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文學史>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2024-10-04 04:42:4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前期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領袖,出生於1802年。雨果生活的年代正處在法國社會變革的時期,他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所有的重大事件。他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寫作了諸多同時具有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偉大著作。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合計79卷之多。在雨果的所有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講述了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一個故事,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然而,它說的卻是現實的問題。雨果以強烈對比的寫作手法揭露了宗教的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等美好品質。小說充分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作為具有雨果自身風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奠定了雨果作為世界著名小說家的地位。

  《悲慘世界》是雨果自1831年發表《巴黎聖母院》後,相隔31年再發表的另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是雨果對社會問題思考的結晶,從構思到完成,它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在《巴黎聖母院》發表後,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雨果遭到迫害,開始了將近20年的流亡生涯。

  開始流亡後,雨果目睹社會底層人民各種受苦受難的生活狀況,不斷積累了寫作資料,《悲慘世界》的整體框架由此開始形成。1841年,雨果為自己起草了這樣一個故事的梗概:「一個聖人,一個男子,一個女子,和一個娃娃的故事。」由此策劃了《悲慘世界》的4個主要人物:米里哀主教、冉·阿讓、芳汀、柯賽特。

  《悲慘世界》內容豐富深廣,對法國的歷史、文化、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等都有涉及。它是雨果篇幅最長的小說,也是花費他精力最多的作品。小說以社會底層受苦受難的窮人為描寫對象,表達了雨果為這些窮人鳴不平的主旨。他在序言中說:「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本世紀(19世紀)的三個問題。只要這三個問題還得不到解決,這世界上就還有愚昧和困苦。這種現象存在於世界上一天,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悲慘世界》以深邃的人文主義理想道義,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有人認為,在19世紀文學中,只有巴爾扎克的巨著《人間喜劇》可與之媲美。

  雨果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他既是一位詩人、小說家,也是一名政治活動家。他始終秉持人道主義,以反對暴力、反對「惡」的思想創作。他的作品不僅達到了法國浪漫文學的巔峰,也代表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作家的最高成就。雨果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