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之殤
2024-10-02 06:07:02
作者: 劍眉枉凝
令人遺憾的是,關羽的眼睛死死盯著面前的襄陽和樊城,全然沒有發覺背後孫權充滿惡意的窺伺。
遠在成都的劉備和諸葛亮就更加難以發覺。曹操不斷支援前線,甚至主動去勾搭孫權,而劉備一方沒有一點援助關羽的跡象。這不禁讓一些人突發奇想,懷疑是諸葛亮借刀殺關羽,甚至是劉備特意除關羽。劉備沒有援助關羽的原因,我們到後邊分析,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畢竟劉備和諸葛亮都是人,尤其是諸葛亮,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麼神,不可能算準一切。
局勢到了這個地步,關羽的失敗已經不可挽回,能夠改變的只是失敗的程度。但關羽在關鍵時刻的幾個做法,徹底葬送了一切希望,將成功變成了失敗,將失敗變成了慘敗,最終兵敗身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關羽還在襄樊進行著人生最後的征戰。城池尚未攻破,關羽終於得到了曹操與孫權勾搭成奸、孫權將要偷襲荊州後方的絕密情報。
不過這情報不是關羽手下的特工部隊查出來的,而是曹操故意告訴他的。
不同於赤壁之戰中的孫劉聯盟,此時曹操與孫權的聯合,從一開始就完全是互相利用,壓根兒談不上團結一致並肩作戰。曹操把情報透露給關羽,是希望關羽早點回去跟孫權拼命,他來個坐山觀虎鬥,當一把漁翁。曹操同時也把情報用箭射進關羽的包圍圈中,即使關羽不退兵,守城將士也明白解圍之日已經不遠,就能鼓起勇氣咬牙挺過至暗時刻。
直到此刻,關羽才發現局勢已經十分不利,豪情萬丈頓時化為猶豫彷徨。如果退兵,就會前功盡棄;如果繼續圍城,又怕荊州丟失。
到底退兵好,還是不退兵好?
在沒有把握的時候,促使一個人做出選擇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關羽要強的性格,讓他不到黃河心不死,抱著走著瞧的心態,決定暫時不退兵。他一方面不願意放棄眼看到手的襄陽和樊城,另一方面認為荊州後方的防線不至於一擊就潰,一旦接到東吳發動進攻的消息再撤退也完全來得及。
寶貴的時間就在關羽的舉棋不定中悄悄流逝。實際上,關羽在後方的防線的確不是一擊就潰,而是不擊就潰。
進入十一月,關羽與徐晃在樊城交戰的時候,他心目中請了病假的東吳猛將呂蒙,正生龍活虎般地率領精兵,換上早就準備好的平民衣服,拿出不入流的演技偽裝成商人,連夜溯江西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幹掉關羽設在長江邊上的烽火台哨兵,迅速兵臨公安城下。駐守公安的將軍士仁二話沒說做了投降將軍。隨後,呂蒙帶著士仁前往江陵勸降,南郡太守麋芳也開城投降。
公安和江陵,位於長江兩岸,互為掎角,是劉備和關羽在荊州經營了整整十年的大本營,也是軍事重鎮。孫權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這兩座城池,劉備手中的荊州三郡大勢已去。
此時,唯一能對孫權造成威脅的,就是關羽在前線的幾萬生力軍。孫權一邊動手奪取荊州三郡的地盤,一邊調兵遣將阻擊關羽,其中蔣欽已經統領水軍進入漢水。
得到江陵和公安失守的消息,關羽倒吸一口冷氣,想不到呂蒙進展如此順利,更想不到麋芳、士仁會不戰而降,真是漏船又遇打頭風,出現了最壞的局面。
這個時候除了退兵,別無選擇。
唯一可以選擇的,是退兵的方向。向西,還是向南?
關羽可以一路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帶,然後經漢中回成都,雖然地盤丟了,軍隊也可能會失去不少(荊州本土將士未必願意跟隨入川),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不過這種不戰就跑的做法,不是關羽一貫的作風,不到最後關頭他是不會放棄的。
實際上,關羽對撤軍的方向絲毫沒有遲疑——向南。
失去的東西,我要親手奪回來。
關羽率軍南下,曹軍眼看他要去跟孫權拼命,正中下懷,不但沒有追擊,差一點就要鳴放鞭炮隆重送行了。
關羽和孫權卻出乎意料地沒有打起來。不是關羽突然改變了主意,而是他很快變成了一個光杆司令。
這是關羽善待卒伍導致失敗的又一事例。
關羽派遣使者回江陵打探消息,但使者回來後帶來了一堆將士們的家書,還有口信(教育沒普及,不識字的人不少)。
這些家書和口信,其實都是呂蒙的陰謀,暗示關羽的將士們:你們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現在活得好好的,但今後還能不能活得好好的,不要看我,要看你們自己——打我,我就殺你們親人;投降,就能回家與親人團聚。
關羽雖然待將士們不薄,但如果拿一桿天平,一邊是關羽,一邊是親人,讓將士們做出選擇,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毫無疑問地選擇親人。
領導跟親人比起來,還是老婆孩子更親,這就是人性。
任何為了領導、為了事業而背叛親人甚至殺害親人的行為,都是對人性的扭曲。
往事越千年,人性終不變。
此時關羽即將面臨將士們人性的選擇。他可以燒毀將士們的家書,然後讓使者改口宣稱:將士們的父母都已被東吳侵略軍殺害,老婆都被強暴,孩子都成了奴隸。這樣才能激發將士們的復仇之心,讓將士們跟著自己一條道走下去,一條心打孫權,上下同欲,方能一戰。
這在軍事史上有很多先例。最有名的是戰國時期齊將田單困守即墨城,誘使燕國軍隊割掉齊軍俘虜的鼻子、刨了齊人的祖墳,終於群情激奮,同仇敵愾,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恢復齊國。
這樣的事情田單能做出來,關羽卻做不出來。危難關頭,關羽依舊保持著一貫善待卒伍的做法,認為家書抵萬金,讓使者把家書和口信廣泛散布,讓心急如焚的將士們得到了親人的消息,當然也就得到了呂蒙的暗示。
完了,徹底完了。仁不帶兵,義不行商。
性格決定命運。關羽已經無力回天。
本來荊州根據地丟失,軍心就不穩,將士們得知親人都在呂蒙手中之後,關羽很快就發現軍隊的數量迅速變少,幾萬人的大軍沒過幾天就煙消雲散,土崩瓦解。
十一年前,劉備從襄、樊南撤,在當陽長坂坡遭遇曹操虎豹騎,大敗而逃。幸虧還有他關羽,劉備得以東山再起。
如今,關羽從襄、樊南撤,同樣在當陽(關羽是由水路南撤至當陽附近的漢水中,然後率領少數人馬舍船就步,向西逃亡),大軍潰散,窮途末路,卻只能走向生命的終點——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
此刻沒有人來救援關羽。雖然他派人去距離最近的房陵、上庸向劉封、孟達求救,但這兩個人正在為誰當老大的事爭得不可開交,沒工夫來救他。當然,即便他們派兵救援,恐怕也來不及了。
因為孫權的軍隊已經深入當陽和臨沮(今湖北遠安西北)一帶,正在四處撒網捕魚,他們不打算放過關羽這條大魚。
在最後關頭,關羽遵循著劉備一貫的教導——活著最重要,地盤丟就丟了,軍隊丟就丟了,人要活著回去。
關羽選擇在麥城突圍向西逃跑。但已經太晚了,孫權早就料到他會向西逃命,安排潘璋等人在臨沮守株待兔。
最終,關羽落在了潘璋部將馬忠的手裡。請示孫權之後,關羽、關平、部將趙累等人一同被殺害。
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十二月。
一代名將,就此折戟沉沙,壯志未酬身先死,傳奇一生畫上了血色休止符。
關羽死後,身首兩處。關羽之頭被孫權裝進木匣送給當時還在洛陽的曹操,那意思是說殺害關羽我們都有份,到時候劉備報仇不要只盯著我一個。曹操明白孫權把他拉下水的用意,當然不會中計,於是用王侯之禮將關羽之頭安葬在洛陽南郊,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關羽的敬意。關羽之身據說在當陽附近就地安葬。所以後世有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在山西」的說法。
收到關羽之頭不到一個月,一代奸雄曹操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幹掉關羽出力最多的東吳猛將呂蒙,還沒來得及接受賞賜就離奇死亡,年僅四十二歲。因此有了關羽嚇死曹操、追魂呂蒙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