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做自己的中醫> 第九章?疼痛 關節痛的,我常用這個方[1]

第九章?疼痛 關節痛的,我常用這個方[1]

2024-10-02 03:56:34 作者: 范怨武

  大家治療關節痛,諸方不效時,可以考慮試試甘草附子湯。筆者初用此方時,是受門純德老先生啟發。

  門老說此方是《金匱要略》治風寒濕痹的方子,也是他治療「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湯」「桂芍知母湯」和「白朮附子湯」的療效好。

  門老認為此方的主證是劇痛,關節不能屈伸。乍看此方,寥寥數味——甘草、附子、白朮、桂枝。門老的用量,是每味藥三錢。而且門老認為此方,藥味,絕不能隨意加減(這一點,筆者持保留意見)。具體醫案,大家可以去閱讀《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茲不贅述。

  筆者自閱讀門老醫案後,對此方一直躍躍欲試。

  在用之前先分析一下此方與痹證的關係。

  而在論這句話之前,筆者再引用姚荷生所著《中醫內科學評講》中一句話:「疾病在祖國醫學概念上,應該是致病因素影響機體失去生理正常狀態而產生的病變。」

  按著姚老先生對疾病的解釋,我們如果反過來理解,就是治病,只要去除致病因素就可以了,為機體自愈掃清路上的障礙,從而激發和推動人體的自愈能力。

  當大夫的,千萬不要越俎代庖,以為用藥物可就以替代人體的自愈能力。但也不要盲目等待患體機體自愈反而貽誤病情,我們可以用天然藥物激活和幫助機體自愈。

  以下開始分析:

  

  痹——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本著但求其真、不求其全的原則,只討論這個痹證的分型,熱痹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只看這一句話,風寒濕痹,有多少致病因素在?有風有寒有濕。起碼是三種直接致病因素。

  至於間接因素,比如由這三種外因引起的氣滯、痰凝、血瘀,或郁而化熱,或本虛等,暫不考慮。

  既然知道了至少有三種外因的致病因素,那麼就接著分析一下本方的藥物組成:桂枝——能祛風;附子——能散寒;白朮——能除濕;甘草——調和諸藥,緩和症狀及藥物的作用。這麼一看,此方是多麼的熨帖啊!

  自此分析後,我對本方是深印腦海,一直等待著應用。

  下面分享兩例病案。

  第一例

  2015年9月,老家一位長輩,女,六十歲,來尋我治療腰痛。當時主訴為腰痛伴左側坐骨神經痛三個月,左腿不能屈伸。醫院查為腰椎間盤突出症,醫生擬動手術治療,最後患者抱著一絲希望,忍著劇痛,坐了兩百多公里路的大巴前來就診。

  就診時,只能坐半邊屁股,查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薄水滑。尺膚涼潤,脈沉而緩。

  我說,你這是個陽虛,是個寒痹,舌頭這麼胖這麼水,表明水濕也很重。不管怎樣,先開個方試試。

  當時我就開了一個處方:生白朮45克,黑順片10克(先煎),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五劑,水煎服,日二服。

  另再開兩種成藥,劇痛緩解後,用來善後服用,即金匱腎氣丸與桂枝茯苓膠囊。

  同時,叮囑患者需長期忌口,尤其是瓜果生冷寒涼之品,傷陽又聚濕。

  五天後,她來電反饋:五劑藥服完,疼痛減輕很多,問需要再服嗎?

  我囑再服五劑,之後,再服中成藥。兩月後反饋,腰部基本不痛。隨訪一年,未再發作。

  第二例

  2015年7月23日,藍某,女,三十四歲,主訴為背部肩胛骨縫處劇痛伴頭痛,手不能抬,一天。

  因為是老朋友了,在微信上讓我救急,不能袖手旁觀,憑我對她體質的了解,及當時她的飲食偏好和僅有的幾個主症做出判斷。

  頭痛——夏季空調風;背痛——太陽經所過處,應該有寒氣(她家地處承德);牽扯痛——寒主收引。我只能看到風與寒。

  夏季,近期有進食過西瓜——我推測有濕。

  就這麼推測致病因素。

  我給出甘草附子湯[生白朮50克,桂枝9克,熟附子9克(先煎),甘草10克]。還有一點,她的牽扯痛比較明顯,是傷筋以及筋有寒的表現,而肝主筋,於是我又加上了一個散肝經之寒的方子——吳茱萸湯(吳茱萸6克,黨參10克,大棗10克,生薑6克)。正好她也有頭痛,一方兩能。

  我最後又加了一個枳殼10克,為什麼呢?

  畢竟天處於盛夏,這麼多熱藥進去了,怕蓄了藥的熱邪,於是加了枳殼通腑氣,讓藥物被人體利用後可以及時排出體外,不至於引起副作用。

  但最後,她還是上火了——咽痛,筆者只好用保和丸來解除藥邪。

  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註:這是我多年朋友,我比較了解她的體質等情況,才給網診,讀者不要誤會。)

  心得體會:

  本方用於體寒之關節痛較好,尤其適用於痹痛初起,服下即令風寒濕邪散於無形。

  我用此方,白朮用生品,因生品有潤性,量也大,量大運脾之力強,能加強腸道蠕動令濕從腸走,且有扶正作用。桂枝與熟附子及甘草,均有10克左右。

  平素我還是使用本方的加味,但更多的時候,是用原方。

  筆者用此方,治過肩周炎、腕關節炎、指關節炎,可以說,但凡身上關節疼痛,只要是以寒邪為主,就能有一定的效果。

  指征還是按門老的來。

  但我治時,會切診,摸痛處及周邊皮膚,多有涼感,皮膚也有濕潤的感覺,如果皮膚太過乾燥,可能效果會差一點,或據證再加味處理亦可。

  臨床要多變通,不可死守本方。

  以上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附子有毒,個人不要輕易操作。

  [1].本文於2016年8月8日發表於「經方」微信公眾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