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慘重的失敗
2024-10-02 06:07:05
作者: 劍眉枉凝
關羽主動發起的這場戰役,主要發生在荊州,關羽、曹操、孫權三方爭奪的焦點也是荊州,可以稱之為荊州爭奪戰。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很多人認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日後的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或猇亭之戰)。其實夷陵之戰不論是戰役規模還是戰事影響,都比不上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能夠取而代之稱為三大戰役的,有且只有這場荊州爭奪戰。
官渡之戰奠定了北方統一的格局,赤壁之戰確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荊州爭奪戰,則奠定了三國的版圖。可以說,日後的夷陵之戰,不過是荊州爭奪戰的延續,如果沒有荊州爭奪戰,就不會有夷陵之戰。
荊州爭奪戰被人忽視的原因,是因為打得太分散、太詭異。三方人馬分做幾處展開亂戰,大部分不是明刀明槍真材實料幹掉的,先是于禁的幾萬大軍被大水淹沒,隨後關羽被孫權從背後捅了刀子,幾萬人馬不戰自潰。
荊州爭奪戰的參戰兵力,明顯多於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規模相當。
關羽一方的兵力,襄、樊前線約有三萬多人(包括後期抽調),留守後方和駐守各地的軍隊有一到兩萬,總數在五萬左右。
曹操一方,駐守樊城和襄陽的曹仁、呂常軍隊有一萬多人,駐紮城外的龐德軍隊有五千左右,總數約在兩萬;後來增援的于禁七軍將士,有三四萬人;陸續派遣歸徐晃指揮的援軍達到一萬以上。總參戰兵力在六七萬。
孫權一方,偷襲荊州之後迅速占領三郡的軍隊,以及阻擊關羽的兵力,總數不少於三萬。
三方參戰總兵力,有十四五萬,而夷陵之戰劉備、孫權雙方參戰兵力加起來不到十萬(具體數字後文會有分析),明顯少於荊州爭奪戰。
荊州爭奪戰,對於劉備集團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是劉備集團史上最慘重的失敗,戰後不只是蜀漢的版圖,甚至三國的版圖都基本確定下來。此戰中,劉備不但損失了荊州軍團五萬軍隊和第一大將關羽,而且丟失了大片土地,包括原有的荊州三郡和新攻取的房陵、上庸、新城三郡(孟達背叛與關羽之死大有關聯),這些土地上的人口當然也同時失去。
這場戰役直接導致日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的只是四萬多軍隊,並沒有丟失地盤。
還需要指出的是,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的四萬軍隊大部分戰死了。而荊州爭奪戰中關羽的五萬軍隊,大部分不是戰死而是投降了東吳。投降之後這些人的下落如何?一般來說,他們會被整編之後換件軍裝成為東吳士兵。這不只削弱了劉備集團,而且使敵人更加強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來說明。比如此前劉備和孫權的兵力相當,差不多各有十五萬人,那麼戰後劉備的兵力減少五萬隻剩十萬,而孫權的兵力增加了三四萬,達到了十八九萬。很明顯,劉備和孫權原本一比一的力量對比,一下子變成了差不多一比二。
經過這樣的此消彼長,荊州爭奪戰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損失就更加難以估量,孫權集團的收穫就更加巨大,遠非夷陵之戰可比。
整個荊州爭奪戰,劉備集團損失最慘,曹操勉強挺了過去損失也不小(喪失了四五萬軍隊),只有孫權是最大的贏家。
這場戰役,最讓人百思不解的,不是孫權為什麼要背後下手捅關羽,也不是水淹七軍究竟是人為還是天災,而是劉備益州方面的作為。
劉備益州方面的作為簡單來說就是不作為。關羽在荊州鬧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靜,戰事持續半年之久,荊州一片亂戰,曹操、孫權紛紛出手,劉備卻似乎什麼也沒做,對關羽不聞不問。
因此,就有人提出了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劉備有意除關羽等離奇觀點。這兩種觀點都經不起推敲,充滿陰謀論的色彩。先不說劉備和諸葛亮有沒有必要殺關羽、需不需要花如此巨大的代價除掉關羽,只看戰事的經過就很容易推翻。因為關羽的兵敗身死,離不開曹操和孫權的化敵為友通力合作。如果曹操和孫權能為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個陰謀做出這麼大的努力和犧牲(尤其是曹操犧牲很大,好處沒有),如此聽話,那不如讓他們乖乖投降,還搞什麼三分?
那麼,劉備在這半年時間為什麼沒有援助關羽呢?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從關羽來看,關羽一直沒有請求援助,後來失敗太快根本來不及援助。起初幾個月,關羽進展順利,水淹七軍之後,更是威震華夏,形勢一片大好,他沒有必要請求劉備援助。後來曹操不斷派遣徐晃等人增援,關羽雖然漸漸吃緊,但他要強的性格,決定了他基本不可能示弱求援,何況當時樊城和襄陽依舊在包圍圈中,關羽仍然處在優勢。後來徐晃攻破樊城之圍,幾乎同時關羽得到了後方根據地失守的消息,眼看大勢已去,他決定立即退兵,也開始向最近的劉封、孟達求援。然而從關羽退兵到敗死麥城,不到一個月時間,荊州到成都路途遙遠,劉備不要說想派兵救援,有沒有得到報告都很難說。《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俄而」一詞用在這裡,就表明關羽兵敗的消息對劉備來說太過突然,完全是措手不及。
從劉備集團的客觀方面來看,沒有實力援助關羽。劉備打漢中持續一年多,早已筋疲力盡,正在休養生息,下一次大舉出動至少需要養精蓄銳一兩年時間(這也是日後為什麼不立即出兵攻打東吳的原因)。劉備授命關羽出擊襄、樊,與派遣孟達進攻房陵、上庸的時間差不多,目的也差不多,只是為了拿下荊州北部戰略要地,擴展地盤,將荊州、益州兩塊根據地更好地連成一片,便於日後大舉出擊,並不是依據「隆中對」的策略,向關中、宛洛兩路出兵,同時展開攻勢。因此從一開始劉備就沒有打算配合關羽作戰。只是後來戰事不斷升級,劉備「見事遲」,應變不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令人遺憾。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劉備集團的主觀方面。否則,關羽不請求援助,老闆主動派兵過去他總不能拒絕吧?即使沒打算大規模進攻,沒實力大規模援助,少派點人手過去也是可以做到的吧?
但劉備連一兵一卒都沒有派。
不是他一點都不在乎關羽的生死,不在乎荊州的得失,而是因為他很忙,在忙一件天大的事,這件事吸引了他以及大部分員工的注意力。
這件天大的事就是——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