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當畫家——六朝「三傑」
2024-10-04 04:48:0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痴黠各半」顧愷之
顧愷之是東晉最出色的畫家之一。他多才多藝、才氣縱橫,詩賦、書法都十分出眾。顧愷之最精通的是繪畫,特別擅長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十分欣賞顧愷之的繪畫才能,稱他為「蒼生以來,未之有也」。顧愷之的為人,據說是「痴黠各半」「率直通脫」。他曾經把自己的作品裝在柜子里放在好友桓玄那兒,結果桓玄把柜子從後面挖開,把所有的畫都偷走了。顧愷之知道後驚喜地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猶人之登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顧愷之的畫作很多,其中《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最為有名。
晉初惠帝時期,賈后專權。文人張華便寫了十二段《女史箴》,講解宮中婦人要遵守禮教規範。顧愷之依照張華的《女史箴》畫出的《女史箴圖》,當然也有勸誡之意。《女史箴圖》現有兩個絹本,一本是唐摹本,現存九段,畫得「筆彩生動,髭發秀潤」,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另一本是南宋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與唐摹相比,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在體現顧愷之的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等方面不如前者,但比唐代摹本多出樊姬、衛女兩段,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根據曹植著名的詩作《洛神賦》所畫的。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真跡已經失傳,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宋摹本,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的某些藝術特點。《洛神賦圖》分為三個部分,細緻有序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畫卷中,山川景物描繪得極美,有很強的空間感。人物安排疏密得宜,採用連環畫的形式,使曹植和洛神隨著環境的變化重複出現,人物在不同時空的交替、重疊十分自然。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顧愷之也具有極高的藝術理論修養,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顧愷之的三篇繪畫論著:《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其核心部分主要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傳神」即重視精神面貌的表現。在顧愷之看來,「手揮五弦」雖然難於掌握,但難不過?「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顧愷之在《論畫》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並主張最後要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顧愷之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台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遷想」是畫家在觀察對象的過程中,揣摩、體會、形成構思的過程,即想像的過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這些論點可以說是「謝赫六法論」的先驅,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和繪畫思想的發展。
六法論
南朝齊的畫家謝赫寫了中國最早的繪畫論著《古畫品錄》,他在書中總結出了創作和品鑑中國繪畫的六種方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傳移摹寫。從此,六法論成為中國繪畫的最重要的美學標準和原則之一。
「以書入畫」陸探微
陸探微是南朝宋明帝時的宮廷畫師,他將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中,是中國畫史上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陸探微學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肖像以及佛教畫,對蟬、雀、馬等形象也很擅長。
陸探微在繪畫上極善於吸取前人長處,融會貫通之後,形成自己的風格。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中記載:「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陸探微的畫,筆跡周密,筆勢連綿,整幅畫一氣呵成,人稱「密體」。他的畫風在藝術上表現為筆跡勁利,講求「骨感」,人說「顧得其神」「陸得其骨」,正是指陸探微畫中的線條有力度之美,體現出來的氣質有剛性之美。陸探微的這種畫風和當時以清秀、瘦削為美的「秀骨清像」的審美風尚有很大的關係。陸探微用筆剛勁有力、追逐內在精神。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對此十分推崇,評價說:「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跡勁利,如錐刀矣。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雖妙極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對於這點,謝赫也十分贊同,他在《古畫品錄》中說陸探微的畫:「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讚。」所謂「窮理盡性,事絕言象」,說的是能窮盡對象的內在精神氣質,而不只停留在表面的描摹刻畫上。因此,謝赫將陸探微放於「上上品之外,第一品第一人」的高度。
陸探微的佛像造型,甚至改變了漢魏以來傳統的豐滿肥厚的造型方式,形成一種新的「寬衣博帶、秀骨清像」類型,如魏晉名士一般的時代風格。而且這種風格還逐漸北移,慢慢地影響了北方的佛像造型。北魏孝文帝施行漢化政策,並遷都洛陽後,北朝貴族徹底接受漢化。以陸探微等人為代表的、流行在南方的審美風尚,直接影響了北方正在大規模進行的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龍門風格」逐漸取代了豐滿肥厚的「雲岡模式」,乾淨、精巧、纖細,整個畫面給人一種迎風前行的感覺。在對中國繪畫所造成的影響上,能與之比肩的人寥寥無幾。
陸探微的畫作,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70多件,可惜今天已經很難見到真跡了。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是唯一可證實的陸探微的繪畫摹本。
「畫龍點睛」張僧繇
張僧繇,南朝梁時期的畫家,是六朝最有影響的大畫家之一。
張僧繇有很強的寫實能力,他的畫裡,中外各種人物的相貌、服裝,都很真實。梁武帝曾讓他為分封在各地的諸王子畫像,畫成後,有人評價說「對之如面」。
張僧繇在作畫上十分勤勉,被形容為「手不釋筆,俾夜作晝,未曾倦怠,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閒」。他的作品題材很廣,人物、山水、禽獸,無一不畫。此外,張僧繇還會塑像,是個多才多藝的美術家。在張僧繇的所有畫作中,佛像最多。據《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等書記載,張僧繇的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漢武射蛟圖》《摩納仙人圖》《行道天王圖》等。可惜張僧繇的繪畫真跡並沒有流傳下來,只剩下一幅唐代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梁令瓚以細畫見長,雖然不能將張僧繇的繪畫特徵全部體現出來,但還是保留了原作的部分特點。
在人物造型上,張懷瓘評價張僧繇、陸探微、顧愷之三人,說「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顧愷之的畫「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陸探微的畫「秀骨清像」,而張僧繇的畫「天女宮女,面短而艷」,人物形體豐腴艷麗,這種形象的出現與整個社會審美風尚轉變密切相關。在筆法上,顧愷之、陸探微是「密體」,線條連綿循環;張僧繇是「疏體」,有「點、曳、斫、拂」幾種筆法。
除此之外,張僧繇還吸收了天竺國(今印度)繪畫上的「暈染法」。他在南京金陵一乘寺的寺門上用這種畫法畫「凹凸花」,畫出來的圖形極富立體感,「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乃平」。人們感覺十分驚奇,便把這座寺廟改名為「凹凸寺」。這種畫法在當時極為少見。
歷朝歷代的畫者都對張僧繇評價很高,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宋代陳師道說:「閻立本觀張僧繇江陵畫壁曰:『虛得名爾。』再往曰:『猶近代名手也。』三往於是寢食其下,數日而後去。」
畫龍點睛
傳說當年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別人問他原因,他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大家覺得很荒誕,讓他一定把眼睛畫上。張僧繇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不一會兒,雷電交加,畫了眼睛的龍飛上天去,牆面上只剩三條沒被點上眼睛的龍。這就是成語「畫龍點睛」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