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朝鮮告急,大明出兵
2024-10-02 04:05:00
作者: 櫻雪丸
二世祖軍團的正式出發日期是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兩天後,大軍正式登陸釜山。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兩個小時後,釜山被攻克。
之後,日軍全面出擊,對朝鮮進行了如同洶湧波濤一般的侵略,面對如此虎狼之勢,朝鮮的處境只有四個字——舉國崩潰。
五月初二,朝鮮首都漢城被攻陷,國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著,不依不饒的日本人又於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門戶開城,眼看著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於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遠,逃也逃得很遠,一口氣到了中朝邊界,鴨綠江南岸的義州,並且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王朝發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時,包括平壤在內的幾乎所有朝鮮國土都被日本占領,基本上算是亡國了。
平心而論,遠征軍在這兩個月里,並沒有超常發揮,之前怎麼打仗,現在還是怎麼打仗。比如以話癆而著稱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經搖搖欲墜,城裡士兵都幾乎逃了個精光的漢城之前,還發揚了當年在毛利家的傳統愛好——開了個把小時的會。
雖說經過百年戰亂的錘鍊,日軍的兵員作戰素質確實相當過硬,但這次的大勝主要原因還是朝鮮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國的內閣,也收到了來自朝鮮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國王李昖的個人請求:希望來明朝躲躲,避避風頭。
閣老們第一個反應是不可思議。
這好歹也是我們大中華帶了好幾百年的小弟,怎麼說滅就滅了?
接著就是懷疑:莫非,朝鮮跟日本合夥來要矇騙我天朝?
在閣老們看來,朝鮮向來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國家,這次短短兩個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實在有些難以置信,仔細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聯了手,假裝引誘明軍馳援朝鮮,再在朝鮮境內將其殲滅。
聽到這種聲音後,李昖快瘋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邊哭喪著臉四處解釋,一邊派使者到處聯繫明王朝的內閣閣老以及六部機要官員,請求他們幫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軍幫助自己復國,以便結束這難民生活。
不僅如此,李昖還拿出了早些時候豐臣秀吉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說,自己將要假道朝鮮攻打明國,所以希望朝鮮王李昖屆時能行個方便。
這封信是個人都能看出來,是勸說朝鮮投降的勸降信,然而李昖卻將其作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證據遞交給了大明內閣,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龐大的明帝國與朝鮮同舟共濟,完成自己的復國大業。
當然,內閣的大臣們是斷然沒可能上這個當的。因為大家都看過《三國志》,當年曹操說要來東吳打獵,其最終目的不是打獵,而是東吳,現在秀吉要過朝鮮打明國,很明顯,他的目的是朝鮮。
拉我上船?還早了幾百年呢。
於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種吵成一團的景象不復存在,大臣們幾乎眾口一詞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內,那就打得他們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鮮鬧騰,那就讓他鬧騰去。
不過反對的聲音終究還是響了起來:「我們得出兵。」
此言一出,無人反對。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最終就是這樣的一句話,決定了三個國家之後幾十年的歷史走勢。
不過話又說回來,萬曆之所以決定出兵援朝,至少決斷的那一瞬間,其實應該並沒有做什麼過多的深思熟慮,他的想法很簡單,幾個日本強盜而已,出兵趕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這傢伙天天在邊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轉悠。
不管在哪個朝代,中國對日本的了解總不如日本對中國的了解。
當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軍出發,帶隊將領為副總兵祖承訓,目標是平壤。
一個月後他惱羞成怒地戰敗歸來。
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這仗沒法打。
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訓只帶了五千不到的兵馬,而日軍總人數在十五萬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對面的小西行長,軍隊也在將近兩萬。
雖說明朝的兵馬調動起來比較麻煩,大軍開赴前線需要花時間,但也不至於拿著五千人往那十五萬人的陣地里砸,再怎麼說萬把人還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全都要歸功於朝鮮同志們出色的情報工作。
他們信誓旦旦地告訴祖副總,平壤日軍總數在一千左右。
祖承訓還真信了。於是他帶著五千騎兵向著平壤開拔。這天正趕著下雨,道路泥濘,走著異常艱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沒有進行過任何有效的抵抗,連城門口都沒見幾個活人。
祖副總也毫不在意,畢竟對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龜縮在城裡不敢出來,也沒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非常正確,日軍確實全部都窩在了城內,但是並非一千人,而是將近二十個一千人,並且還配有了大量的鐵炮。
接下來的情節大家比較熟悉了,無非就是一聲令下槍炮大作,打得明軍暈頭轉向很長時間都分不出東南西北。
此戰中,副將游擊史儒戰死,祖承訓孤身率殘兵數人僥倖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國了,卻連敵人的大致人數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其次,祖承訓原本壓根就不想在這鬼天氣進攻平壤。
前面我們說過,他的五千人馬是騎兵,騎兵走泥濘道兒,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實上多虧是小西行長太謹慎,才在城內設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這樣的天氣里估計也是一打一個準。
這些兵法常識祖副總兵當然是具備的,可問題是朝鮮卻是一竅不通。一竅不通也就算了,還偏偏愛專權,他們很擅自地表示,即便是天朝來的兵馬,在朝鮮的土地上,那也該聽朝鮮的指揮。
面對這種胡鬧,祖承訓自然沒去搭理他們一下。可接下來,朝鮮人就開始反覆催促祖承訓出兵攻打平壤,估計是給弄煩了,祖副總頭腦一熱,就幹了傻事兒。
這還不是最讓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鮮方面為了表現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奮鬥的熱情,特地湊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協同作戰。祖承訓自然沒有理由拒絕。
可當兩國聯軍開進平壤城,日軍出現的瞬間,這五百朝鮮人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倒也乾脆不逃,直接投降。
別急,這還不是最讓人惱火的。
在混戰中,祖承訓發現,很多身邊的將士都是被射來的弓箭所殺傷。這本來沒什麼,但事後仔細甄別,發現了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這弓箭是朝鮮製造。
這和明軍已知的情報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長軍的遠程武器里,沒有弓箭,只有鐵炮。
說白了,這些中國人去救朝鮮人,結果卻被朝鮮人殺死了。
真的過分了。
面對大明舉朝的憤怒,李昖忙不迭地解釋道,朝鮮的軍事過於落後,無法進行有效的偵察反偵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為兩百多年的太平日子過習慣了,一下子不能適應現在的戰爭生活;至於「鮮奸」的問題,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國民個個淳樸善良忠勇老實,這一定是日本人的脅迫才讓他們迫不得已,將罪惡之箭射向明朝軍隊。
朱翊鈞終於明白,這仗如果還想接著再打下去,朝鮮人是肯定指望不上了,於是他找來了兵部侍郎宋應昌,表示自己這次是認真要跟日本打上一兩個回合了,你怎麼看?
宋應昌很明確地表示,皇上你再認真也沒用,得等。
具體等的是兩樣東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計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馬。
好在祖承訓的埋伏沒被白打,他上報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那就是日軍的火器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發達的程度了,不客氣地說,已經在大明之上了。
這應該算是託了王直的福吧。
所以,宋應昌決定從南方調來大明帝國專門的火槍部隊,以此來和日本人抗衡。
至於人數,明朝方面到底還是沒敢相信朝鮮人的情報,在一番調查計算後,最終決定派遣總數為四萬餘的軍隊作為援軍,並且對外號稱十萬,帶隊大將叫做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後,大軍就準備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了。
與此同時,明朝派出了一個特使來義州面見李昖,他的名字叫做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朝鮮方面準備軍糧。
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幫著你打仗,你不給錢,飯總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國就是大明帝國,雖說管飯是分內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態地表示,我們明國軍隊是自願來朝鮮幫助你們的,不求任何回報,這次要你們出糧實在是因為運輸方面太耗時間和成本,也不白拿,你們給我們多少糧食,我們就按照現價折算金銀還給你們。
面對如此夠義氣的盟友,李昖卻臉色異常難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陣,接著告訴薛潘,自己國家的老百姓都是未開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認識什麼黃金白銀,也不知道這些玩意兒比糧食寶貴,所以應該都不會換糧給明軍。史書上的原話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貧瘠,且國俗不認貨銀之利,雖有銀兩,不得換米為軍糧矣。」
薛潘當場就傻了,一再追問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個殘酷的事實:朝鮮境內,能夠由自己人掌握的軍糧全部加起來,只夠得上一萬軍隊消耗一個月,至於一個月過後怎麼辦,還沒想過。
得了,那就自帶軍糧吧。
估計萬曆帝也挺無奈的,攤上這麼個倒霉藩國。不過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幾萬人的軍糧那是綽綽有餘,最多也就是南糧北調、西米東輸費些日子。況且,李如松雖然在接到命令之後就立刻從西北開拔出發,但畢竟路途遙遠,還是需要花費相當時日才能到達。
在此之前,怎麼辦呢?
朝鮮還差一口氣就要被全滅了,日軍自然不會安靜地等待明朝援軍的到來,所以就需要拖延時間,而在戰爭中最好的拖時間的辦法,就是和談。
這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兵部尚書石星。
不過石部長到底是當慣了領導,人脈極廣,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個他認為非常適合這次談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經商,用今天的話來講,是搞國際貿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現大阪府),自幼跟隨其父往來於中日兩國,所以說著一口不錯的日語。而且此人生性油滑,興趣愛好是錢,擅長且習慣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對了人。
石星以明帝國國防部的名義,給沈惟敬一個游擊的軍銜,便讓他帶著隨從趕赴朝鮮了。
現在,石部長唯一擔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鮮還沒等沈惟敬趕到就已經被全滅。
他多慮了。
事實上朝鮮雖然被打得國不成國,但離徹底滅亡還有一段距離,那是因為一個人和一個組織的存在。
首先我們來說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
李舜臣,可說是整個朝鮮半島有史以來都難得一見的軍事人才。他的籍貫是著名的高麗參產地——京畿開豐,不過出生地點卻是在漢城的乾川洞。
他的父親叫做李貞,生有四個兒子,從大到小分別叫做羲臣、尭臣、舜臣、禹臣,在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名字中各取一字。
李舜臣從小開始,就是朝鮮的非主流,因為他壓根就不愛讀書,愛練武。
於是,他開始了一邊伺候兄弟一邊練武的生活,終於在二十歲那年,走上了武科舉的考場,然後……他沒通過。
落榜的阿舜並沒有灰心,他意氣風發地第二次邁向了考場,依然失敗了。
就這樣,一直考了十二年,終於在公元1576年的時候考上了。
儘管考上了,但並不代表他的幸福生活已經來臨,迎接他的,是去中朝邊境當一名下級軍官,主要任務是嚴防當時還基本屬於蠻族部落的女真人。
這倒也沒什麼奇怪,因為雖然合格,但李舜臣的成績很差。
朝鮮的武科舉成績,分為合格與不合格,而合格之中,還分三等,從上到下分別是甲乙丙,李舜臣考出的成績是丙。
更糟糕的是,李舜臣不但不會應試,還不會做人。
他一上任,就得罪了上司,沒幾天便被撤銷職務,成為了一名普通邊防士兵。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的是,在扛了幾個月的長矛後,李舜臣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躥了上去,榮升為全羅道水軍節度使,也就是全羅道地區的水軍司令。
雖然意外,但也算事出有因。
因為一個人,他叫柳成龍,時任朝鮮領議政,相當於今天的總理。
柳成龍跟李舜臣的關係用一句話來講,叫做發小。
這種破格的火箭式提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最為不滿的是一個叫做元均的節度使。當然,這一切不滿,都被柳成龍給壓了下去。
終於,在這個職位上,李舜臣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同時,他也在這個職位上,迎來了日本的侵略軍。
面對來勢洶湧,裝備相對良好的日本海軍,李舜臣挖遍了整個全羅道,也就弄到軍用船三十九艘。不得已,他又開始徵用起了民船,最終在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的五月,湊出了一支包括漁船在內總船數九十一艘的隊伍。
他的敵人,是藤堂高虎率領的七十餘艘大型艦船。
這種仗如果光明正大地在大海上開打,那麼李舜臣就得改名李瞬沉了。
為了保證自己不沉,他決定玩陰的。
五月初七早上,李舜臣率領船隊偷偷地摸到了巨濟島玉浦港的藤堂高虎軍泊船處,對停泊在那裡的五十餘艘軍艦發起了突擊,毫無準備的日軍紛紛開船逃走,混亂中,被擊沉了十一艘。
當天晚上,朝鮮船隊在遊走之中再次發現了五艘落單的日軍艦船,一陣圍毆後,擊沉對方四艘。
次日早上,李舜臣得到可靠情報,稱在不遠處赤珍浦發現了加藤嘉明部的十三艘日本軍船。於是他下令全軍再次出動,很快就找到了情報里說的那十三艘倒霉的日艦,一陣圍攻後,日本只剩下兩艘僥倖突圍逃出。
連續兩天的打悶棍,使得日本方面損失軍艦二十五艘,傷亡人數更是過千,與此相對的是,朝鮮方面連一艘漁船都沒沉。
看著勝果,李司令決定再接再厲。
當月二十九日,他於泗川灣攻擊了日本的泊船,燒沉打沉日艦十二艘。
六月初二,在唐浦,朝鮮海軍圍攻了正在停泊的二十餘艘日本軍艦,擊沉了其中的絕大部分,並且還打死了日本海軍方面重要指揮官——來島通之。
面對這種無恥的行為,九鬼嘉隆惱羞成怒。
九鬼嘉隆決定知恥而後勇,他下令手下各部,加強日夜巡邏,提高警惕,並且在六月十四日,召集了另外兩名海軍指揮官——加藤嘉明和脇坂安治和他們的部隊,打算集合兵力一舉拿下李舜臣。
加藤嘉明跟脇坂安治都是當年賤岳七本槍成員,好歹也能算是戰國名將了,所以得到消息後,兩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一舉搞定朝鮮殘存的水軍力量。
遺憾的是,李舜臣之所以選擇了偷襲,完全是因為手頭上能用的船實在太少,不得已而為之,他真正擅長的,正是正兒八經的海戰。
同月,李舜臣和慶尚道海軍順利會師。就此,他擁有了一支六十艘軍艦規模的船隊,其中,有三艘比較特殊的船,它們被叫做龜船。
龜船在當時的朝鮮,是一種失傳數百年,近乎傳說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10年,當時也被稱之為「戈船」,用來抵禦猖獗一時的倭寇和女真人。可在此之後,朝鮮進入了將近兩百年的和平期,這種造起來又麻煩又費錢的玩意兒,也就漸漸被廢棄了。一直到公元1591年,李舜臣擔任了全羅道水軍節度使後,他決定為海軍事業做點貢獻,比如將傳說中的龜船重新造出來。經過一年多的苦心鑽研,李舜臣和他的手下終於製造出了當時第一艘龜船,並且順利通過試航。
該船全長在三十米以上,船首樹立著龍頭,該頭能散發出硫黃氣體,用來擾亂敵人的視線,方便自己穿梭於敵陣。另外,龍頭的開口處還搭載了一門射程在三百到五百米的大炮,並且在它的下面,還附帶了用於撞擊的武器。不僅如此,在船的四周分布著七十多個火槍口,用來對外發射火槍,從遠處打擊敵人。
全船有兩支桅和一對帆,並同時也利用了槳來加快速度。這就意味著和日軍的艦船相比,龜船的速度更快,更靈活。
在防禦方面,龜船從船身到船頂,都有鐵甲覆蓋,並且,為了防止被人登船實行攻擊,李舜臣還非常周到地在鐵甲上安裝了大量的鐵鉤鐵刺,目的只有一個:誰碰扎死誰。
總而言之,這種東西能轟大炮,能放火槍,能撞,渾身上下帶刺,見勢不妙還能吐煙逃跑,的確對得起「傳說中的武器」這個稱號。
當然,也不是說就完美無缺了。
事實上,一旦碰到大風大浪,龜船依然是鐵棺材一副,最多外形獨特了點,是烏龜狀的棺材。所以李舜臣自己都很少坐這玩意兒,一般情況下他的專用艦是朝鮮傳統的板船。
好在上天還是站在了他那邊,在這次行動中,並沒有出現什麼惡劣的天氣。
反倒是日軍方面,當得知李舜臣和友軍會師之後,急於立功的脇坂安治不顧九鬼嘉隆的勸阻,執意帶著所轄的七十餘艘艦船開赴戰場,準備過一把孤膽英雄的癮。卻不料他的船隊到達巨濟島和加德島之間的見乃梁時,碰到了強逆風,從而無法有效前進,不得不在唐浦暫時停靠。
由於李舜臣一直非常注意有效利用情報,所以,他很快就知道了敵人的蹤跡以及船數。
該是下決斷的時候了。隨行的元均表示,自己願意作先鋒,突擊這股停泊的日本海軍。
但是李舜臣表示反對。
他告訴元均,自己早已定下了計劃,決定先派出小股部隊引誘日軍繼續前行,然後再包圍殲滅。
元均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李舜臣則更加堅定的表示:反對無效。
元均只得附議,但是梁子就此結下。
再說脇坂安治,他正在抬頭望天,等待強風過去自己好繼續趕路,眼前卻突然就出現了好幾艘朝鮮船隻,以為是李舜臣前來偷襲。他立刻跳了起來,指揮船隊全力攻擊對方,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朝鮮船並沒有做任何進攻或者反擊,只是在他眼前晃了一圈便走了。
於是脇坂安治斷定,李舜臣是個除了偷襲撈便宜之外一概不會的傢伙,一看偷襲失敗,便立刻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自然不能放棄這次絕好的機會,再次下令全軍,頂著強風開始追擊。當日軍追到了一個叫做閒山島的地方時,被包圍了。
接下來是朝鮮海軍痛打侵略者的時間。
面對激烈的進攻,被打得連頭都抬不起來的日本人決定逃走,他們的七十艘船被擊沉了五十九艘,而朝鮮方面的損失僅僅為四艘。
這就是差距。
這場慘敗,驚動了在日本的豐臣秀吉。
他在仔細聽取了各方面傳來的詳細經過後,對九鬼嘉隆下達了以下命令:放棄和朝鮮海軍的作戰。
從此,九鬼嘉隆的海軍作戰總司令變成了補給線運輸負責人,除了給朝鮮的其他遠征軍送點糧食兵器之外,盡一切可能避免和對手,也就是李舜臣發生軍事衝突。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太平日子就這麼來臨了。
在李舜臣的率領下,朝鮮海軍不斷騷擾著日軍的補給線,這種情況一直到整場戰爭結束都沒有中斷過。
他的出現,使得日本方面原定的水陸齊下的作戰計劃徹底破滅。
說完了人,我們再來說組織,組織的名字叫做「朝鮮義軍」。
簡單說來就是發動組織群眾。組織的定義也很廣泛,只要在當時的朝鮮,自發拿起武器團結在一起打擊侵略者的朝鮮人,都能叫義軍。
剛開始,日本人對此很是不屑一顧。
正規軍都被打得滿地找牙了,找幾個老百姓組成的游擊隊還想翻天了不成?
事實上,這年六月中旬,第七軍團的安國寺惠瓊,被原光州節度使權朴率兩千殘兵偷襲成功,日軍損失五百人;七月上旬,福島正則在進軍途中被權應銖組織起來的游擊隊打了埋伏,慌亂之中丟下了大量的兵械物資逃走;同月,第七兵團的毛利輝元和安國寺惠瓊再次遭到了民軍首領黃璞及其所轄部隊的襲擊,傷亡慘重;其他的如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等人,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義軍的攻擊,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
可以說,因為有了李舜臣和朝鮮義軍,日本才無法完全掌控整個朝鮮,雖然縱觀整個戰場,李舜臣的影響只在海上,朝鮮義軍更是不過小打小鬧,但他們依然為挽救朝鮮不被徹底滅亡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然而此時的朝鮮,雖說沒死,但也差不多癱了。
危難時刻,天朝使者降臨了。
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沈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