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學於盧植
2024-10-02 06:02:52
作者: 劍眉枉凝
劉備加入擺地攤這個行業的具體時間,史書沒有記載,但他離開這個行業的時間,是確定的——十五歲。
他離開這個行業,不是因為找到了更有前途的工作,而是要去讀大學。
東漢時期,能讀大學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一個賣草鞋的打工人能有機會讀大學,這絕對是個奇蹟。
奇蹟之所以會發生在劉備身上,只是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位偉大的母親,在經歷了中年喪夫的巨大痛苦之後,不僅含辛茹苦地賣了多年的草鞋,一手把心愛的兒子拉扯長大,而且不計代價決定讓兒子去讀大學。她深刻地認識到,在一個平民家庭,要想改變孩子的命運,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學知識。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位母親獨自承擔了生活的重壓,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年十五,母使行學」,史書中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彰顯著母愛的無私與純粹。遺憾的是,我們已經無法知曉這位母親的名字。
這位母親讓人更為欽佩的是她的眼光。她讓兒子讀大學拜的老師,不是一般的教書先生,而是當世大儒——盧植。
東漢末年,盧植是個名滿天下的人,不僅學問好,而且武略高,是地地道道的文武全才。
後來的猛人曹操評價盧植時,說他是「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劉備十五歲的時候,盧植剛從九江太守任上休假養病。
盧植也是涿郡涿縣人,與劉備是同鄉。當時的社會非常講究同鄉之誼,劉備以此得以拜盧植為師,開始了短暫的大學生涯。
劉備讀的民辦大學,教學方式有點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個導師輔導一撥學生,專攻幾部經典。教授自然是盧植先生。史書上留下姓名的學生,除了劉備,還有兩位:劉德然和公孫瓚。
劉德然與劉備同宗,只是輩分搞不大清楚。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通過觀察劉備在賣草鞋這個沒有前途的職業中的優異表現,認定劉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劉備與劉德然上學的地方離老家很遠,在京城洛陽附近的緱氏山中(今河南偃師東),因此上學的學費和路費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這就難住了靠賣草鞋勉強度日的劉備母子。為了讓劉備讀完大學,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劉元起,多次不顧老婆的反對資助劉備,甚至給劉備的開銷與自己的兒子劉德然一樣多。
另一個同學公孫瓚,字伯珪,是幽州遼西郡令支(今河北遷安、遷西一帶)人氏,出身貴族家庭。
公孫瓚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貴族身份,卻同樣有著讓他無奈的地方——他的母親不是正妻。在以嫡長子為繼承人的世襲制度下,母親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公孫瓚長大後沒能像袁術、曹操等高幹家庭的嫡子一樣,一出道就被推薦為「孝廉」或「茂才」(當時還沒有科舉考試一類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實行的用人制度是察舉徵辟制),然後直接任命為級別比較高的國家幹部。公孫瓚剛開始只是在當地政府部門做了一個基層公務員(郡門下書佐)。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孫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這句話的最佳定義。他憑藉俊朗的帥哥形象,加上聲音洪亮嗓門大的優點,很快得到了當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賞識。太守大人不但讓他做了自己的東床快婿,而且公費派遣他到盧植門下深造進修。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教授盧植,研究的是儒學,劉備和他的同學,學習的自然也是儒學。
東漢末年,儒家教學一般是以儒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當時還沒有「四書」之稱)等著作作為教材。因此,劉備和他的同學們學習的主要課程正是這些儒家經典。
儒學經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取得正統地位。儒學的精髓,被董仲舒歸納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儒家學子的理想,也被總結為四個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的儒學講授,多採用這種思想。
在盧植教授的諄諄教導和傾心傳授下,劉備和他的同學們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劉備,從他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做人行事基本符合儒家的標準。
此外,身教甚於言教,盧植教授一身正氣、忠心為國的為人處世風格,對劉備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可以說,劉備日後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則,正是在盧植門下讀書的時候奠定的基礎。
很可能也是在這個時期,博學長者盧植教授,為即將成年的學子劉備取了字——玄德。玄德二字,出自《老子》,指自然無為、合乎天道的德性,寄託著盧植對劉備成為有德大才的期許。
在同學中,劉備和公孫瓚非常合得來,兩人稱兄道弟,關係十分融洽。這也是劉備讀大學期間的又一收穫。後來他能在漢末亂世中混出頭來,得到了公孫瓚師兄的不少幫助。
可能是受到公孫瓚師兄的影響,草根出身的劉備,也喜歡上了當時貴族子弟的生活——喜狗馬(打獵)、音樂、美衣服。
劉備讀大學的時間很短暫。原因在於,一方面當時的私人教學,沒有固定的學制;另一方面盧植當教授也只是兼職,不是像孔夫子一樣專職搞教育。
盧植教授的本職身份仍然是國家幹部,東漢政府哪裡需要他,就會派他去哪裡。病假休了差不多兩年,東漢政府又想起他了——揚州廬江(治今安徽廬江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造反了,需要派一個聲威卓著又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才前去開展工作。
盧植正是符合條件的人才。接到中央政府的通知後,盧植收拾行裝,準備遠赴廬江去擔任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
於是,劉備的大學時光也提前結束了。
離別的時刻,黯然神傷。最傷心的正是劉備。
教授盧植,躊躇滿志,目的地很明確——廬江,在他輝煌的人生道路上乘風破浪。
師兄公孫瓚,泰然自若,目的地很明確——遼西,在很有前途的公務員隊伍中繼續打拼。
學弟劉備,迷茫無奈,目的地沒得選——回家,未來不知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