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中國的風水,日本的京都
2024-10-02 04:04:15
作者: 櫻雪丸
鑒真的到來,將唐日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使得日本對大唐的崇拜之情上升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並非誇張。
之前就說過,在孝謙上皇攝政時代,朝廷曾經把所有的官制都一一對照,並起了相應的中國名(唐名),其實據說當時還有人提出不但官位要用唐名,最好人名也改成唐式的,好在女皇大人冰雪聖明,當場就給駁回了,不然用不了多久,整個平城京裡頭就該遍地走著李家的人了。
改名還只是其一,接下來說其二。
延曆十三年(公元794年)十月二十二日,桓武天皇下令遷都,把京城從平城京搬到了山背國北部的葛野,然後把山背國改名為山城國,接著又將葛野改稱平安京。
著名的「平安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山城國就是今天的京都府,平安京大致就是現在的京都市。
就這座城市的本身而言,堪稱是唐文化,尤其是唐代建築文化在日本的極致體現。
平安京的內部規劃構造嚴格仿造了中國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西側仿長安,東側仿洛陽,基本上就是兩城的等比例仿照版。不過後來西側廢棄,因此實際上的主要市街只剩下了東側的洛陽部分,故而人稱小洛陽,在古時候的日本,去京都也被叫做「上洛」。
直至今日,「洛」仍是京都的簡稱,那裡不但有「洛陽交運」「洛陽堂」,還有一家名為「洛陽工業高校」的學校,著名影片《御法度》(北野武主演)的導演大島渚,正是畢業於此。
不過當時日本大都市規劃仿唐並非稀罕事,幾乎可算得上是慣例,國家首都更是如此。但關鍵在於,自打遷都平安京,在此之後的整整一千餘年裡,日本的首都都不曾挪過地方,不管國家鬧騰得多厲害,京城永遠是這一畝三分地,天打雷劈海枯石爛也不動搖。
為什麼?
我們在上一本的時候已經說過了日本歷史的大致進程,也知道日本古代的主要政治中心要麼在九州,要麼在奈良,最次也在大阪,京都一帶在那個時代尚屬待開發地區,平安京所在的那個位置更是一片荒蕪,堪稱不毛之地,可為什麼桓武天皇偏偏就要在那裡建都呢?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平安時代之前日本的首都一直在變,遷都從來就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但不管遷到哪,首都就是國家的政治中心這一點卻從未改變。而平安時代之後,雖然日本的首都被定格在了京都長達一千年,可國家的政治中心卻並非一千年不變地都在那兒,比如豐臣時代的政治中心在大阪,德川時代在江戶,等等。至於京都這個地方,到了後來純粹就成了皇城,只是一個供天皇居住的地方,雖然那地方因為半仙天皇的存在,仍然是國家的首都,並且頗具神聖性,但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那個天皇淪為象徵乃至傀儡的歲月里,堂堂一國首都卻不再是政治中心了,甚至幾乎和國政都失了緣。
於是問題就出來了:都這樣了為什麼還不遷都?
從歷史經驗來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勾當很明顯是應該把天子挾在身邊才好掌控,可後世的眾多日本實權統治者,既沒有自己跑去京都執政的打算,也似乎並不準備讓天皇遷都到鎌倉或是江戶(當然天皇本身也不肯),這又是為什麼?
換句話講就是,為什麼古代日本人在國都方面會如此執著於京都這個地方?
個中的理由,說得鏗鏘一點,是因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說得玄乎一點,是因為那地方的風水好。
但不管怎麼說,平安京的脫穎而出都和中國文化有關。
桓武天皇遷都的原因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是光仁天皇的兒子,也是天智天皇的曾孫,不過在他繼位之後,天智一族的力量已經非常薄弱了。雖然他貴為天子,可當時整個平城京乃至整個大和國(今奈良縣)里都沒幾個肯聽他的,各路豪族各自打著各自的算盤,對中央朝廷置若罔聞,一副無所謂有無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天皇就想到了搬家,預備換一個環境再換一套班子。
新都城的地點一開始被選在了山背國的長岡,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府的向日市附近。那地方算是當時山背國那一片裡頭最繁華的了,從延曆三年(公元784年)開始,秦氏一族就奉了天皇的旨意,在那裡搞開發。
本來遷都長岡這事兒已然是定了,連長岡的名字都被改成了長岡京,可就在桓武天皇都開始收拾細軟準備開路的當口,意外發生了。
簡單說來就是在搬家前大和國發生了一場地震,接著周圍又出現了饑荒,遍地餓殍都還沒來得及埋下去,滔滔洪水又席捲而來,等到洪水退下,大夥都以為災難到此為止,誰知道瘟疫又蔓延了開來。
和瘟疫一起四散的還有謠言,整個奈良國上到朝堂下至江湖,都流傳著諸如天皇失德,沒資格當天子之類的說法,一時間人心惶惶。於是桓武天皇當然就吃不消了,眾所周知,日本的天皇主要是以「神威、神德、神道、神跡」服眾,結果現在卻弄得天怒人怨,如果不想辦法來彌補的話那肯定要出大事。
所以他就問群臣,該如何是好。
大臣們很想說你問我我問誰,畢竟是天災,你問人怎麼辦?人能怎麼辦?
就在這一籌莫展之際,正在長岡京搬磚的秦氏一族收到了風聲,於是他們立刻派了個家族代表趕回了平城京,面見桓武天皇,然後告訴他說,之所以會發生這一連串的天災,是因為妖魔作祟。解決的辦法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棄用長岡京,另尋一處風水好的地方當新首都,以鎮壓魔物,順便保國泰民安皇朝萬年。
天皇似懂非懂,但見那個姓秦的傢伙說得頭頭是道,便也跟著不住地點頭,一副雖然不是很明白但總覺得好厲害的模樣。
他主要不太明白什麼是風水,雖然這對於桓武朝的日本而言,並非是個新概念。
早在飛鳥時代,風水學說就從中國傳入了日本,只不過因為列島本土的神道教根深蒂固,加上佛教深入人心,所以風水在列島一直都是非常小眾的,傳播範圍非常有限。即便是奈良時代遣唐使大規模來往於唐日之間的時期,風水學的普及也僅限於中國移民和「知唐派」日本人之間,對於廣大的其他日本人來講,仍是非常陌生的一個詞。
不過,作為當時屹立於整個渡來人集團之首的秦氏一族,當然是精於此道的。
他們告訴天皇,根據自己多年來的觀察經驗,如果真要遷都,那麼新首都最好是造在葛野那裡。
桓武天皇忙問為什麼。
那位秦氏成員則反問道:「陛下,您知道四聖獸嗎?」
天皇點點頭又搖搖頭,表示自己聽說過,但並不知道具體。
「四聖獸指的是青龍、朱雀、白虎和玄武,他們分別守護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天皇說這個我懂,從飛鳥時代的時候起,但凡造宮殿,東西南北必定會豎起畫有四神獸的旗幟,用於守護。
這是實話,雖然那會兒風水學的概念普及率很低,然而四聖獸在皇親貴族中卻一直被頻繁地使用著,除了上述造宮殿插大旗之外,還主要體現在權貴的陵寢裡頭,比如在據說是天武天皇的某位皇子,或是奈良時代高官的高松冢古墳和龜虎古墳中,就有畫著四聖獸的壁畫。
只不過,讓桓武天皇感到奇怪的是,這四聖獸跟新首都的所在地又有什麼關係?首都不管選在哪,旗子不照樣都能豎起來嗎?
秦家人搖了搖頭,表示話不是這麼說的:「唐土的風水學博大精深,絕非僅限於插旗壁畫那麼膚淺,事實上風水這樣東西本身就應該要跟自然地理環境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恕臣下直言,先代的那些插旗作畫的表面功夫,雖不能說是無用之舉,但比起前者終究還是差了一截。」
此言倒也不虛,就好像如今造房子,房間內部的擺設固然也有講究,但整棟房子到底造在哪裡,是靠山還是靠水,是坐北或是朝南,顯然更被關注。
天皇雖然覺得秦家人的話說得挺有道理,但仍是不明白為何首都要在葛野:「葛野之地的風水很好嗎?」
「是的。」秦某點點頭,「之前臣已經說過,四聖獸分別守護四個方向,而與此同時,他們也都有各自的棲息之地。青龍住在川流,朱雀棲於湖沼,白虎位於大道,玄武則在山陵。葛野那個地方,青龍位上有鴨川,朱雀位上是巨椋池,西面的白虎位是山陰道,北面有船岡山,四方正好完全對應,從風水上來講,堪稱完美,所以我們秦氏一族都認為,那裡才是新都城的不二之選。」
不等天皇說什麼,他又接著補了一句:「如果定都葛野,不僅能鎮住肆虐的魔物,也能保皇家萬年。」
其實秦家人說的這個概念我們至今都還在用,一般而言你家房子若是恰巧東南兩面有水,北面有山,西面是大道,那麼在找人看風水的時候定然會被讚不絕口,有點本事的風水先生還能順口吟出一首詩:「朱玄龍虎四神全,男人富貴女人賢。官祿不求而自至,後代兒孫福遠年。」
就這樣,葛野成為了新首都,並被起了一個吉祥的名字——平安京,也就是後來的京都。
當然,本著唯物主義科學歷史觀的態度,我們顯然不能把定都平安一千年不動搖這事兒的原因僅僅歸於單純的風水好,事實上的確也不只是因為風水,還有其他各種原因,比如日本特殊的國情之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日本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事關國體政體的大事,或多或少地總會被烙上些許中華的印記。
延曆十六年(公元797年),也就是遷都平安京後的第三年,桓武天皇下聖旨,說要征討蝦夷。
蝦夷就是北海道,最開始叫毛人。
北海道這個地方,在當時的日本屬於外圍勢力,就是名義上確係皇家領土,但時不時地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滑出版圖。每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如果朝廷各方麵條件都允許的話,便會派人前去征討,而要是那幾年日子過得比較困難,那也只能睜眼閉眼隨它去了。
桓武朝的生活似乎比較滋潤,所以天皇一直在打北海道的主意,從遷都平安之前就是如此,遷都之後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挺國泰民安的,於是便更加肆無忌憚地動起了刀兵。
只不過這一回情況有點特殊,蝦夷之地的首領阿弓為流,是個相當不好對付的狠角色。
此人從延曆八年(公元789年)開始就豎大旗造反,七八年來不僅數次打退前來圍剿的官兵,甚至還把勢力從北海道擴張到了本州島的東北部,故而天皇在出兵之餘,也不得不思量一下這領兵大將究竟該讓誰來擔任。
其實這事兒本來並不新鮮,蝦夷隔三岔五造反,朝廷例行公事地去剿,然後勝敗乃兵家常事地有輸有贏,如果這也算事兒的話,那我們這本書乾脆叫「日本上下兩千年」得了。
事實上之所以要把單單這一回拿出來說,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為了本次征討蝦夷能順利進行,天皇特地設立了一個官位,叫征夷大將軍;第二,任征夷大將軍的那人,叫坂上田村麻呂。
征夷大將軍一職,在當時屬令外官,也就是編制外的職務,而且不常設。說難聽點就是編制外的臨時工,但權力很大,是由天皇直接任命的軍事指揮官,並且一旦被任命,那就有全權指揮軍隊的自由,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個職務的誕生其實也和中國有關,確切地說是日本學習中國後的產物。
遙想當年,日本樣樣都以中國為榜樣,文化科技自不在話下,到最後連思想理念都沒放過,把華夷思想也給搞了一回拿來主義,弄出了個日夷思想。
簡單來講就是以日本為中心,除了中國和朝鮮之外,周邊四方的國家都是化外番邦,然後根據東南西北分成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設立了征夷將軍(注意沒有「大」)這個職務,同時應運而生的還有徵狄將軍、征西將軍等名字和意思都差不多的職位。
征夷將軍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如名所示的那般對東夷用兵,即征伐蝦夷人,所以也叫鎮東將軍、征夷使等等。
然後到了延曆九年(公元790年)那會兒,桓武天皇先是任命了一個叫大伴弟麻呂的人為征夷使,接著又在四年後將他的官位升級為征夷大將軍,並配發節刀,命其出兵蝦夷。
按理,這個大伴弟麻呂應該就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征夷大將軍了,但實際上話卻不能這麼說。
這主要是因為大伴弟麻呂儘管拜領了節刀,但並沒有真正去蝦夷打仗,而是把戰事都交給了他的副手坂上田村麻呂。
不僅如此,在公元795年,大伴弟麻呂還將節刀交還給了朝廷,表示自己並不適合擔任此職。正好此時那位坂上田村麻呂在蝦夷連戰連勝,凱旋歸朝,於是延曆十六年(公元797年),天皇便將征夷大將軍一職封給了他。
所以一般認為,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征夷大將軍,是坂上田村麻呂。
這人我們在上一部里曾經提過,乃是從中國大陸渡來的大漢皇裔東漢氏之後。他生於天平寶字二年(公元758年),自年少起就以武勇而聞名,長大後在近衛府任職。
大伴弟麻呂拜大將軍那會兒,朝廷給他設了四個副手用於輔佐,田村麻呂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為這場戰績,再加上大伴弟麻呂交還節刀撒手不干,所以天皇便封了田村麻呂為征夷大將軍,同時,也要他做好準備再度出擊蝦夷,以期徹底剿滅阿弓為流。
延曆二十年(公元801年),田村麻呂再度出兵,並且再度大獲全勝,生擒反軍士兵五百餘人,這其中還包括了阿弓為流本人。
一個折騰了大傢伙兒十幾年的心腹大患就這麼被除掉了,為了表彰坂上田村麻呂,天皇決定把原本只是臨時職位的征夷大將軍作為終身榮譽稱號封賞給他。
所以一直到弘仁二年(公元811年)去世,田村麻呂都一直頂著征夷大將軍的名號。
不僅如此,因為非常勇猛,他也被後世的日本民眾尊為武神。
延曆二十五年(公元806年),桓武天皇駕崩,傳位於長子安殿親王,稱平城天皇,改元號大同;平城天皇在位三年後,把皇位讓給了同母弟弟神野親王,然後自己當起了上皇。
神野親王稱號嵯峨天皇,是一名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般來講,平安時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四處散發著文藝氣息,在那個年代,京城的青年男女貴族們其樂融融地吟詩作賦、寫字作畫、結伴出遊、觀花賞月,甚至連偷情,也能被用最曼妙的詞彙描述得無比羅曼蒂克。
這種往好了說叫溫馨浪漫,往難聽了講叫安樂糜爛的風氣,正是由嵯峨天皇開創的。
這個人雖然也不能說是無所謂權位,但比起國家朝政來,他顯然更喜歡花鳥風月,特別是中土大唐的花鳥風月。
嵯峨天皇是一個很標準的文藝青年,能畫畫,能寫詩——當然是漢詩。除此之外他還將日本原有的花道和大唐的花道相結合,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茶花流派,名為嵯峨御流。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嵯峨天皇還寫得一手好字,當時日本書法造詣最高的有三人:空海、橘逸勢和嵯峨天皇,他們被合稱為「書道三筆」。
或許有人會覺得當皇上的整天沒事幹練幾個字,練出了境界也沒甚了不起的,但你得明白,首先嵯峨時代的日本書法寫的都是漢字;其次,那三筆裡頭的兩筆,都是去過大唐的遣唐使。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嵯峨天皇的帶領下,平安京乃至日本全國都掀起了一股以效仿大唐為尚的風潮,具體表現為大小貴族們寫唐詩,說唐話,畫唐景,以及建築、雕刻全面仿照唐式,教育體制也無限靠近大唐,甚至連學生用的教材,都是原裝唐朝進口。最不可思議的是,當時日本貴族學生們學的歷史,並非本國史,而是中國史。
這被後世稱為「弘仁文化」,基本上可以算是日本效仿大唐最甚的一個時間段了。同時,諸權貴們也借著學唐仿唐的機會,大興唐朝的各種娛樂,一時間,整個上流階層都瀰漫著享樂安逸的氣息。
此外,由於能寫會畫且享譽文壇,所以後世還給嵯峨天皇起了個能流芳百世,並且世界通用的洋氣名兒:大種馬(日文直譯是指「生孩子很擅長之輩」)。
據不完全統計,這位天皇活了56歲,子女卻至少有49名,平攤下來基本上是以每年一個的速度,生產著自己的後代。
這種不計後果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子女過多,活活地把皇家給吃窮了。無奈之下,天皇只能分出幾個兒子,取消他們的皇室身份,讓其改姓其他並獨立門戶,以減輕財政負擔。
其中,有一撥皇子皇孫姓源,分別叫源信、源常、源融等等。
然後嵯峨天皇的弟弟大伴親王,後來也當了天皇,叫淳和天皇,他有個兒子叫高棟王,也被取消了皇籍並賜予臣姓,姓平,叫平高棟。
這便是日本四大姓中平源二氏的來歷。
因為後來一般名門武士多出自這兩家,而嵯峨天皇跟淳和天皇又是兄弟,所以他們的父親桓武天皇也被譽為是武士之祖。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里,在那位農民武士菊千代偷來的家譜上,第一個寫著的就是桓武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