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審判》

2024-10-02 06:31:08 作者: 威廉·華萊士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34—1541年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濕壁畫

  16米×13米

  羅馬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教皇保羅三世(1534—1549年在位)可能是米開朗琪羅眾多贊助人中最偉大也是最挑剔的一位。兩人同為信仰深厚的基督徒,同樣年邁,對宗教改革同樣滿腔熱情,他們以此為基礎,彼此建立了相當深厚的信任和尊重。保羅立即開始藉助米開朗琪羅的藝術天分,委託他在西斯廷教堂的祭壇牆上繪製最後的判決。這時,距離當年那幅里程碑式的穹頂壁畫已經過去了二十五年(其間,換了四位教皇)。時過境遷,如今已經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時代,此時藝術家的腦海中流淌過何等模樣的思緒?

  圍繞著核心人物——基督,是大量翻滾起伏的人物群像,基督強壯高大的體魄使人注意不到這位日神式的、沒有鬍鬚的基督有一張寧靜祥和的面容。許多觀眾只專注於那條抬起的右臂,覺得救世主是在復仇。然而救世主看顧的是被詛咒、等待著救贖的靈魂。他有著溫和的面容,仿佛渴望趕在墮入地獄的魔爪之前,再多拯救一個靈魂。那條左臂使人們注意他側腰有傷——不要忘記他作出的犧牲——並指向被拯救的人。馬利亞坐在身周散發的金黃色光暈中,準備為有罪的人請願。她蜷縮的姿態讓人想起米開朗琪羅在《基督被釘十字架》和後來的兩座《聖母憐子像》草圖中反覆探索的母子幾乎融合在一起的樣子。

  在這幅浩瀚壁畫的左下部,可以看到死者從墳墓里冒出來。這是對天主教「肉體復活」教義的強大視覺呈現,一具骷髏與它覺醒的血肉重新融合在一起。重生的身體在天使的幫助下升入天堂(一串串念珠拖著人們得到救贖),同樣,在作品另一邊,遭到詛咒的人被猛地推入地獄。米開朗琪羅從但丁作品和一些表現詛咒的中世紀畫作中得到部分靈感,對人類的墮落同樣表現出非凡的想像力。冥界的擺渡人查容揮動手中的槳,驅趕著一群被詛咒的靈魂下船,走進冒著熊熊火焰的地獄最深處。

  就在基督的正下方,聖徒巴多羅買手持一物,象徵著可怕的折磨:一把小刀和他自己的一片被割下的皮膚。在人皮表面的鬆軟皺褶中,米開朗琪羅展示出的是扭曲的五官,這相當於一種詭異的簽名。也許是意識到自己竭力表現末世論題材是因為虛榮心作祟,藝術家將其處理成了一張要丟棄的人皮,搖搖晃晃地掛在地獄門口,卻拿在聖人手中。

  信徒們站在《最後的審判》前時,會痛苦地意識到自己是有罪的,但作品也提醒著信徒們,基督再次降臨,救贖和肉體的復活仍然可以實現。喬治·瓦薩里宣稱這幅壁畫是「宏大繪畫的偉大範例,展示了被詛咒者的痛苦和被祝福者的歡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