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N 氮 肥料
2024-10-02 07:43:46
作者: [英] 凱薩琳·哈卡普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依賴於氮元素。這並不是說氮很難獲得:我們吸入的空氣里大約有78%的氮,只不過沒有被我們利用。空氣中的氮原子是成對地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們沉默寡言,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相反,生命卻需要氮元素,需要能與碳、氧和氫等其他元素結合的氮元素。能否獲得可用的氮,是饑荒遍野和無盡財富之間的差別。19世紀中葉,一些人甚至為此大打出手。
20世紀初,化學家找到了拆開氮分子(N2)中氮原子的工業方法。而此前,所有的生命都依賴大自然來完成這項工作。自然界有兩種方法來分解氮分子:一是通過閃電的雷霆之力,二是通過細菌的溫和勸說。閃電是偶然的,但它確實能把氮轉化成硝酸鹽,經雨水滲透進土壤中。一些特殊的細菌可以先將空氣中的氮合成氨,再轉化為硝酸鹽,但這些細菌只存在於某些植物的根部,如三葉草和豌豆。
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硝酸鹽來製造它們生長所需的含氮化合物。當動物吃掉植物,這些氮元素會沿著食物鏈傳遞。生命不斷地消耗土壤中可用的氮,死後零落成泥,又將氮還給大自然。這是一個偉大的平衡。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農業干擾了這種平衡。在同一塊土地上反覆種植和收穫,作物會很快耗盡土壤中的硝酸鹽。要等待閃電來補充,那也太不切實際了。而固氮菌需要至少一年才能讓土地再次復活。而動物吃下的氮元素遠遠超過自身的需求,多餘的會隨廢物排出,所以動物的糞便可以補充一些流失的氮元素。然而,這是一個「回報遞減」的循環,要維持作物產量,就需要額外的肥料,但天然肥料很難獲取。
欽查群島(Chinchas)是秘魯沿岸的三個小島,島上只生活著海鳥。秘魯當地的土著居民非常崇拜海鳥。他們偶爾會從美洲大陸航行六英里到島上,採集少量覆蓋在花崗岩上的灰白色「華努」(Huanu,土著語)。華努被認為像黃金一樣珍貴,有了它,玉米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獲得豐收。
殖民者很晚才意識到欽查群島的重要性。探險家將華努(他們將Huanu稱為「瓜努」——Guanu,其實就是鳥糞)的樣本帶回並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含有許多不同的元素,尤其是以尿素形式存在的氮元素,但他們仍然沒有認識到華努的價值。直到後來,看到農民把欽查群島的「華努」撒在田地里,農作物產量顯著增加,殖民者才意識到它的潛力。
「華努衝突」打響了。
在19世紀50年代,欽查群島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土地。幾百年來,數十億隻海鳥的排泄物沉積在這些島上。乾燥的氣候讓含氮化合物不斷濃縮。這些不到兩平方英里的小島,被十層樓高的肥料覆蓋著。數百名中國勞工被強迫在惡劣的條件下勞作,他們挖出鳥糞,將它們推到懸崖邊,倒進帆布滑道,讓鳥糞墜入下面的船艙里。大海上還漂著一百多艘船,排著隊等待運貨。
1863年,西班牙聲稱對這些寶貴的島嶼擁有主權,以償還秘魯在獨立戰爭[1]期間欠下西班牙的債務。秘魯在智利的支持下向西班牙宣戰。這如同導火索一般點燃了一系列的戰爭,並導致拉丁美洲真正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戰爭結束後,鳥糞的繁榮也即將落幕,秘魯面臨財政危機。到了1877年,欽查群島被剝得只剩下光禿禿的岩石,共計1100萬噸的鳥糞被搬運出去。隨後農民們開始使用化肥,新的氮源競賽又開始了。
[1] 1809—1826年,秘魯發生了獨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