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還有你
2024-10-02 06:05:05
作者: 劍眉枉凝
關羽水軍前往江陵,有兩條進軍路線。
一是先沿漢水東南方向行進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然後溯長江西上到達江陵,在漢水與長江中行駛的路程差不多都是1200多里,總計約2400多里。這一條路線今天仍然通行,路程也沒有多少疑問,是絕大多數人認同的自襄陽到江陵的水路。
有疑問的是第二條水路。據《宋書·州郡志》記載:江陵「去京都(今江蘇南京)水三千三百八十」,夏口「去京都水二千一百」,襄陽「去京都水四千四百」。可以看出,南朝劉宋時期,襄陽至夏口的水路是2300里(4400里減去2100里),這差不多是漢水從襄陽至夏口水道(約1200里)的兩倍。很明顯,《宋書》記載的從襄陽至夏口的水路,必然不是一直在漢水中行駛。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這說明在南朝劉宋時期,從襄陽到江陵,除了沿漢水東南行至夏口然後取道長江這條水路之外,還至少有一條水路可以到達江陵(大約是從漢水取道夏水、楊水或湧水)。而這一條水路還是一條近路,只有一千餘里(江陵至夏口水路為3380里減去2100里等於1280里,則襄陽到江陵水路為2300里減去1280里等於1020里,或者4400里減去3380里等於1020里)。甚至有時候前往夏口也是先走這條水路到達江陵,然後順長江東下。
論證第二條水路在三國時期是否存在,後來在什麼時期消失,涉及古今地理的演變、雲夢澤的消亡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實在過於複雜。我只在這裡簡單找出幾條論據支撐。
論據一:西晉陸機《辯亡論》寫道:「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鄧塞正是在襄陽附近。此外,王粲《英雄記》記載,曹操欲從襄陽浮漢水到長江,但由於「無船」,只好「作竹椑(筏子),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出大江,注浦口」。這兩條記載,可以證明赤壁戰前,曹操的大部隊及投降的襄陽軍隊至少有一部分是走水路與江陵水軍會師後開往赤壁的(確切說是烏林)。但江夏掌握在劉備和劉琦的手中,曹操軍隊走水路不可能經過夏口前去烏林會師(如果能通過夏口也不必在上游的赤壁決戰了),當然更不可能水軍變空軍飛過去,必然有另外的水路通往江陵一帶的長江,與江陵水軍會師後順江東下。
論據二:日後劉備配合周瑜進攻曹仁鎮守的江陵,提出了「從夏水入截(曹)仁後」(《三國志》注引《吳錄》)的進軍計劃。證明水軍可以從江陵附近的長江進入夏水,並可以沿夏水深入江陵北部。很有可能正是這一條夏水連通了漢水。
論據三:關羽日後從江陵、公安出發北伐襄陽、樊城,當時江夏掌握在東吳手中,史料中並沒有關羽向東吳借道的記載(東吳答應不答應暫且不論)。但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軍大顯神威,水淹于禁七軍,攻滅龐德等人。如果沒有其他水路,關羽水軍的大船難道是飛過去的?
由此可以證明,這第二條水路在三國時期乃至南朝劉宋時期,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還是一條近路,只有一千餘里的路程。
劉備如果急於占據江陵,南撤時有兩個選擇:一是陸軍分軍一部分脫離軍民聯合隊伍先走;二是派關羽水軍走近路直下江陵。
但劉備既沒有分軍,也沒有派遣關羽水軍搶先占據江陵。否則,用十多天時間走一千餘里水路,是綽綽有餘的,當劉備兵敗當陽的時候,關羽已經在江陵城裡曬太陽了。
而劉備兵敗當陽的時候,關羽水軍還行駛在當陽附近的漢水中,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關羽根本沒有急著前往江陵。在當陽附近接應劉備,不是巧合,而是事先做好的安排。從一開始分軍,關羽水軍的任務就不是急於占據江陵,而主要是策應和掩護劉備陸軍。
這是劉備撤退時部署的一手好棋。劉備清楚曹操的長處是陸軍尤其是騎兵,水軍就是曹操手中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由關羽水軍擔任策應和掩護陸軍的任務,是比較容易完成的。水陸兩軍同步前進,最終同時到達江陵。
因此,在當陽長坂遭遇虎豹騎的猛烈打擊後,劉備毫無疑問會向東「斜趨漢津」,會合關羽水軍。
陸軍潰敗,至少還有關羽水軍可以依靠。此後一直到南征四郡時期,關羽水軍是劉備唯一的嫡系軍事力量。
劉備與關羽會合後,眼看曹操虎豹騎已經迅速南下,他們原定會師江陵的計劃已經落空,只好改變行軍路線前往江夏一帶。
劉備做出這個決定,至少有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劉備一方與江夏太守大公子劉琦一向交情不錯,現在又有共同的敵人曹操,牽手合作是共同的需要。
二是此時劉備只能依靠關羽水軍前進,而水軍只能走水路,現在曹操騎兵南下搶占江陵,關羽水軍就只能走另一條水道——沿漢水走江夏,進入長江。
三是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
來人便是魯肅,因為獻出「榻上策」(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而深受老闆孫權器重的魯肅。
魯肅不辭勞苦冒著生命危險奔波幾千里深入荊州來到當陽,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弔唁老闆孫權的殺父仇人劉表那麼單純,而是身負重任,既要與大公子劉琦化敵為友,又要與劉備聯絡感情建立友誼。
曹操幾乎兵不血刃迫降荊州,身在江東的孫權早已坐不安穩睡不踏實。在強大的曹操威脅之下,不只是劉備、劉琦需要盟友,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孫權也有同樣迫切的需要。
在共同的利益驅使下,牽手合作是必然的結局。
因此,劉備順水推舟,接受魯肅的建議,率軍前往江夏一帶。這樣不但能擺脫曹操的追擊,而且能靠近東吳的地盤,便於日後抱團取暖,聯合抗曹。
不過漢水從當陽到江夏的水道還遠,曹操追了那麼久追得那麼辛苦,怎麼捨得讓你瀟瀟灑灑地走?
能否安全到達江夏,劉備唯一能夠指望的,還是關羽水軍。
劉備的水軍,最早組建於駐軍樊城時期,而且應當是在後期。
此時,劉備逐步取得了劉表的信任。也是在此時,劉表早年的戰友(比如黃祖)大多老去或死去(劉表臨終言「諸將並零落」),打仗需要依靠劉備這樣有些真材實料的人。
於是,在劉表的許可下,駐軍樊城的劉備開始組建一支水軍。日後威震華夏的關羽水軍,就此誕生在襄陽和樊城之間的漢水之中。
這支水軍初創時期的統帥,很可能就是關羽。三國時期為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做到兵知將、將知兵,往往是一個將軍固定統領一支部隊。
不過這支水軍的數量應該不多,大約只有幾千人。
劉琮投降曹操時,許多不願投降的襄陽、樊城一帶的荊州水軍,紛紛投奔劉備,關羽水軍得以迅速擴軍。
在劉備南撤時,關羽水軍擔任了運輸軍需物資和掩護、策應陸軍的重任。
關於這一點,從劉備的軍隊分配上也可以看出端倪。從樊城南撤時,劉備的軍隊大約有一萬人,分給關羽的水軍和船步兵大約是一半,也就是五六千人。後來諸葛亮出使東吳時曾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考慮到當陽慘敗後能夠活著回來的將士數量不會很多,這一萬精甲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關羽水軍,在八九千人。也就是說,關羽水軍中有不少是剛剛投奔劉備追隨南下的劉表水軍。而劉備派遣這樣一支龐大的水軍在漢水裡遊蕩,既然不急著去占領重鎮江陵,一定另有重任。
實際上,關羽水軍在漢水中南下,與劉備陸軍的進展保持同步,幾乎每天還要互通消息,協調進度。
漢水中有荊州水軍時,關羽就打個招呼,喊兄弟們跟我走吧,我們歡迎你;漢水中或岸邊有曹操的追兵時,關羽就狠狠地揍他們幾下。
如果不是關羽水軍掩護陸軍、切斷水路、帶走船隻,曹操進入襄陽後,派遣襄陽水軍運載大批軍隊南下,然後迂迴包抄劉備,速度比騎兵慢不了多少,而數量將不再是五千,會是好幾萬。再加上虎豹騎兩路夾擊,帶給劉備的將是滅頂之災。
關羽水軍帶走漢水船隻,有前文引用《英雄記》的記載:「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
當然說「無船」有誇張的成分,但船少不夠用是不爭的事實。襄陽是荊州重鎮,也是劉表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如果說襄陽一帶本來就沒有劉表的水軍和船隻,那就有點太離譜了。曹操到達襄陽時「無船」,肯定與關羽的努力拉人和認真搶船的出色工作是分不開的。
關羽水軍在南下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曹操絕不會輕易放棄追擊劉備,但苦於沒有一支能打硬仗的水軍,陸軍進攻水軍又無從下手,只好望水興嘆,眼睜睜地看著劉備上了關羽的船,又一次跑路成功。遺憾的是,關羽水軍與曹魏名將樂進、徐晃、文聘、滿寵等人交手發生的漢津之戰、尋口之戰、荊城之戰,由於《三國志》的記載過於簡略,難以確定具體的交戰時間。
當陽慘敗,劉備能夠死裡逃生、東山再起,表現最為突出的不是出山不久的諸葛亮,也不是堪稱長坂雙璧的張飛和趙雲,而是水軍統帥關羽!
是關羽救出了危難之中的劉備和他的骨幹成員,也是關羽保全了劉備最後的一支軍事力量。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劉備日後正是憑藉這些骨幹成員和關羽水軍,東聯孫吳,北抗曹魏,奠定蜀漢霸業。
關羽能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名將,絕非僥倖。他被後世尊為「武聖」,也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