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文學史> 《伊豆的舞女》和《雪國》

《伊豆的舞女》和《雪國》

2024-10-04 04:44:4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他自幼喜愛讀書,中學後開始投稿,1924年大學畢業後與友人創辦雜誌《文藝時代》。1926年,他以一部《伊豆的舞女》成名。1968年10月,他成為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煤氣自殺。他一生共創作了百餘篇小說(包括長、中、短篇)及上千篇散文、隨筆、演講稿、評論、詩歌等。

  川端康成一生打交道最多的對象,除了文學,就是死亡。他不到4歲就先後死了父母,7歲時祖母病逝,3年後唯一的姐姐死了,再4年後唯一的親人祖父也離開了人世。後來,他曾有一個月的時間裡,作為川端家裡唯一活著的人,又先後參加了幾位親朋好友和老師的葬禮。

  在這麼一種充滿死亡氛圍的環境裡成長,川端康成形成了一種孤僻而柔弱的性格。他早早就對人生產生了幻滅感,對死亡產生了恐懼。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是一部中篇小說,仍帶有自傳性質,不過不再是以作者為主角,而是以一個舞女為主角。小說講述「我」到伊豆旅行,邂逅了一個14歲的舞女。小說將「我」的悽慘身世和舞女的悲慘命運聯繫起來,展示了一段憂鬱清純的愛情故事,表現出了社會底層人物之間相互悲憫、平等相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伊豆的舞女》的格調優雅,表達的感情纖細,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傷感,具有日本平安時期的文學藝術風格。它奠定了川端康成的文學格調,同時是他的轉型之作。從這部作品開始,川端康成將描寫的重點轉移到社會底層的人物,尤其是舞女、藝伎、女侍者這類下層婦女,通過講述她們的悲慘遭遇,表現川端康成自己的愛情觀、生活觀和審美觀。在《伊豆的舞女》之後,川端康成又出版了《淺草紅團》《雪國》等作品。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雪國》。《雪國》的創作時間從1935年到1948年,是川端康成在雜誌上斷斷續續發表後集成的一部中篇小說。

  《雪國》中的島村是一個反襯駒子和葉子的人物。他除了父母留下的大筆遺產,一無所有。他的文雅和知性,只不過是相對於其他粗俗的男子而言的。通過和他的自私、冷酷對比,駒子的熱情、美好和執著得以凸顯出來。

  葉子這個人物雖然是陪襯,但卻對整部作品的基調有著決定性作用。她的美超越了駒子,也反襯了駒子被命運所迫的悲涼。她的死使得她的純潔得以永遠不被玷污,她因此得以保存了「完美」的形象。這種完美是通過死亡得以存在的,是一種理想而悲劇性的美。川端康成藉助島村的身份說,這樣的美是充滿詩意的,所以葉子的死亡也並非單純的死亡,而是「內在生命的變形乃至升華過程」。

  《雪國》以富有詩意的表現手法,表現了川端康成從古典文學特別是《源氏物語》中繼承而來的「物哀」美學思想。所謂「物哀」,是指一種包含了同情、悲傷、讚美、悲觀、愛憐等諸多因素的生死觀。川端康成認為「物哀」思想是日本美學思想的源頭,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他認為「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雪國》中駒子的墮落和葉子的死亡,以及島村身上體現的人生幻滅感,就是作者本人「物哀」觀的表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