也加入了取經隊伍,並逐漸取代玄奘,變成了取經路上的頭號人物。另外,這部話本中還出現了沙僧的前身深沙神,但只露了一次面,另一位主角豬八戒尚未出現。
豬八戒首次登場,是在元末明初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中,在這部戲中,深沙神改稱為沙和尚。大約在同一時期,還有一部講述《西遊記》故事的書問世,其中對唐僧師徒四人,尤其是對孫悟空的描繪,對故事結構和情節發展的安排,都已大致定型。我們熟知的長篇小說《西遊記》就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
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很多學者都存有質疑,現在一般認為是吳承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他才華出眾,卻屢試不中,人到中年才當上了縣丞,但不久就因反感官場黑暗,憤而辭官,此後長期賣文謀生。晚年的吳承恩貧困潦倒,十分淒涼。除《西遊記》外,他還留下了4卷《射陽先生存稿》。
《西遊記》是一部神怪小說,也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文學作品,有兩個相當突出的藝術特色:一是奇幻,二是幽默。
首先,它創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突破了生死、時空和神、妖、人、鬼的界限,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充滿了奇幻之美,而這種奇幻之中又包含了真實。以人物塑造為例,小說中的各色神、妖,雖不是凡人,卻常讓人感覺像凡人一樣真實,甚至是可親。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將凡人的性格缺陷、言談舉止等特點賦予了這些神、妖。這一點在豬八戒身上體現得最淋漓盡致。
就另一大藝術特色幽默而言,小說中穿插了大量戲言,使得全書都被濃厚的喜劇氛圍籠罩。有些戲言對刻畫人物很有幫助,比如孫悟空戲稱如來是「妖精的外甥」,取經路上聽說妖怪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便詛咒菩薩「活該一世無夫」,一個不畏權勢、放浪不羈的勇者形象立時得以凸現。另有一些戲言則是引人發笑的俏皮話,為小說增添了更多的喜劇色彩。比如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歸來後分別得到了封號,豬八戒得到的封號是「淨壇使者」,負責掌管如來的貢品。豬八戒很不滿意,如來便安慰他說:「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說得通俗點,就是豬八戒胃口大,吃得多,天下佛教徒眾多,香火不斷,神仙吃不完的貢品,就由他來吃光,這樣的肥差有什麼不好呢?這種充滿世俗味道的俏皮話從佛祖口中說出來,顯得格外幽默。
《西遊記》作為中國神怪小說的代表作,對之後神怪小說的發展意義非凡。在《西遊記》的影響下,明代末期出現了多部融合了歷史故事的神怪小說,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許仲琳(有爭議)創作的《封神演義》,這部小說最突出的特色是想像奇詭,塑造了很多相貌奇特、本領怪異的角色,比如會土遁的土行孫、長著翅膀的雷震子、千里眼、順風耳等。不過,其中的人物大多缺乏鮮明的個性,情節安排顯得很程式化,宿命論色彩也太過濃厚,文學價值遠不及《西遊記》。
孫悟空的原型
關於孫悟空的原型是誰,說法很多。比如,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來源於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在《羅摩衍那》里,哈奴曼是風神的兒子,他有四張臉、八隻手。胡適有此推論也不無道理,因為哈奴曼的本事和事跡與孫悟空的能耐和經歷高度相似。比如,哈奴曼的武器是虎頭如意金棍,而孫悟空的武器是如意金箍棒。再比如,哈奴曼得道於始祖大梵天的真傳,而孫悟空的授業師父是天地始祖——菩提老祖。他們都會騰雲駕霧。他們同樣都是智慧、勇力、正義的化身,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
也有人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就在中國。比如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認為孫悟空的人物原型是中國神話中的無支祁。據《山海經》記載:無支祁是大禹時期的水中妖怪,他長得像猿猴,火眼金睛,一口鋒利的牙齒,身形非常矯健。由於他在人間為非作歹,大禹抓住他以後就把它鎖在了軍山下。
《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在明清兩朝的小說中,《紅樓夢》是後世評價最高的一部。這部小說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後40回通常認為是高鶚續作。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曹家曾是清初著名的望族,財雄勢大。康熙皇帝死後,雍正即位,曹家開始走向沒落,被革職抄家。曹雪芹本在南京長大,少年時代家境忽然一落千丈,才舉家搬到北京,從此終生窮困潦倒。這樣的人生經歷讓他萌生了創作《紅樓夢》的念頭。
曹雪芹去世時,《紅樓夢》其實尚未全部完成,而是在此後流傳的過程中,由高鶚續寫了後40回。高鶚對《紅樓夢》十分喜愛,甚至給自己取別號為「紅樓外史」。他花費大量心血續寫《紅樓夢》,終於將其變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但這後40回的文學成就遠不及前80回,且有很多違背曹雪芹原意的安排,因此飽受詬病。後世在評判《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時,往往主要針對前80回。
在敘事結構上,曹雪芹徹底突破了此前流行的單線結構,採用了網狀結構,多條線索同時發展,彼此關聯,彼此牽制。《紅樓夢》中人物眾多,事件繁雜,全都匯聚在這個龐大的結構體系中,縱橫交錯,井井有條地向前發展,形成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
在人物刻畫上,《紅樓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計480餘人,其中至少有幾十人性格鮮明,令人難忘。此前的小說寫人物多有類型化傾向,千人一面,尤其是寫女子,幾乎都是一種模樣。《紅樓夢》中的人物以女子居多,但每一個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比如同樣是丫鬟,襲人穩重謙遜,晴雯卻放縱任性;同樣是小姐,迎春木訥懦弱,探春卻強悍精明。在這些人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形象。
賈寶玉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他不屑於追求功名利祿,不喜歡讀那些「正經書」,更不喜歡與達官貴人交往。他對女性充滿了同情與憐愛,終日與大觀園的諸位姐姐、妹妹、丫鬟一起廝混。他執著追求愛情自由,認為心靈契合才是愛情唯一的條件,所以他不愛眾人都喜愛的端莊大方的寶姐姐,而偏愛小心眼卻與自己有著相同價值觀、愛情觀的林妹妹。
林黛玉同樣是自由愛情的堅定追求者。她自幼寄人籬下,敏感孤傲,卻又十分率真。在賈府中,真正懂得她內心世界的只有賈寶玉一人。她與寶玉彼此傾心,卻因自身性格和現實束縛受盡煎熬。可即便如此,她也不願對現實屈服,像寶釵等人一樣勸寶玉走向仕途。感傷、才情、美麗、病弱,共同構成了黛玉這個悲劇形象,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之一。
寶釵與黛玉同樣才情出眾、美麗動人,但她的價值觀、愛情觀卻與黛玉迥然不同。寶釵謹守那個時代的女子應該遵從的一切規範,堪稱當時女子的典範。這為她贏得了賈府上下一片讚揚之聲,寶玉也對她敬重有加,但偏偏不能對她產生愛情。最終,寶玉和黛玉的愛情以悲劇告終,寶釵雖然如願嫁給寶玉,但永遠也不能得到寶玉的愛情。
除上述三位主角外,書中王熙鳳、賈探春、史湘雲、秦可卿等人的形象也都深入人心。
在語言上,《紅樓夢》堪稱登峰造極。曹雪芹在其中大量運用北方官話,並融合了古典書面語,最終形成了簡潔、流暢、自然、生動而且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特色。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吃飯前高聲說「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然後鼓著腮幫子不說話,逗眾位太太、小姐開心。曹雪芹在描繪大家的反應時,寫得極為生動形象:
湘雲撐不住,一口茶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裡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裡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位,拉著她奶媽叫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紅樓夢》的出現對後世影響深遠,民間出現了大批續作,如《續紅樓夢》《紅樓夢補》《後紅樓夢》等,但普遍文學價值不高,更無法與《紅樓夢》相提並論。另有大批文人模仿《紅樓夢》創作小說,如民國初年的文學流派鴛鴦蝴蝶派就深受《紅樓夢》影響。直到今天,《紅樓夢》還在源源不絕地為眾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豐富的養料。此外,《紅樓夢》也為戲劇文學提供了大量素材,據不完全統計,清代就出現了大約二十種以《紅樓夢》為素材的戲劇,近代更出現了上百種紅樓夢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出現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乃至逐漸形成了專門的「紅學」,直到今天依然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