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托利歐山修繕工程
2024-10-02 06:31:14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538年動工
羅馬
卡比托利歐山在義大利語中稱為「Campidoglio」,是古羅馬的地理和祭祀中心。朱庇特神廟位於山頂,羅馬帝國的道路從這裡開始,向各個方向延伸到帝國邊陲。16世紀時,昔日的祭祀中心成了一堆破舊的建築物,被人們用來當作處決罪犯的場所。教皇保羅三世將修繕古老的卡比托利歐山工程委託給了米開朗琪羅。
剛剛動工,米開朗琪羅就十分高明地將馬庫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皇帝的騎馬雕像搬到了整個建築物的正中央。這件古老的青銅雕塑見證了中世紀的異教徒大清洗,並在這場以基督教首位皇帝君士坦丁的名義錯誤發動的浩劫中倖存了下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它早已被正名,但還是被尊為古代權威的象徵。此外,馬庫斯·奧勒留皇帝的斯多葛派偉大著作《沉思錄》使他成為名垂青史的基督教原初思想家。就這樣,米開朗琪羅將這個信仰基督教的古代羅馬世界中備受尊崇的象徵符號重新請進卡比托利歐山,與一個重要的紀念碑相融合。他圍繞這座雕塑設計了一個既合乎時宜(適合開展市政活動)又富麗堂皇(與一千多年前最初的功能相呼應)的建築群。
像創作雕塑一樣,米開朗琪羅創作建築作品也採用從中心入手的方式解決該工程所在地混亂無序的現狀。他首先確定軀幹,其餘的是附屬物。馬術銅像恰好可以作為一個焦點,建築物就像身體的骨頭一樣,可以勾勒出軀幹的輪廓。建築軀幹就相當於空間,而空間正是卡比托利歐山建築群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所在。它就像一個巨大的、位於室外的房間,一個封閉的、被保護起來的露天廣場,有五個對稱的入口。
一條逐漸變細的長坡道通向寬闊的廣場。中央橢圓形廣場形狀略似一個圓頂,仿佛暗示此處是世界的肚臍:羅馬,世界之都(Rome Caput Mundi)。將梯形邊緣連接起來的是康舍瓦托里宮和一個新的翼樓,這兩座建築物與中心元老宮互為不規則的角度,三者呈八字形排列。米開朗琪羅為破舊的康舍瓦托里宮創作了一個新的立面,並設計了新翼樓,作為其鏡像附屬建築,使破破爛爛的建築群顯得平衡、連貫。幾個新的立面在幾個互相對抗的力量之間形成了完美的平衡:「巨柱形」壁柱(高於一層的壁柱)強大的垂直感被水平方向上厚重的壁架和低層拱廊上的一個個方形所抵消。建築物的表面層層疊疊,遠看則簡潔有力,近看則具有動態感,可以看到密集的裝飾。
與米開朗琪羅的許多建築項目一樣,卡比托利歐山的大部分在藝術家死後才完工,這應該部分歸功於托馬索·德·卡瓦列里的監督。米開朗琪羅的設計雄辯而清晰,確保了落成後的建築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意圖,因此該建築群被視為傑作,實至名歸。
(上)
米開朗琪羅
(1475—1564)
卡比托利歐山修繕工程
約1538年動工
義大利羅馬
(右)
斯蒂法諾·杜佩拉(Stefano Dupérac)
《卡比托利歐廣場的景觀》
1569年
版畫
501毫米×647毫米
米開朗琪羅一舉重振古羅馬首都的榮耀和地位,同時創造了一個徹底的、現代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治理中心。它是世界上設計最完美、最令人滿意的城市空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