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山
2024-10-03 20:58:41
作者: 楊東明
「天圓地方」,這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樸素的宇宙觀。
古代沒有天文望遠鏡,那時候人們只能憑藉雙眼觀察萬物,觀察宇宙。人們抬頭望天,天就像一個圓形的蛋殼罩在頭上,於是就有了天是圓形的結論。
人們低頭看地,地向遠處伸展著、伸展著,在雙目所及處有一條邊線。人們再轉身依次向四面看去,看到了四條線。於是,人們就得出了地是方形的結論。
人們認為在這方形的大地之上,應該有一個中心和天的中心相對應,這個中心就是「天地之中」了。
位於登封市告成鎮的觀星台,是此次申遺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在此創立了測景台。當你走進今天的古觀星台院內,就可以在周公廟正殿的前方看到它。周公測景台高約四米,它的下部是方形的石座,那就是測影用的「圭」;它的上部是長方形柱體,那就是測影用的「表」。
《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述:周公姬旦「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東漢鄭玄注曰:「土圭之長,尺有五尺,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
周公姬旦測出的「天地之中」就在陽城,也就是如今的登封市告成鎮。
「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這是在嵩山一帶廣為流傳的民謠。告縣,古稱陽城。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率領文武百官開赴嵩山舉行封禪大典。武則天命人在嵩岳主峰峻極峰頂築起「登封壇」,並於壇上封中嶽神為「神岳天中皇帝」,封中嶽神妃為「神岳天中皇后」,封夏啟為「齊聖皇帝」,封啟母為「玉京太后」。為了紀念嵩岳封禪這一盛舉,武則天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將嵩岳之麓的嵩陽縣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昭示自己「登」嵩山「封」中嶽,終於大功「告」成。
周公姬旦測出「天地之中」在陽城,此舉絕非偶然。「天地之中」這一觀念的形成和確立,有其悠遠而深廣的自然、歷史和政治文化背景。
嵩山地區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原初的生存與發展的搖籃。如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樣,人類的生息與繁衍極大地依賴於環境,而嵩山地區得天獨厚地具備了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
36億年前,當地球的表面還是汪洋大海的時候,嵩山已經第一次騰身而起,向空中顯露出了它的崢嶸。5?郾7億年前,海底的秦嶺和喜馬拉雅山還如浸泡在羊水中的嬰兒,而嵩山已經在陸地世界確立了自己成熟的身姿。古老的嵩山,堪稱萬山之祖。
在嵩山地區不足2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解剖般地顯露著25億年前、18億年前和5?郾47億年前地殼三次構造運動的遺蹟。層疊,斷裂,褶皺、扭曲……山體岩層的變化林林總總,百態千姿。
在嵩山地區僅僅4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切片般地展示著太古宙、遠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種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代同堂」的現象,舉世罕見。
到嵩山考察過的世界地質學界的專家們無不發出驚嘆:在嵩山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能看到40億年來地球的演變!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專家組專家趙遜先生曾對嵩山作出如此評價:「嵩山與美國的黃石公園、加拿大的蘇必利爾湖、俄國的卡拉半島相比,科學價值當在它們之上。」
正因為如此,嵩山於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老科學家周昆叔先生撰寫了學術專論,考證了「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周先生認為,歷盡滄桑的嵩山性格沉穩,身姿恆固,所以華夏民族才得以在此繁衍發展。地球上許多年輕的山脈,性格不穩,不是火山噴發,就是地震頻仍。它們每一次脾氣發作,都會給古代的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自然災害之後,往往瘟疫流行,在缺乏醫療手段的古代,很容易造成整個種族的滅絕。
作為萬山之祖的古老的嵩山,地質地貌早已穩定。依嵩山而居的華夏民族得其蔭庇護養,綿延不息,終於發展成為屹立於世的強大民族。
嵩山是36億年前崛起的古陸,它的群峰中有許多石灰岩形成的溶洞,那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棲息之地。鄭州考古研究院的考古調查表明,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出土點在嵩山地區計有170餘處,處於嵩山核心區域的登封就占有其中的66處。嵩山東麓的織機洞遺址,屬於距今10萬年以上的中更新世中晚期遺存,這裡發現的人類用火的遺蹟計有17處,出土的石器竟有6000多件。這些石器組合,堪稱中國北方出土石器之最。這類大型的石器組合遺址,還有位於嵩山北麓的洪溝遺址、位於嵩山南麓的鬼谷洞穴遺址等等。它們的存在清晰地向世人表明,嵩山地區在舊石器時代是人類重要的活動地區,人類在這裡創造了繁盛的舊石器文明。
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嵩山地區儼然已是此時文明最為發達之地。迄今已經考古發現所證實的新石器時代遺址500多處,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分布的密度上,這個數字均居全國之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遺址有:裴李崗遺址、雙廟溝遺址、朝陽溝遺址、莪溝北崗遺址、八方遺址、潁陽遺址、大河村遺址、王城崗遺址、二里頭遺址、二里崗遺址等。從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和各類生產工具來看,可以判定當時農業和畜牧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嵩山地區發達的新石器文明,使它成為了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嵩山地區有眾多的河流、山谷、丘陵、盆地和黃土台地。嵩山地區的北部是東西方向展開的中低山,南部是海拔千米之下的丘陵,也呈現著東西方向的走勢。北部與南部之間,夾護著相對高度只有50米的低丘,其間散布著大金店、登封和盧店三個盆地。源於嵩山的後河、顧家河、少林河、雙溪河、書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等多條河流從這裡穿行而過,織成了密集的河網。在嵩山這處柔軟的腹部還有著發育良好的二級階地,階地上堆積著中更新世、晚新世、全新世的厚達5米以上的黃土層。
在距今8000年到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嵩山地區的氣候溫暖多雨,植物生長繁茂。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時期的先民們已開始在古土上展開農作;到了二里頭時期,更發展為粟、黍、稻、麥和豆類種植的較全面的初始農業。
以嵩山山係為源頭的汝河、雙洎河、賈魯河等眾多河流,是黃河中游重要的水源補充。在它們的推動下,挾泥帶沙的黃河得以氣勢磅礴地塑造出華北平原這片沃土。從嵩山山系起始的眾多河谷,以放射之狀向外發散著、展開著,它們是華夏民族的先民們據以生存和向外發展的通道。
例如源於嵩山系馬嶺山麓的雙洎河,向東南流經具茨山和雲夢山之間,流域面積近兩千平方公里。在它的上游靈崖山一帶分布著許多石灰岩溶洞,這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人類化石。而在它的堆積平原上,則廣布著黃土台地,這種近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十分有利於墾殖。據已有的考古資料查明,這個區域分布著30多處新石器時期到夏商時期的遺址。著名的「裴李崗文化」的命名,就來自該河中游的裴李崗村。
華夏民族的先民生存和發展的蹤跡,就這樣被清晰地勾勒了出來:在舊石器時代他們居於山地岩洞;到了新石器時期,他們則沿著眾多的如同雙洎河一樣的河谷,逐漸走向了華北平原。
國家「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了4個重點發掘的考古項目,其中3個重點項目就在嵩山地區。它們是王城崗遺址、古城寨遺址和新寨遺址。2005年初,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展開,全國又有9個項目入選,而嵩山地區就占據了其中的5個。它們是鞏義花地嘴城址、滎陽大師姑古城址、新密新寨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登封南窪環壕遺址。嵩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已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史記》、《竹書紀年》等典籍記載,黃帝姬姓,少典之子,出生於嵩山東南麓鳳後嶺下的軒轅丘,因號軒轅氏。黃帝部落在嵩山地區發展壯大,然後向炎帝部落出擊,最後又率領各部落聯盟一起擊敗蚩尤,一統華夏,並定都於嵩山腳下的有熊。
大禹的父親鯀被封為「崇伯鯀」。《國語.周語下》有這樣一段記載:「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韋昭注云:「崇,崇高也。禹都陽城,崇高所近。」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史記.夏本紀》集解:「今潁川陽城。」
崇高即嵩山,而陽城就在嵩山的附近,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市告成鎮。史書的記載已經得到了當代考古發掘的科學驗證。
1954年,考古調查證明登封王城崗一帶有古人類的活動遺蹟;
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對位於登封告成鎮和八方村之間的夏墟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王城崗遺址,當時暫名為「八方遺址」;
1975年至1982年,來自河南省和北京的有關單位的文物考古專家們對王城崗開展考古發掘,發現了城牆基址、奠基坑穴和大量的青銅器物及石器陶器;
1996年,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的專家們對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古城址的出土文物進行發掘採樣,他們依據測試出的C14數據加以研究,據此確定夏代的起始時間為公元前2070年;
2002年至2005年,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關課題組的專家們在登封王城崗遺址展開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一座面積為30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遺址赫然而出,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同時,還有許多珍貴的白陶、玉石琮等文物隨之出土。經來自全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們的認真分析研討,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委員會」鄭重宣布:王城崗遺址即夏代初期的都城——禹都陽城。
嵩山腳下的偃師二里頭古城遺址,面積約為300萬平方米。考古發現其擁有相當規模的宮殿建築、祭祀坑和宗廟等,考古學界已判明其為夏代中晚期的都城。
作為整個夏代的建都之地,嵩山地區毋庸置疑地是華夏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古代的先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那麼嵩山乃「天地之中」,也就成為了先民心目中一個理所當然的觀念。
進入商代之後,嵩山地區仍然是重要的建都之處。在商代前期,位於嵩山西麓的偃師商城和位於嵩山東麓的鄭州商城先後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偃師商城是湯都西亳的「亳」地,鄭州商城則是湯的「亳」都。商代後期,隨著華夏民族遷徙發展的腳步,商代後期的都城遷到了洛陽,但河洛地區仍屬嵩山文化圈的範圍。
周人雖然居於西岐,但他們自認是夏族之後,所以嵩山在周人的心目中被視為自己的祖山。周武王滅商之後,在嵩山舉行了封天告祖的大典。《逸周書.度邑》記載著周武王的話:「定天保,依天室。」天室,即太室山,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定天下依靠的就是祖山太室山。
隨後,周武王又作出了決定,定東都於嵩山之麓的洛陽。《荀子.大略篇》對周武王此舉的意圖作了解釋,「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在鑄造於西周初年的「何尊」之上,有一段銘文。文中稱嵩山之麓的東都洛陽為「中國」,其意為「中央之國」、「天地之中的國家」。有關「中國」這個名字的起源,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記載了。
《史記.封禪書》道:「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禹都陽城,啟都陽翟,商都鄭州,湯都西亳,西周東都洛邑,東周王城……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全部環圍在嵩山地區,從而鼎定了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無可取代的地位。
在中國的大地上,繁育著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特色各異的文化。然而它們又共有著統一的核心,這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有核心的多元一體文化」。
夏、商、周三代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初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天地之中」的嵩山是中華民族的祖山,「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