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

2024-10-02 06:04:36 作者: 劍眉枉凝

  劉備卻不能等了。

  時光如梭,歲月蹉跎,轉眼已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在荊州虛度年華的劉備老闆,已經四十七歲。按照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來看,這個年齡完全可以說是步入老年,說不定哪天眼一閉就再也不睜了。可是理想在哪裡?功業在哪裡?奮鬥了二十多年,結果還是兩手空空。

  任何一個男人,內心深處都不甘於碌碌無為。

  劉備更是如此。所以他悲嘆髀里肉生,甚至忍不住痛斥許汜一類求田問舍的人,可這都不能解決問題。

  他能幹的只有招攬人才。雖然這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聊甚於無,總算對事業發展有所幫助。

  只要付出努力,總會有所收穫。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劉備的努力,就沒有白費。史載「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其中有一個人,叫徐庶,字元直。

  徐庶與關羽有點類似,年少時酷愛擊劍運動,也是一個血氣方剛見義勇為的少俠,同樣有一次為朋友報仇而殺了人。在逃亡的路上,雖然徐少俠用白泥抹臉、披頭散髮,但畢竟化裝技術不專業,還是被公安幹警抓捕歸案。徐少俠怕連累朋友和家人,在審訊時本著打死也不說的精神閉口不言,想來與花樣百出、駭人聽聞的古代刑具有過不少親密接觸。徐少俠這麼義氣,他的朋友也不是孬種,知道他被抓獲後,不知是上下打點,還是武力劫獄,總之費盡周折把他救了出來。此後,徐少俠逃到荊州隱姓埋名,棄武從文,折節向學,結交了諸葛亮、崔州平、司馬徽等一些朋友。

  作為一個一向慧眼識人才、真心待人才的老闆,劉備見到徐庶後,非常器重,很快感動了徐庶。

  徐庶被感動的一個標誌事件,是向劉備推薦他的好朋友諸葛亮:「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願)見之乎?」

  招攬人才,一向是多多益善。劉備老闆雖然公司不大實力不雄厚,但管一撥人才吃飯,還是沒有問題的。他立刻表示願意招聘新員工,說:「那你快去找他吧,然後一起回來上班。」(君與俱來)

  知己就是知己,還是徐庶清楚諸葛亮的心思。徐庶告訴劉備:「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最好是老闆你自己去請他。」(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招個員工要老闆親自去請?這多少有點出乎意料了。

  不過劉備馬上同意了。早在平原時他就養成了禮賢下士的好習慣,不分貴賤都給予很高的禮遇,曾經把一個無名刺客都感動得當即自首,何況是招攬大名鼎鼎的臥龍?

  臥龍先生,只要你真的是個人才,我親自跑一趟也值得。

  我的誠意,你會感受到。

  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去是肯定去了,但具體細節,存在不少爭議。

  《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是「凡三往,乃見」,意思很清楚:去了三次,才見到。雖然「三」這個詞在古代往往是個約數,指多次,但前面加個「凡」字,在這裡明顯是個確數,就是指一共三次,不是一些人推測的不止三次。

  出山二十年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以諸葛亮的為人處世來看,他不是個好擺譜愛虛榮的人,不至於誇大其詞,往自己臉上貼金。何況過了二十多年,一些當事人還活得好好的,諸葛亮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綜合這兩點,三顧茅廬確鑿無疑。

  但偏偏有另一種說法,出自魚豢的《魏略》和司馬彪的《九州春秋》,認為是諸葛亮自己跑去求見劉備,結果沒有得到重視。劉備再現了當年編草鞋的風采,正拿著氂牛尾巴編織工藝品。後來諸葛亮獻計,劉備把荊州一帶的流動人口組織起來,該收稅就收稅,該徵兵就徵兵,從此實力大增。劉備這才重新認識了諸葛亮,開始重用他。

  這個說法似乎能自圓其說,不但描繪了劉備編氂牛尾巴的細節,這似乎符合劉備年少賣草鞋的經歷;又寫出了諸葛亮得到重用的原因,這似乎更符合常理,否則讓一個天下梟雄三番五次去請一個寸功未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會讓許多人(比如魚豢先生)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這個說法,實在經不起推敲。

  從古至今,史書都是人寫的,有著作者的立場與褒貶在裡邊。即使孔子作《春秋》,還有所謂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在其中,並且被歷代史學者奉為圭臬。

  《魏略》和《九州春秋》的作者分別是曹魏純臣魚豢與晉朝宗室司馬彪。關於這一事件的記載,司馬彪的《九州春秋》是沿襲魚豢的《魏略》。所以,值得重點分析的是魚豢先生,他就是最大的造假嫌疑人。

  之所以稱魚豢為曹魏純臣,是因為他一生忠於曹魏,在晉朝取代曹魏之後,他就不再做官;而且他的《魏略》一書,記載歷史終止於曹魏實際上滅亡(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齊王曹芳)的時候,並不延續到司馬炎取代曹魏。可見,魚豢是以魏國遺臣自居的。而蜀漢與曹魏一直是敵國,站在曹魏的立場,魚豢先生通過虛構劉備編草鞋和諸葛亮自己求見的故事,來貶低敵國君臣,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除立場之外,魚豢先生的造假水平實在不怎麼高明,存在著明顯的漏洞。

  其一,劉備成封疆大吏後還在編草鞋,除了《魏略》之外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可以說是孤證。孤證歷來難以令人信服,何況一個熱衷於編草鞋的領導,怎麼可能有那麼多人死心塌地終生追隨?又怎麼會獲得天下英雄的稱號?即使早年確實編過草鞋,但劉備走上亂世稱雄之路後一定不會重操舊業,甚至諱莫如深。魚豢的這個記載恐怕想當然的成分居多。

  其二,此時劉備是寄人籬下,劉表對他並不十分信任,管理荊州流動人口帶來的實惠,怎麼可能讓劉備得到?劉備擴展實力,正是劉表所忌諱的,防範牽制還怕做得不夠,不可能坐視劉備大規模擴軍。

  其三,魚豢關於劉備之子劉禪的記載,也非常不靠譜,說是出生在徐州,後來流浪到漢中,還被人販子拐賣過幾次,這是魚豢有意詆毀敵國君主的另一個證據。也就是說,在詆毀劉備集團這件事上,魚豢是一個慣犯。

  《魏略》和《九州春秋》關於諸葛亮自行求見劉備的記載,歷代文人學者大多都能見到,但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很少,可信度太低是一個重要因素。

  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是經得起推敲的,不會因為有不同說法而被掩埋於歷史塵埃之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