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畢露瘦金體
2024-10-04 04:46:2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趙佶,即宋徽宗,宋代第八任皇帝,1100年至1125年在位。趙佶雖然是一國之君,但他喜歡舞文弄墨勝過政治軍事。他在位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戰亂不斷,而他把心思都放在書畫和道教上,把國家交給幾個庸臣去打理,最後導致亡國。他的下場也非常慘,被金兵掠到北方,囚禁將近十年,最後死在異國。
宋徽宗在治國上是個昏君,但在藝術上卻很有建樹,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水平都相當高,在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趙佶的書法以自創的瘦金體最為有名。他的書法起初學唐代的薛稷和當代的黃庭堅,草書上學習懷素,後來他受唐代薛曜的《夏日游石淙詩並序》啟發,同時摻以畫蘭竹的筆法,自創了瘦金體。這種字體的特徵是,運筆直勁,如刀刃金鉤,橫筆收筆時很果斷,且收筆會帶鉤,豎筆瘦勁,多以點畫收筆;結體上中宮收緊,內密外疏,看上去有點像蘭竹。這得益於趙佶的畫家身份,因為他本身是個畫家,喜歡畫蘭竹。
趙佶瘦金體的代表作是1104年賜給大臣童貫的《楷書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歷代書法家喜歡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比如智永的代表作便是《真草千字文》。趙佶的這件作品用瘦金體寫成,筆畫瘦勁規整,仿若有金戈鐵馬之勢,是中國書法史上楷書名作中比較有特色的一件。
趙佶的瘦金體無論從筆畫上還是結體上看,都算是獨樹一幟,具有開創性。但是這種字體也明顯存在很多弊端。這種字體乍一看讓人眼前一亮,非常醒目,但是一會兒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因為它千篇一律,缺乏變幻與韻味。
趙佶的書法創新過於追求技巧,「瘦金體」便是一種技巧的產物,筆畫較之前楷體雖然變化不小,但變化是固定的,不同的字只是這些變化後的筆畫不停重新組合而已,忽略了更重要的內在精神。
書法對於趙佶而言,並非單純的一項個人愛好,他還制定了一些和書法有關的政策,推行書法,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貢獻極大。早在西晉時期,政府便設置了秘書監,設弟子員,教習書法。到了唐代,政府更加重視書法,在國子監設立了專門的書法學校。不過,唐代滅亡之後,歷經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些制度都已經被廢除。直到1104年,宋徽宗重新恢復書學,任命米芾為書學博士。1110年,宋徽宗又設翰林書藝局,這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書法當藝術來管理的官方的書法機構。後來,書藝局中設立了書法培訓班,專門招攬和培訓書法人才,課程包括各種字體。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培訓班鼓勵創新,認為有自然形態和神韻,不專臨摹古人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
宋徽宗之前,和書法有關的政策制定主要是把書法當作一門技術,為科舉考試和日常行為制定規範,偏重於實用性,而宋徽宗則將書法純粹當作藝術來看待,這在書法史上意義重大。
瘦金體
瘦金體起初被稱作「瘦筋體」,因為筋骨瘦勁。但是趙佶貴為皇帝,人們出於對他的尊重和逢迎,便將「筋」改為了「金」,成了瘦金體。古代多用「金」來形容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如「金口玉言」「金枝玉葉」;再比如,五代南唐後主李煜的書法被稱為「金錯刀」。「金」字既體現了瘦金體的線條鋒芒畢露,也體現了其字體的華麗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