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善敗者劉備> 赤壁之戰的謎團

赤壁之戰的謎團

2024-10-02 06:05:13 作者: 劍眉枉凝

  在周瑜率領東吳軍隊溯江西上的同時,曹操也準備停當,自江陵順江東下,時間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十二月。

  赤壁之戰正式打響。

  鑑於《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實在太精彩了,而且主導戰役的是東吳一方,劉備集團並沒有多少作為(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捉放曹,其實都是羅貫中演繹的),所以我決定不寫戰役經過了,主要分析討論戰役中的謎團,以及劉備一方在戰役中到底幹了什麼。

  赤壁之戰,無情地擊碎了曹操一統山河的夢想,奠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甚至對日後南北朝並立局面的出現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中國歷史的進程影響深遠。

  然而這一仗,有著太多的謎團。這些謎團,已經無休止地爭論了上千年,很有可能還會一直爭論下去。鑑於留下來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實在太少,我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只能擇其善者而從之或者說出個人觀點。

  第一大謎團,會戰地點。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赤壁是周瑜水軍與曹操水軍在長江逆向行駛中遭遇的地點,然後雙方停下來在此決戰。至於具體的地點,至少有蒲圻說、嘉魚說、黃州說三種。其中蒲圻說證據較多,最為可信。

  蒲圻說認為赤壁位於今湖北蒲圻(已改名為赤壁市)西北,隔江與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相對。周瑜駐軍南岸赤壁,曹操駐軍北岸烏林,隔江對峙。所以這一仗又被稱為烏林戰役。

  第二大謎團,參戰雙方。

  宏觀上說,參戰雙方自然是劉備、孫權聯軍,對抗曹操一方。但具體到烏林戰役,雙方究竟有哪些部隊參戰,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爭論的焦點是劉備的主力——關羽水軍究竟有沒有參戰,劉備一方在戰役中發揮了什麼作用,等等。

  史料記載過於簡略,是這些疑問出現的根源。但正因為關羽、張飛、趙雲等劉備大將的傳記中沒有記載他們在烏林戰役中有什麼表現,恰恰從側面說明他們沒有參戰或者沒有值得一提的戰績。

  既然史料記載無法正面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從字縫裡尋找答案。

  關羽水軍究竟有沒有參戰,有一句話可以作為參考:「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魯肅)來欲收地邪?」(《三國志》注引《吳書》)

  這句話的發言人是關羽,用意是爭取荊州土地。

  這樣的語境,就如我們學生時代評選三好學生或者爭取獎學金,候選人都是儘量找出自己的優點和成績,為自己增加砝碼,不弄虛作假、吹牛謊報都算不錯了,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絕對不會隱瞞不報。但關羽口中己方的功勞僅僅是劉備身臨前線,沒有說具體有什麼戰績,更沒有說自己率領水軍如何如何。

  所以結論是關羽水軍沒有參加烏林戰役,很可能是在封鎖漢水,防止曹操從漢水進入長江,以掩護周瑜水軍後路。

  劉備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從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親臨前線,卻沒有直接戰果。

  這不奇怪,如果關羽水軍沒有參戰,那麼劉備率領參戰的就只是一部分陸軍,在水戰主導的烏林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實際上,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後,劉備陸軍倒是配合周瑜水軍共同追擊,一直追擊到江陵城下,不過沒有什麼可喜的戰果。

  《三國志》注引樂資《山陽公載記》有劉備追擊曹操的記載。曹操烏林戰敗後,走陸路抄近道過華容道回江陵。華容縣南部有著名的雲夢澤,曹操的軍隊就扎紮實實地走了一回雲夢澤的泥濘草地,不過他們走得很有創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許多老弱傷殘的士兵被踩死在泥濘中,極其悲慘!(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丟下許多將士的屍體後,曹操歷盡艱難走出了華容道。

  華容道上沒有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而是劉備率領的追兵趕到放了一把火,但沒有什麼收穫。

  僥倖逃過一劫後,驚魂初定的曹操對劉備做出了最新評價:「劉備,果真是我的勁敵。只不過做事經常慢半拍,剛才他要是早一點放火,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從當年青梅煮酒時,帶著幾分酒力幾分恭維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到此時給出清醒的判斷「劉備,吾儔也」,曹操終於完全確定,劉備正是與他爭天下的不二人選,是真正的對手。

  正所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不過此時劉備的實力,比起曹操差得很遠。要成為與曹操同一重量級的選手,他還需要不斷努力。

  另外,劉備在戰後初期所處的不利形勢,近似於依附東吳,失去平等地位,也印證了劉備軍隊沒有顯著的戰功,在烏林打敗曹操的是周瑜的三萬水軍。

  事情是誰搞定的,誰自然擁有話語權,說起話來底氣更足,神氣更牛,分量更重。

  第三大謎團,曹操兵力。

  通過對第二個謎團的分析,基本可以確定烏林戰役中,孫劉一方參戰兵力主要是周瑜的三萬水軍,另外有劉備的幾千陸軍(很可能是《三國志》注引《江表傳》所記的兩千人:「將二千人與羽、飛俱」)。

  那麼曹操一方參戰兵力有多少呢?

  答案自然不是八十三萬,也不是二十多萬,而是不到十萬。

  周瑜為孫權統計曹操兵力時,曾說「彼所將中國(中原)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劉)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周瑜這句話是用來決定孫吳政權和戰大計的,力求客觀準確,數據本身沒有多少疑問,疑問在於:周瑜所說的曹操兵力,是全部總兵力十五六萬,還是帶到赤壁的有十五六萬?

  答案是前者。證據至少有三:

  一是周瑜發言時曹操正在調兵遣將,還沒有將參戰部隊集中到江陵更沒有到達赤壁,周瑜不可能提前知道曹操的參戰兵力,他所說的一定是曹軍總數。那麼這個總數是進攻荊州的總兵力,還是包括後方的全部總兵力?請看第二條證據。

  二是曹操曾對出使許都的荊州別駕劉先說道:「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三國志》注引《零陵先賢傳》)此時曹操已經打敗袁紹,用來恐嚇別人的話,也只是說自己有十萬大軍。因此,在赤壁戰前曹操的兵力擴張為十五六萬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是帶領南下荊州的兵力有十五六萬,那麼加上後方夏侯惇等人的留守軍隊、防守馬超韓遂的西線軍隊、防守合肥的東線軍隊,總兵力將在二十五萬左右,這樣的擴軍速度以及軍費開支,是當時的曹操難以承受的。

  三是「所得(劉)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明明白白說的是收降的劉表軍隊的總數,而不是準備投入戰鬥的荊州降軍兵力。《劉表傳》中記載劉表「擁十萬之眾」,除去劉琦的一萬兵力、關羽帶走的部分水軍以及一些逃散的士兵,周瑜說曹操最多收降七八萬人是經得起推敲的。這些士兵還要守衛各地,曹操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抽調到前線投入戰鬥。與之對應,前半句話中的曹軍人數,應當也是指全部兵力。

  三國前期的戰役,很少有一方投入兵力在十萬人以上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大小小軍閥林立的原因之一——沒有巨無霸,大家實力都差不多,所以有個萬把人馬就敢稱雄一方。

  弄清楚曹操的全部兵力是十五六萬之後,可以斷定曹操進攻荊州的軍隊不超過十萬。

  這不到十萬的軍隊,還要分兵據守戰略要地或承擔其他任務,如樂進留守襄陽,曹仁鎮守江陵,夏侯淵督運軍糧後勤,等等。曹操的許多名將都沒有到前方參戰,這也說明他們指揮的軍隊承擔的是其他任務,並沒有投入烏林戰役。

  這樣一來,曹操指揮參加烏林戰役的軍隊總數差不多在六七萬至十萬。

  這也是周瑜底氣十足,認定必能破曹的一個重要因素。

  取最大值十萬,對陣三萬,差不多是官渡之戰的兵力對比。

  戰役的結果同樣是以少勝多。不同的是,上次的勝出者曹操,這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曹操在赤壁敗於周瑜的火攻可以肯定,軍隊在戰時感染疾病(很可能是血吸蟲病)而影響戰鬥力也沒有多少疑問。

  正因為曹操此戰投入的兵力不是很多,所以失敗的後果不是非常嚴重,史載「死者大半」(《三國志·吳主傳》),也就是幾萬人,不至於動搖北方的統治根基,才能在戰後不斷主動發起新的戰略進攻。如戰後第一年進軍合肥向孫權耀兵,第三年戰馬超奪取關中。而秦趙長平之戰、前秦淝水之戰,都是賭上國運的慘敗,失敗的一方從此一蹶不振。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不是慘敗,但也是平生軍事生涯中最大的失敗。尤其是損失了剛剛收降的荊州水軍,失去與孫劉水軍征戰長江流域的憑藉,只好怏怏不樂撤回北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敗軍還。一代梟雄從此望江興嘆,統一雄心終歸折戟沉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