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吶喊》
2024-10-04 04:41:0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最早流行於德國和奧地利,後來蔓延至整個歐洲。表現主義先出現在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電影等領域相繼得到重大發展。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為表現自己的作品與印象主義的區別,首次使用「表現主義」一詞。
表現主義藝術家們的審美與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有相似之處,他們反對對客觀事物的模仿,認為形式與語言的表現力最為重要,並注重內心美與精神美的傳達。表現主義是從後印象主義演變而來的,但他們完全背離了後印象主義以現實為依據的畫風,把重點放在追求個性、情感與主觀思想上,帶有濃郁的德意志傳統特色。在造型上,表現主義追求誇張變形與荒誕的藝術效果,表現對社會不平的不滿。
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有愛德華·蒙克、埃米爾·諾爾德、詹姆斯·恩索爾和克里姆特等,其中愛德華·蒙克對德國表現主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愛德華·蒙克,1863年出生,挪威人,是挪威著名的版畫家和油畫家,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人物。蒙克小時候屢遭不幸。他在幼年就失去母親,後來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妹妹還患上精神疾病,這些對蒙克的心靈造成很大影響。
蒙克先在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學習,後到法國留學。他的畫風多受印象主義的影響。他在研究印象主義風格的基礎上,逐漸對後印象主義產生興趣,並用表現力強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畫出人們死亡、相愛、疾病、困惑等各種狀態。
童年時代的不幸遭遇為他帶來的影響,在作品中深深地體現出來。蒙克早期創作的油畫《逝去的母親》《在靈床旁》《病室里的死亡》充滿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後來還創作出一系列線條扭曲,色彩神秘,充滿憂鬱、恐怖氣氛的作品,如《吸血鬼》、《絕望》、《焦慮》、《吶喊》等。
《吶喊》是蒙克《生命》組畫作品中表現力最強的一幅。某一天,蒙克拖著飽受病苦、勞累不堪的身體行走在一條小路上,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駐足朝峽灣望去,看到太陽即將落下,雲彩被霞光染得像血一樣紅,同時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雲層,迴蕩在他的耳旁。蒙克記錄下了這生命中的尖叫,並起名為《吶喊》。
畫中充滿了動盪與不安的因素。紅色的天空與深藍色的河水線條扭曲,棕色的橋面消失在遠方。橋上站了一個人,像一個飄蕩人間的幽靈,讓人看了毛骨悚然。他的頭部近似骷髏,臉頰凹陷,睜著圓圓的眼,張著嘴大聲吼叫;但他用雙手捂住耳朵,又像是被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音驚嚇到。看到這些,人們無法不把這幅畫與死亡聯繫在一起。
蒙克用色基本遵循自然界的真實色彩,儘管有些濃重,也是為了增強表現力。這些色彩是凝重憂鬱的,充滿不祥預感。深紫色的重複使用,血紅色的天空,以及有死亡象徵意義的黑色,都使畫面顯得陰暗,表現了畫家的焦慮與恐懼。這部作品在美術價值上可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