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和他的悲情王子
2024-10-04 04:42:0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威廉·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鎮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幼年時就接觸了戲劇,來自倫敦的著名劇團每年都會到他的家鄉作巡迴表演,這使他對戲劇產生了愛好。
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道路,按其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色,可分為3個階段。從接觸編劇工作的1590年到1600年間,是其創作的第一階段,被稱為歷史劇、喜劇和詩歌創作時期。在這10年間,莎士比亞寫出了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包括《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劇在內,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3部悲劇及多篇詩歌。
第一階段的創作期正值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整個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統治進入鼎盛時期,英格蘭人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信心。受大環境的影響,莎士比亞的作品格調也都是樂觀向上的。他以歷史劇反映時代的變遷,表明自己對開明君主制的推崇,對女王的擁護,以及對國家、民族統一的嚮往。他的喜劇和詩歌則大多謳歌青年男女大膽衝破封建羈絆的英勇精神,極力宣揚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
雖說莎士比亞初期的創作格調是樂觀明朗的,但他同時期的3部悲劇作品也表露出了一種憂思。這種憂思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和矛盾,以及兩者碰撞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大家族世仇的和解要以主人公的死來換得,雖說結局是愛情理想戰勝了封建痼疾,但仍是讓人糾結。而正是這種憂慮,促成了莎士比亞以悲劇為主的第二個創作階段。
從1601年到1607年的這7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他共寫了7部悲劇和4部喜劇,因此被稱為悲劇時期。他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
以悲劇為主的第二個創作階段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高峰期。他通過悲劇,對當時英國社會生活和矛盾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把悲劇主人公放到尖銳的衝突和鬥爭中,賦予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徵,這使得悲劇的感染力更為強大,對世人的警醒作用也更顯著。在這一時期,由于思想深度和寫作水平的提升,莎士比亞的喜劇也透露出一種陰暗的悲劇氣息,如《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也被劃分為悲劇)、《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這3部喜劇,因籠罩著黑暗人性帶來的罪惡陰影,它們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1608年到1612年間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三階段,這時期他以寫傳奇劇為主,共寫了包括《暴風雨》在內的4部傳奇劇和1部歷史劇《亨利八世》。他的傳奇劇多以悲劇情節來展開故事,最後以歡喜的結局來收場。這一時期的作品基調沒有了此前犀利的批判氣質,而是帶有清麗、高遠、純潔的意境。莎士比亞以傳奇方式描繪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最後讓人們收穫從悲到喜的幸福,這樣的安排並非毫無緣由,而是來源於他對社會現實有了充分的理解和寬容。這一階段的作品表現出來的童話般的美好幸福,是莎士比亞理想中的未來世界應有的樣子。
莎士比亞一生共創作了38部劇本、154首十四行詩、2首長敘事詩和一些其他詩作,他被視為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作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寫作高峰期出產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莎士比亞創作該劇的時期,正值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過於覺醒」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人既是解放進步的,也是自私混亂的,於是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極端利己的罪惡現象。《哈姆雷特》正是他對此的憂思表現。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化身,他念過大學,接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在噩夢開始之前,哈姆雷特眼中的世界是純潔美好的,他讚美大地,歌頌自然,更視人為萬物中的傑作。
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塑造成「曾經」是一個樂觀的人文主義青年形象,這是他對自己的暗喻。然而,莎士比亞沒有讓哈姆雷特沉醉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是在開篇就擊碎了他的夢想。面對無恥殘暴的現實,他的世界觀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這也意味著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和信念被現實擊碎成灰,他成了精神的流浪兒。
藉助哈姆雷特這一形象的塑造,莎士比亞將有關對人的生存、理想、死亡、靈魂的思考,以及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鬥爭關係都搬到了舞台上。對哈姆雷特來說,殺死克勞狄斯並非簡簡單單的一件事,而是關乎人性、自我救贖、國家的前途命運、自身的生死存亡等方方面面的大事。理想與現實的各種矛盾在他身上演變為猶豫這一特徵,使得哈姆雷特成了文學史上所說的「延宕的王子」。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氣質和性格,以及他本人對複雜人性、悖謬人生的探討思想,也成了近代以來歐洲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向。
在藝術成就上,《哈姆雷特》中人物心靈的表白是最突出的寫作特點,莎士比亞將這一藝術形式運用到極致,歷來受人稱道。可以說,作品中幾乎所有對生死、愛恨、理想、人性的思考和探討都是以人物獨白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這種獨白不僅有效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而且更富有哲理性和藝術感染力,因此其中的許多言論被人們反覆吟誦。
《哈姆雷特》另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同時運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一方面,它取材于丹麥歷史,描寫的宮廷生活、爭鬥及各種場景和畫面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貼近,這就加強了讀者的藝術感受力。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又在劇中安排了諸如「戲中戲」、亡靈、半夜城堡、荒墳之境等充滿浪漫、魔幻氣息的情節,使戲劇動人心弦,引人入勝。這也是為什麼這部悲劇一直以來具有迷人魅力的原因所在。
喬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巨人,因為他,英國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巔峰。但早在莎士比亞出生前的14世紀,英國文學就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裡面,功勞最大的要數有「英國詩歌之父」之稱的喬叟。
喬叟本是個葡萄酒商的兒子,從牛津大學畢業後,進入宮廷做了皇家侍從,還曾當過外交官和軍人。工作之餘,他熱愛讀但丁、薄伽丘及彼特拉克等人的詩文小說,並模仿《十日談》,創作了一部《坎特伯雷故事集》。這本書雖然講的是故事,但寫作方式卻是詩歌。
《坎特伯雷故事集》講的是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小旅館裡,聚集了30個男女,他們都是打算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教徒。因為到坎特伯雷大教堂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打發時間,店主提議每個人講兩個故事,講得好的話,他就提供一頓免費的美餐。
本來按喬叟的計劃,是要寫60個故事的,可誰知只寫了24個,喬叟就撒手人寰。但因為故事講得幽默風趣,人們把他看成是英國近代詩歌的開創者。後來一大批英國文學家,如斯賓塞、莎士比亞、狄更斯等,都受到了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