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私人博物館
2024-10-08 17:06:0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宮殿廣場上,原先是俄國沙皇的皇宮,是18世紀中期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作。
冬宮最初修建於1754—1762年,設計師為義大利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1837年,一場大火將冬宮燒毀。1838年開始,用了兩年的時間人們重建了冬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冬宮未能倖免於難,遭到破壞,戰後進行了修復。
整個冬宮占地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宮殿本身是一座三層的樓房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約長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房間最多的時候裡面共有1000多個。宮殿面向廣場的一面中間部分凸出,有三道拱形大門,入口處安放著巨神群像。在宮殿四周,設有兩排柱廊,大氣又不失精緻。
冬宮宮殿內部的設計和裝飾風格統一,兩側有巨大的大理石柱,望不到盡頭的長廊,以及璀璨的巨型吊燈。宮殿內部的裝飾以奢華聞名,處處可見的雕像和壁畫,使得宮殿氣派十足;一個孔雀廳就用掉了兩噸孔雀石;喬治大廳御座後面的那幅地圖是用4.5萬顆彩石鑲嵌而成的。
冬宮廣場是冬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廣場上矗立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建築師的作品,但是它們搭配在一起非常和諧,並不突兀。廣場中央是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高47.5米,直徑4米,重600多噸,是為了紀念亞歷山大一世戰勝拿破崙而建造的。這根巨大的石柱用整塊花崗岩製成,不藉助任何支撐,完全靠自身的重力屹立在廣場上。在紀念柱的頂端,有一個天使雕像,天使手裡拿著十字架,腳下踩著一條蛇,象徵著征服和勝利。
冬宮一直是俄國沙皇的皇宮,1917年2月被臨時政府占領,同年11月,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標誌著十月革命取得勝利。1922年,聖彼得堡成立了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今天,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已經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
作為博物館,冬宮有足夠的資格,因為這裡一開始就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在俄羅斯歷史上,雖然曾經出現過四位女沙皇,但唯有葉卡捷琳娜二世被冠以「大帝」的稱號,與開創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大帝齊名。
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歐洲購買了二百多幅畫作,其中包括倫勃朗、魯本斯等名家的作品。從那之後,葉卡捷琳娜二世一發不可收拾,到處收購各類藝術品,將它們都收藏在冬宮內。在她在位的30多年間,收藏了上萬枚硬幣和紀念章,2000多幅畫作,將近40000本圖書。隨著收藏品越來越多,冬宮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房間來儲存。
如今的冬宮,收藏品更是琳琅滿目。其中既有來自幾千年前埃及的石棺、浮雕和木乃伊,也有來自中東的銀器,還有來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及花瓶。這裡收藏了眾多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家的畫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達·文西的《柏諾瓦的聖母》和《聖母麗達》,要知道達·文西流傳至今的油畫總共也不超過十幅;還有拉斐爾的《科涅斯塔比勒聖母》和《聖家族》。此外,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蜷縮成一團的小男孩》也是館藏精品。這裡也收藏了很多和中國有關的文物,包括兩百多件殷商時期的甲骨,上面刻著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還有敦煌石窟裡面的雕塑和畫作。
現在的冬宮,約有350間開放的展廳,要想從頭到尾看完,需要走上幾十千米。冬宮作為聖彼得堡的一部分,與聖彼得堡歷史中心一起於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巴洛克建築風格
我們知道建築風格里有一個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是巴洛克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語,意為「不圓的珍珠」,而歐洲起初用它形容一種缺乏古典主義特有的均衡性的奇怪風格。它原來是18世紀對古典藝術特別有感情的人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一種貶低,但是現在已經失去了這層貶低之義,僅僅是指17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建築的特點比較符合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外形會比較自由,有種動態美,裝飾和雕刻偏向富麗堂皇,並且顏色有很強的對比,會有不同的空間穿插其中,整體感覺是很自由奔放的,並且富於變化。
之所以有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就是因為當時有些設計師很反對僵化的建築形式,他們大膽創新,追求自由奔放的感覺,這種一度被人們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正好符合「巴洛克」一詞的本意,所以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就這麼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