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之「立」
2024-10-08 12:44:25
作者: 何香久
十九歲時孔子娶親了,他的夫人是宋人亓官氏。
第二年,他的兒子出生了。魯國國君魯昭公派人送來兩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就給新出生的兒子起名叫「鯉」,字「伯魚。」
這件事說明,二十歲的孔子,已經漸露頭角了。
實際上孔子依然沒有「貴族」起來,他當時幹什麼工作了?在季孫氏家當「委吏,」也就是倉庫的保管員。這一份低賤的工作,孔子卻做得很出色,升斗出入,會計出納,帳目清清楚楚,絲毫不差。所以孔子是中國最早的會計,也是中國第一個在歷史上留下業績的會計,雖然他的會計生涯很短。接下來季孫氏又讓他做「乘田,」這份工作比當「委吏」還不體面,就是放牧和管理牛呀馬呀驢呀這些牲口,孔子照樣非常敬業,他個子長得高高大大,有力氣,很勤快,又肯動腦筋,早出晚歸,精心管理,所以這項工作他又做得非常出色,他放養的牲畜一隻只都膘肥體壯,而且繁殖也很多。孔子對幹這些粗活並不感到低人一等,而是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為什麼能這樣呢?他把做每一件事都看作學習的過程,他始終認為,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所以他後來向人談起他當倉庫保管、做牛倌驢倌的經歷,並沒有命途多舛的感慨,而是充滿了自豪,《孟子。萬章下》記錄他當時是怎麼跟人聊起這段經歷的:「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讓我管倉庫嗎,我就把出人帳目弄的井井有條;讓我放牛羊嗎,我就把牛羊養得壯壯的。最簡單的工作,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
除了給人看倉庫當牛倌,業餘時間孔子還幹過另一件事,就是在婚喪嫁娶的草台樂器班子裡當吹鼓手。這個行當我們現代人看起來似乎更下賤,可是孔子卻做得很起勁。需要多一份工作養活老婆孩子是一個原因,主要是孔子通過這項工作把六藝中的「樂」精通了。他不僅掌握了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而且也更深層地把握了樂理和音樂的文化精神。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學到了扎紮實實的「禮」。在所有的禮儀中,喪禮是最複雜的,從人死到下葬,全套禮儀程序有六十多項,每一個步驟都要靠喪祝,也就是喪儀主持人來安排與實施。這是一份很體面又很專業的工作。據說後來孔子曾隨同老子在洛陽為人舉辦過喪事。他在五十歲正式從政擔任大夫之前,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就是給人家主持喪禮。孔子自己說他從事這項工作非常恭謹,「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論語。子罕》)什麼意思呢?是說給人家辦喪事不敢不盡力而為,不酗酒,不因為喝酒而耽誤事情。不僅僅是這樣,他的學生注意到,孔子在辦喪事的人家吃飯,從來就不曾吃飽過。孔子是一米九一的大塊頭嘛,人高大飯量自然也就大,趕上個家境不好的喪主光是招待這幫人就是個不小的負擔。另外是吃飽了容易犯困,一犯困難免在禮儀程序上出錯。這種對喪家真切的體諒,讓孔子贏得了很高的聲望。
當然這一樣是孔子學習社會的一個途徑。
所以年紀輕輕的孔子就成了一個精通「六藝」的楷模,而且有了非常大的名氣。鄉親們稱讚他同時又為他惋惜,說「了不起啊!孔子這個人。他的學問竟然是那麼廣博,沒有辦法說他是哪個方面的專家。」孔子聽了說「我真不知道以什麼做專長才好,駕車嗎?射箭嗎?那我就駕車好了。」
孔子確實是個學問很淵博的人。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把他難倒。這不是因為他是個「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就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我的知識來源於對古代知識的熱愛,再就是靠勤奮敏捷的學習。
說到善於學習、勤於學習,孔子真算是古今第一個楷模。他有很多關於學習的語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比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比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論語。為政》)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比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比如「篤信好學」,(《論語。泰伯》)比如「百工居肆而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比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比如「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等等等等,很多很多。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古人說「孔子無常師」,這是很對的。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誰有一技之長、一孔之見,誰就是他的老師,衛公孫朝曾問子貢:孔子這麼大的學問,是跟誰學的?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首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這個公孫朝不太相信孔子能如此博學,他可能會想,文王、武王都是上古之人,距離當世數百年,孔子怎麼會知道關於他們的事情呢?這可能嗎?子貢回答說:文王、武王雖然不在,但文武之道還是存在的。賢者懂得其中的大道理,不賢者懂得其中的小道理,誰都可能跟文武之道發生接觸,我的老師從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學到,為什麼非要有固定的某一位老師呢。
孔子和師襄學習鼓琴,這位師襄,是魯國的一位樂官,古代樂官是稱作「師」的,所以後來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自己的姓了。我想師襄大概很少遇到孔子這麼執著的學生,他彈奏一支曲子,連續十天也不更換,師襄說:「你可以換一支曲子了。」孔子說:「我雖然熟悉了這支曲子的旋律,但是還沒有領悟它的技巧。」過了些時日,師襄說:「這支曲子的技術你已經掌握了,可以換一支別的曲子了。」孔子說「但我還沒有領悟這支曲子的內涵。」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再催他,他說:「我還沒有領悟這支曲子描寫的人物形象。」這樣又過了些日子,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遠處眺望,說:「我或許領悟到這支曲子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了,這個人長得黑黑的,身材高高大大,眼睛看著遠方,好像胸懷著統一天下的大志,這不是周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聽了十分吃驚,他離開了老師的座位,向孔子這個學生拱手行禮說:「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正是周文王所作的呀!」(這則故事見於《史記。孔子世家》)
學習一支曲子,不但要把握它的旋律,領悟它的演奏技術,還要揣度它的精神內涵,追尋它所描寫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學習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才能真正達到致知的目的。這是孔子「學而不厭」的一個生動例證。
孔子曾經教導他的學生子路說:「你聽說過六種品德與六種流弊的說法嗚?」子路說:「沒聽說過。」孔子說:「那我來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愚昧上當;愛好明智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漂浮無根;愛好誠實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傷害自己;愛好直率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尖酸刻薄;愛好勇敢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胡作非為;愛好剛強而不愛好學習,這種弊端就是狂妄自大。」(原文參見《論語。陽貨》)
在這裡,孔子指出人有六種美德,即行仁、明智、誠實、直率、勇敢、剛強,但如果不愛好學習,這六種美德就會被六種弊端所遮蔽。在美德培養與建設中,「學習」是極其重要的。
同時,「學而不厭」的孔子也是一個「問而不厭」的人。他頭一次進入魯國的太廟參加周公的祭祀典禮時,從始到終,見到什麼就拉住別人問什麼,好像一個懵懵懂懂的學童。有人對他的「每事問」深感不理解,說:都說郰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精熟周禮,可他從一進了太廟,就見了什麼問什麼,沒見他住過嘴,哪裡像個懂得周禮的人的樣子。孔子聽見了,他怎麼說呢?他說:「這才是合乎禮的呀!」
孔子求學,始終保持著一種「如饑似渴」的姿態。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魯國的屬國郯國的郯子來朝見魯昭公,在歡迎他的一次宴會上,魯國大夫昭子問郯子說:「少昊時代往往以鳥名來作官名,這是為了什麼?」郯子說:「少昊是我的祖先,這件事我也知道一點。當時少昊剛立,正好有鳳飛來,於是就有了以鳥名官的習俗。」接下來郯子又講了當時的詳細情況。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再也不能心安,他連夜敲開了郯子在國賓舘下榻房間的門,迫不及待地向郯子請教關於少昊時代官制、禮儀、制度、歷史等方面的知識。
甚至連孩子也能成為孔子的老師。我們來看大屏幕,這裡有一幅孔子見老子的漢畫像石圖案,這幅圖畫的就是孔子見老子。右側彎腰行禮的兩個人是孔子和老子。請注意在孔子和老子中間,還站著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就是項橐。有一個民間傳說是這樣的:孔子去見老子的路上,到了一個小村莊路口,路中央有幾個小孩子在壘石頭玩,孔子的學生子路下車讓小孩子把石頭移開,為首的一個叫項橐,他問子路:「車上坐的人是誰呀?」
子路說:「是孔子。」
項橐又問:「孔子是幹什麼的?」
子路說:「孔子是聖人!」
項橐笑說:「聖人是不是什麼都懂?」
子路說:「當然了,沒錯!」
項橐說:「那太好了,我有個問題,想去請教聖人。」
於是就來到孔子車前,孔子早聽見項橐和子路的對話了,就問他:「你想問什麼呢?」
項橐問:「我想問你是城躲車還是車躲城?」
孔子說:「當然是車躲城了!」
項橐得意地指著路中央說:「那你看看,我壘的是什麼?」
孔子一看,這孩子在馬路中間壘的正是一座小小的城。
孔子吩咐子路趕著車從這「城」邊上繞過去。
沒想到這個小孩子又追上孔子的車駕,問:「我還有個問題,你說天上的太陽是早晨離得近還是晚上離得近?」
孔子說:「當然是早晨太陽離得近了。」
項橐說:「你說是離得近了暖還是離得遠了暖?」
孔子說:「那肯定是離得近了暖。」
項橐問:「那為什麼我覺得中午的太陽暖呢?」
這一下把孔子難住了。他說:「這個小小年紀的項橐,也是我的老師啊。」
孔子注重向每一個有專長的人學習,更注重向大師學習。《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都記載了他向老子問禮的故事:孔子大約三十歲時,有機會到周代京都洛陽參訪,拜會了擔任國家博物館長的老子,並向老子請教禮制的問題。老子給他作了詳細的解答。在為他送行時,老子為他送行時講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他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矯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對孔子教導說:你所說的那些人,連骨頭都化成灰了,只有他們的言論思想還在。作為一個君子,時運到了,就應該乘時而起,時運還沒到,就像蓬草隨風飄移。因為這時任你本領再大且千方百計,仍不為世所用。我聽人說,高明的商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而看起來他什麼都沒有;有大德之人,表面上看起來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應該消除自己身上的矯狂之氣,祛除渴望功成名就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試圖改造這個世界的幻想,這些東西對你來說沒有一點好處,我要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了。
這次歷史性的會見改變了孔子對世事的想法,也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十歲的時候,孔子已經成了魯國的著名學者,並且開始授徒設教了。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此時的孔子已經堅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