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2024-10-12 23:29:29
作者: 汪曾祺
鼓山頂有大石如鼓,故名。或雲有大風雨則發出鼓聲,恐是附會。山在福州市東,汽車可以一直開到湧泉寺山門,往返甚便,故遊人多。福州附近山都不大,鼓山算是大山了。山不雄而甚秀,樹雖古而仍榮,滋滋潤潤,鬱鬱蔥蔥。福州之山,與他處不同。
湧泉寺始建於唐代,是座古剎了,但現在殿宇精整,想是經過幾次重建了。湧泉寺不像南普陀那樣華麗,但是規模很大,有氣派。大殿很高,只供三世佛。十八羅漢則分坐在殿外兩邊的廊子上,一邊九位。這種布局我在別處廟裡還沒有見過。
寺里和尚很多,大都很年輕,十八九歲。這裡的和尚穿了一種特別的僧鞋,黑燈芯絨鞋面,有鼻,厚膠皮底,看來很結實,也很舒服。一個小和尚發現我在看他的鞋,說:「這種鞋很貴,比社會上的鞋要貴得多。」他用的這個詞很有意思:「社會上的」。這大概是寺廟中特有的用詞。這個小和尚會說普通話。
湧泉寺有幾口大鍋,據說能供一千人吃飯,凡到寺的香客遊人都要去看一看。鍋大而深,為銅鐵合鑄,表面漆黑光滑,如塗了油。這樣大的鍋如何能把飯煮熟?
寺東山上多摩崖石刻。有蔡襄大字題名兩處。一處題蔡襄;一處與蘇才翁輩同來,則書「蔡君謨」。題名稱字,或是一時風氣。蔡襄登鼓山,大概有兩次,一次與蘇才翁等同來,一次是自來。蔡襄至和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福州,登鼓山或當在此時。然襄是仙遊人,到福州甚近便,是否至和間登鼓山,也不能肯定。我很喜歡蔡襄的字。有人以為「宋四家」(蘇黃米蔡),實應以蔡為首。這兩處題名,字大如斗,端重沉著,與三希堂所刻諸帖的行書不相似。蓋摩崖題名別是一體。
西禪寺是新蓋的,還沒有最後完工,正在進行掃尾工程,石匠在敲鏨石板石柱,但已經提前使用,和尚開始工作了。一家在追薦亡靈。八個和尚敲著木魚鐃鈸,念著經,走著,走得很快。到一個偏殿裡,分兩邊站下,繼續敲打唱念,節奏仍然很快,好像要草草了事的樣子。兩個婦女在殿外,從一個相框裡取出一張八寸放大照片,照片上是個中年男人,放進鐵爐的火里焚化了。這兩個婦女當然是死者的親屬,但看不出是什麼關係。她們既沒有跪拜,也沒有悲泣,臉上是嚴肅的,但也有些平淡。焚化照片,祈求亡靈升天,此風為別處所未見,大概是華僑興出來的。但興起得不會太早,總在有了照相術以後。
後殿有一家在還願。當初許的願我也沒聽說過:三天三夜香燭不斷。一個大紅的綢制橫標上綴著這樣的金字。也沒有人念經,只是香菸裊繞,燭光燁燁。
寺北正在建造一座寶塔,十三層,快要完工了,已經在封頂。這是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塔。看看這座用現代材料建成的灰白色的塔(塔尚未裝飾,裝飾後會是彩色的),不知人間何世。
寺、塔,都是華僑捐資所建。
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魚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圓大,不是用刀斬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製成的。入口不覺有纖維,極細,而有彈性。魚餃的皮是用魚肉捶成的。用純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紙薄,以包餛飩(福州叫做「扁肉」),謂之燕皮。街巷的小鋪小攤賣各種小吃。我們去一家吃了一「套」風味小吃,十道,每道一小碗帶湯的,一小碟各樣蒸的炸的點心,計二十樣矣。吃了一個荸薺大的小包子,我忽然想起東北人。應該請東北人吃一頓這樣的小吃。東北人太應該了解一下這種難以想像的飲食文化了。當然,我也建議福州人去吃吃李連貴大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