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下
2024-10-02 03:30:00
作者: 華杉
元壽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1 春,正月初一,皇上下詔請將軍、中二千石官員舉薦明習兵法者各一人,根據推選結果,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2 就在當天(正月初一),發生日食。皇上下詔讓公卿大夫悉心陳述過失,又下令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親啟密奏說:
「孝元皇帝當年奉承大業,溫恭少欲,都內(京師儲藏皇帝私人財物的處所)存款達到四十億。元帝曾經行幸上林苑,馮貴人陪同到獸園,猛獸突然出籠,馮貴人上前用身體擋住猛獸,保護元帝。元帝嘉獎她的義勇,賞錢五萬。掖庭宮人有親戚來見,有給賞賜的,元帝總是囑咐她不要在眾人面前謝恩。元帝重視公平,避免偏愛,以免失了眾心,賞賜也很節約。當時外戚資產能到一千萬的很少,所以少府和水衡(都是管理皇室私財的機構)的存錢很多。雖然遭遇初元、永光年間的饑荒,和西羌事變,外奉軍旅,內賑災民,都沒有傾危之憂,就是因為府庫充實。
「孝成皇帝的時候,諫臣們多言成帝微服出遊之害,以及女寵專愛,沉湎酒色,損德傷身,直言懇切,但成帝始終也沒有怨怒。寵臣淳于長、張放、史育,史育數次被貶退,家產不滿千萬;張放被斥逐回封國,淳于長被拷打死於監獄,成帝不以私愛而害公義,所以雖然成帝因寵愛內宮而遭受了很多譏議,但朝廷上則始終保持安平,這才得以傳業於陛下您。
「陛下在藩國之時,好詩書,尚節儉,被徵召進京的時候,沿途的百姓都稱頌陛下的美德,所以天下人都將他們愛戴先帝之心,轉以愛戴陛下。陛下初繼位之時,易帷帳,去錦繡,御車坐席,僅僅以綢緞包邊而已。共皇的寢廟本來應該修建,您因為憂憫百姓的疾苦,擔心用度不足,以義割恩,暫且停息,到現在才動工。但是,駙馬都尉董賢,卻在上林苑蓋起官衙。皇上又為董賢修建大宅,大門對著皇宮北門,引王渠之水,灌入他家花園水池,皇上的使者為他監工,賞賜吏卒,比修建宗廟還上心。董賢的母親生病,由長安的廚官在道路上擺設祠具,施捨食物,為她祈福,過路行人都得以飲食。又為董賢製作各種器具,製成之後,要報告陛下檢查通過,才送過去,如果製作精美,還賞賜工匠,就是貢獻宗廟、三宮(太皇太后王政君的長信宮、皇太太后傅太后的永信宮、皇太后趙飛燕的中宮),也不至於此。董賢家有婚事或親戚來客,都有朝廷各部門負責張羅接待和供應財物,賞賜給奴僕丫鬟的錢都達到十萬之多。在皇帝使者的監護之下,董賢的家人到街市徵購物資,商人震動,道路喧譁,群臣惶惑。皇上下詔停建皇家苑林之時,又賞賜董賢田地兩千餘頃,均田制度(各級官吏所擁有的田地都有最高限額)由此破壞。如此奢侈、僭越、放縱,變亂陰陽,災異眾多,百姓以訛傳訛,以至於行西王母籌,驚恐奔走,這是天變迷惑了他們的心意,不能控制自己。陛下一向仁智謹慎,如今卻造成如此諷刺的局面。
「孔子說:『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安用彼相矣!』(有危險不去解除,見跌倒不去扶持,還要丞相做什麼呢?)我有幸處在丞相的位置,內心非常悲傷,不能讓陛下信任我的愚忠,如果我的死能有益於國家,我也不敢愛惜自己的生命。希望陛下檢討自己的專斷,考察眾人的疑懼!從前,鄧通、韓嫣,嬌貴失度,貪得無厭,小人不能節制自己的情慾,以至於犯下罪行,亂國亡軀,不能保全富貴(文帝寵愛鄧通,賜他銅山鑄錢,景帝繼位後,鄧通被沒收全部財產,最終餓死;武帝寵愛韓嫣,與其共臥,韓嫣可隨意出入皇宮,後來被揭發與宮女姦情,被太后處死)。這正是『愛之適足以害之』者也!陛下應該吸取前朝教訓,節制對董賢的寵愛,才能保全他的性命。」
皇上由此對王嘉不滿。
前涼州刺史杜鄴,以方正對策中說:「臣聽說,陽尊陰卑,這是天道。所以男人雖然卑賤,仍是各自家中之陽;女子社會地位再高,也是一國之陰。禮教有三從(女子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之義,就算有文王母親那樣的盛德,也得依從兒子。當年鄭莊公順從姜氏的私慾,最終導致叔段篡國之禍(鄭莊公的母親武姜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鄭莊公姬寤生,次子姬段。武姜喜愛姬段,厭惡姬寤生,要求把姬段封在京邑。大臣祭仲警告說:『這可是國之大害。』姬寤生說:『母親要求,有什麼辦法?』後來姬段果然集結部隊準備突襲都城,鄭莊公反擊,姬段逃亡)。周襄王為母親惠後所迫,逃亡鄭國(周惠王二子,長子姬鄭,次子姬帶,姬鄭繼位為周襄王。周惠王正妻惠後,厭惡姬鄭,喜愛姬帶。姬帶聯合狄人攻陷京師,周襄王逃亡鄭國)。漢朝建國之後,呂太后把權力交給她的親屬,差點傾危國家。如今陛下節約儉樸,端正自身,本想為天下革新而治,但是,上天卻沒有回報以任何祥瑞,反而是日食、地震等災異不斷。《春秋》上記載,災異是上天根據人間事變,所指示的一種警告。日食,是陽為陰所侵。地震呢,坤,是地,是土,是母親的象徵,以安靜為德,地震,就是不尊陰道的表現了。這占象非常明確,臣不敢不直言其事!從前,曾子問孔子說:『聽從父親的話,算孝道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孔子特別讚賞閔子騫,遵守禮教,不苟且盲從父母之言,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不符合正理,不受他的父母兄弟影響。而如今皇親國戚,各外戚兄弟,無論賢與不肖,一律身居高位,事奉在朝,或者典兵為衛尉,或者駐屯為將軍,恩寵集於一家,尊貴之勢,世所罕見,聞所未聞。以至於包攬大司馬、將軍等高位,就算當年皇甫之盛,三桓之隆,把持魯國三軍,也沒有今天這麼嚴重(皇甫是周朝初期最有權勢的家族。三桓是春秋時魯國三家權臣,分別掌握魯國軍隊和政權。杜鄴此處說得有點誇張,丁、傅兩家的權勢還不能和三桓相提並論)!
「在任命他們的當天,發生日食。這日食不前不後,就在那一天發生,就是上天指明陛下太謙遜,不能執行自己的意志,獨行專斷(而是被太后控制),(太后)所言則聽,(太后)所欲則從,有罪惡的人不被處罰,沒功勞的人得到官爵,上天的種種變異,原因在此。而天象昭明,就是希望陛下覺悟。詩人的諷刺,《春秋》的譏議,指向都在這裡,不在別處。後人看前人,悲憤前人的錯誤。可是,自己去做的時候,又見不到自己的行為,自以為正確的,恰恰是重複過去的錯誤。希望陛下加倍精誠,不忘初心,稽考古人經驗教訓,以滿足安定百姓的心意,則黎庶眾生無不喜悅,上帝百神收還威怒,何愁得不到吉祥福祿的回報呢!」
皇上又徵召孔光,詢問關於日食的事,拜孔光為光祿大夫,級別中二千石,任給事中,地位僅次於丞相。
當初,王莽被遣返他的封國,閉門自守。他的次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切責王獲,並下令他自殺。王莽在封國三年,官吏百姓上書為他鳴冤者數以百計。這年,賢良周護、宋崇等在應對策問時,又為王莽鳴冤,頌其功德,皇上於是徵召王莽及平阿侯王仁返京,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
3 董賢將日食之變,歸咎於傅晏、息夫躬試圖破壞和匈奴關係的緣故。正月十一日,皇上收回傅晏印綬,罷官回家。
4 正月十七日,皇太太后傅氏崩,與元帝合葬於渭陵,稱孝元傅皇后。
【胡三省曰】
元帝正妻、如今的太皇太后王政君還在,傅太后以側室與元帝合葬,以後王政君葬在哪裡呢?她心裡怎麼想呢?這就為以後王莽發動政變提供了把柄。
5 丞相王嘉、御史大夫王崇上奏息夫躬、孫寵等的罪過,皇上於是罷免息夫躬、孫寵等人的官職,遣返各自的封國。又罷免侍中、諸曹、黃門郎等數十人。
【柏楊曰】
都是傅氏、丁氏家族成員。如今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姬都死了,哀帝無所顧忌,而他的皇后董氏家族,取而代之。
鮑宣上書說:「陛下把上天當作父親,把大地當作母親來侍奉,把百姓當作子女來撫養,而即位以來,天不明,地震動,黎民傳謠而相驚恐,如今正月初一發生日食,發生的時間屬於「三始」(一年之始,一月之始,一日之始),誠可畏懼。小民在這一天,也忌諱毀壞器物,更何況是發生日食了!陛下深刻地自責,上朝不坐正殿,舉拔直言之士,請他們指出自己的過失,又罷退外戚及身邊尸位素餐的人,徵召孔光,拜為光祿大夫,揭發孫寵、息夫躬的惡劣過錯,將他們免職遣返封國,眾庶翕然,無不喜悅。天人同心,人心既然喜悅,按理說天心也該開解了。但是,二月十六日,白虹貫日(白虹是日暈,白虹穿日而過,意味著有臣屬冒犯君王),天氣又連續陰天,不下雨,這表明天下憂結未解,百姓的怨恨還未平息。侍中、駙馬都尉董賢,和陛下沒有一丁點親戚關係,但以阿諛奉承和巧言媚態自進,陛下將三個住宅合併為一個,賞賜給他,他還嫌小,又拆毀暴室(宮廷內染織之所),都合併到他的住宅里去。董賢父子坐著驅使天子使者,將作大匠(掌管皇家建築工程的官員)去為他主持住宅修建,巡夜的小吏和士兵,都得到賞賜,每次到他家祖墳祭奠,都由太官(掌皇上膳食、燕享及器物的官員)供應器物和祭品。全國百姓的賦稅貢獻,應該是供應皇上一人,如今卻反而全送去董賢家裡,這是天意,還是民意?對上天不可長期辜負,對董賢如此優厚,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真的關心愛護董賢,就應該為他向天地謝罪,解開全國百姓對他的仇怨,將他免職,遣返他的封國,將他僭越的乘輿器物,交回宮廷,這樣,他們父子才能保全性命。不然,在海內仇視之下,不可能長久平安。孫寵、息夫躬不宜再擁有封國,罷官之外,爵位也應該免除,以昭示天下。重新徵召何武、師丹、彭宣、傅喜,讓百姓一目了然,以應天心,建立大政,興天下太平之祥瑞。」
皇上有感於天象變異的嚴重性,採納了鮑宣的意見,召回何武、彭宣,拜鮑宣為司隸。
6 皇上假託傅太后遺詔,令太皇太后下書給丞相、御史,加封董賢二千戶。再賞賜孔鄉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陽新侯鄭業三人封國。丞相王嘉將皇上的詔書封起來退回,呈上親啟密奏說:「臣聽說,爵位、俸祿、土地,都是上天所有。《尚書》說:『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上天命有德之人居於高位,有五種不同等級的服裝以區別尊卑,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服裝用料、顏色、圖案都不相同)。』王者代表上天,替上天封爵,尤其應該謹慎。裂土而封,如果不公平合理,則眾庶不服,亂了陰陽之氣,就更加傷害君王的身體健康。如今陛下久病不愈,這正是我所深為恐懼的。高安侯董賢,只是一個佞幸之臣,陛下傾爵位以貴之,盡貨財以富之,損至尊以寵之,君主的威嚴已經受損,國庫的財物已經枯竭,還唯恐不足。財富都是民力所為,當初孝文皇帝想要修建一個露台,僅僅百金之費,他還克制自己,放棄不建了。如今董賢拿公家的錢去散財以施私惠,一家所接受的饋贈就多至千金,古往今來,貴臣還沒有到這種地步的,流聞四方,天下怨憤。俗話說:『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臣常為之寒心!如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傅太后)的遺詔,下詔給丞相、御史,要給董賢增加封地,又要賜給傅晏、傅商、鄭業三侯國邑,臣王嘉深感困惑。山崩、地動、正月初一的日食,都是陰侵犯陽的警戒。之前董賢已經封了兩次(先封關內侯,再封高安侯),傅晏、傅商也已經換過封地,至於鄭業,則利用私情,橫求不已,對他們的恩情,已經太厚了,還要恣意妄求,不知滿足,這實在是傷害了當初封他們以尊傅太后的本意,不可昭示天下,因為影響太壞,危害太大!臣子驕縱,陰陽失節,氣感相動,就會危害陛下的身體健康!陛下久病不愈,又還沒有生下子嗣,應該思考如何將國事納入正軌,順應天心人心,以求福佑。為何不顧自己的身體,放肆自己的私意,不念及高祖當年創業勤苦,垂立制度,是為了傳之於無窮呢?臣斗膽將皇上的詔書封存送回,不敢讓它被人看見,我不敢以違抗聖旨之罪來彈劾自己,因為我如果彈劾自己,那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華杉講透】
傅太后與元帝合葬也好,董賢封侯也好,都證明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給自己招禍掘墓。獲得人生成就之道,不是追求大獲全勝,而是追求終身不敗。其區別就在於你看待自己成就和命運的時間長度,只看一年,就拼命作死;看三十年,就懂得永遠比自己「該得的」少拿一點。因為沒有什麼是「該得的」,一切都是難能可貴,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
當初,廷尉梁相審理東平王劉雲一案的時候,冬季只剩下二十天,而梁相懷疑東平王冤枉,所以上奏案情時有假飾之辭,說希望把劉雲押解到長安,交給公卿們共同審理。尚書令鞠譚、僕射(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位僅次尚書令)宗伯鳳都認為可以這麼辦。哀帝認為梁相等人見皇上身體不好,內外觀望,懷有二心,希望能把劉雲案拖過冬天(春天不執行死刑,就可以免死),沒有討伐賊寇,痛恨壞人,為主上復仇的心意,將三人都免為庶人。後來過了幾個月,大赦,王嘉進言說:「梁相等人都有才幹和品行,聖王總是記著臣子的功勞,忘記他們的過失,臣為朝廷惋惜這三個人!」奏書遞上去,皇上憤憤不平。又過了二十多天,發生王嘉封還皇上益封董賢詔書的事。皇上於是發怒,召王嘉到尚書府,讓尚書責問他:「梁相等人之前因為不忠而被免,罪惡昭彰,你當時已經自我彈劾,現在怎麼又稱譽他們,說什麼『為朝廷惜之』,這是為何?」王嘉免冠謝罪。
皇上就把這件事交給將軍和朝中大臣辦理,光祿大夫孔光等人彈劾說:「王嘉迷亂國家,欺罔君上,是『不道』之罪,請謁者召王嘉到廷尉監獄。」議郎龔(姓不詳)等人認為:「王嘉在事情前後意見不一致,應該褫奪他的爵位和封邑,免為庶人。」永信宮少府猛(姓不詳)等人認為:「王嘉之罪,雖然依法應該下獄,但是,將大臣束起頭髮,戴上刑具,光著脊背拷打,不是尊重國家,褒美宗廟之道。」皇上不聽,下詔:「給謁者符節,召丞相到廷尉府監獄。」
使者到了丞相府,丞相府掾(助理)、史(秘書)一起涕泣,共同向王嘉奉上毒藥。王嘉不肯服毒。主簿(丞相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說:「宰相、大將一旦受到皇上指控,從不到廷尉為自己訴冤,這已經成為慣例(將相有罪則自殺,不受刑),君侯應該自決!」使者則嚴肅地坐在丞相府大門(逼促王嘉自殺)。主簿又上前遞藥。王嘉把裝藥的杯子砸碎在地上,對下屬們說:「丞相幸得備位三公,擔負國家重任,如果有罪,當伏刑於都市,以示萬眾。丞相豈是女子嗎?自己喝毒藥而死?」王嘉於是穿上丞相官服,出見使者,再拜受詔,乘坐小吏們坐的小車,去掉車蓋,不戴帽子,跟著使者到廷尉監獄報到。廷尉收繳王嘉丞相和新甫侯印綬,將王嘉捆綁到都船詔獄(都船是執金吾下屬部門,執掌治水)。
皇上聽說王嘉竟然拒絕自殺,自己到監獄報到,大怒,下令除五位二千石官員外,再加派將軍一起會審王嘉(漢朝治大臣獄,由五位二千石官員共同審理,皇上再加派一位將軍,是暴怒)。官吏詰問王嘉,王嘉說:「審理案件,都希望得到實情真相,我看之前梁相等人審理東平王一案,並不是認為劉雲沒有死罪,而是希望公開在公卿大臣之前,以示慎重,並沒有兩頭觀望,阿附劉雲的意思。後來既然又有了大赦令,梁相等人都是好官,我為國家愛惜人才,也並不是對這三人有私心。」獄吏說:「既然如此,那當初你又為什麼彈劾自己呢?那還是有辜負國家之罪,不是冤枉入獄。」獄吏於是開始侵辱王嘉。王嘉喟然仰天長嘆說:「幸得備位宰相,不能進用賢才,罷退不肖小人,這就是我辜負國家之處,死有餘辜!」獄吏問誰是賢才,誰是不肖。王嘉說:「賢才如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不能讓他們得到進用;不肖如董賢父子亂朝,我不能把他們罷退。這就是我的死罪,死無所恨!」王嘉系獄二十餘日,絕食,嘔血而死。
皇上看了王嘉的問詢筆錄,考慮他的話,正好御史大夫賈延被免職,於是,夏,五月十七日,任命孔光為御史大夫。秋,七月初九,再擢升孔光為丞相,恢復他之前的博山侯爵位和封國。又以范鄉侯何武為御史大夫。皇上於是知道孔光之前被免,並不是真的有罪,而是問責當初詆毀孔光的近臣,說:「傅嘉之前為侍中,詆毀仁賢,誣陷大臣,使得俊傑之人,久失其位,免傅嘉為庶人,遣返故鄉。」
7 八月,任命何武為前將軍。八月二十四日,任命光祿大夫彭宣為御史大夫。
8 司隸校尉鮑宣因為侮辱丞相,閉門拒絕使者,無人臣禮而獲罪,被免除死罪,判處髠鉗(剃髮並身戴刑具服役)。
9 大司馬丁明一向敬重王嘉,憐憫他的死亡。九月十九日,皇上下詔將丁明免職,遣返家宅。
10 冬,十一月壬午日(十一月無此日),以前任定陶太傅、光祿大夫韋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己丑日(十一月無此日),韋賞去世。
11 十二月初六,以侍中、駙馬都尉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下詔說:「建爾於公,以為漢輔!往悉爾心,匡正庶事,允執其中!」董賢時年二十二歲,雖然已經貴為三公,但仍然在禁中隨侍,而領尚書事,百官奏事,都通過董賢。董賢的父親、衛尉董恭,不宜再在卿位,故擢升為光祿大夫,級別中二千石。董賢的弟弟董寬信接替了董賢之前駙馬都尉的位置。董氏親屬都擔任侍中、諸曹、奉朝請,恩寵在丁氏、傅氏之上。
【胡三省曰】
審食其為丞相,卻在宮禁近侍,因為呂后嬖倖他;董賢位列三公,也在宮禁中近侍,因為哀帝嬖倖他。論道經邦之任安在哉!
【華杉講透】
哀帝任命董賢為大司馬的詔書,非常刺眼。刺眼在哪兒呢?他是仿照堯賜給舜的詔書寫的!《論語·堯曰》中講道: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咨,是語氣詞,嗟嘆聲。意思是,舜啊,你過來,我跟你說!我要傳位給你,上天的歷數命運在你身上了!你要好好地把握那中道!如果天下百姓都困苦貧窮,那就是你的問題!你的這一份天祿,就永遠完結了!
舜就按照堯的教誨,兢兢業業地干。等他退休,要傳位給大禹時,又把堯的這一句教誨囑咐給了禹。
這裡的中道,就是中庸之道。一般人以為,中庸之道就是中不溜,那是大誤解,是由「庸」字想到「平庸」帶來的誤解。中庸是什麼意思呢?程頤說: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簡單地說,中,就是要走正道;庸,就是定理、常識,就是不要違背常識。
哀帝任命董賢的詔書:「建爾於公,以為漢輔!往悉爾心,匡正庶事,允執其中!」上天賜下你,作為漢朝輔政大臣!希望你盡心盡力,匡正國事,執守中道!
哀帝把堯禪位於舜的詔書,抄來任命他的嬖倖之臣,實在是荒唐!這就不是中庸之道,而他卻還教導董賢要「允執其中」。讀書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知行合一,不能身體力行,只用來裝點門面,實在是不倫不類,滑天下之大稽,貽笑萬年!自己拿來教訓別人的話,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是常見病,現在也比比皆是。
當初,丞相孔光為御史大夫,董賢的父親董恭為御史,是孔光的下屬。如今董賢為大司馬,與孔光並列三公。皇上故意讓董賢私下拜訪孔光(試探孔光對董賢的態度)。孔光為人,一向恭謹,也知道皇上要尊崇董賢,聽說董賢要來了,孔光衣冠整齊在大門口等候,等到看見董賢車隊,才退入。董賢車到中門,孔光又退入內閣。董賢下車,孔光再迎出來,拜謁、送迎,都非常恭謹,不敢以平起平坐的賓客之禮。
皇上聽說後,非常高興,馬上拜孔光兩個哥哥的兒子為諫大夫、常侍。
從此,董賢的權勢幾乎和皇上相等了。
這時候,成帝的外家王氏勢力衰廢,只有平阿侯王譚的兒子王去疾為侍中,弟弟王閎為中常侍。王閎的岳父是中郎將蕭咸,前將軍蕭望之之子。董賢的父親董恭仰慕蕭家,想要為兒子董寬信求蕭鹹的女兒為媳,讓王閎去幫他傳話。蕭咸惶恐不敢當,私下對王閎說:「董公為大司馬,委任的冊文說『允執其中』,這是堯禪位於舜的話,任命三公從來沒有這樣說的,長者見了,無不心懼,這豈是一般人當得起的嗎?」王閎一向有智略,聽了蕭鹹的話,也有所醒悟,於是回報董恭,深深地表達蕭咸不敢高攀的歉意。董恭很不高興,說:「我家有什麼地方得罪天下,讓人如此畏懼!」
後來,皇上在麒麟殿設酒宴,與董賢父子、親屬宴飲,侍中、中常侍都在旁邊,皇上有了酒意,從容看著董賢,笑道:「我想要效法堯禪舜,如何?」王閎進言說:「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私有的!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無窮,統業至重,天子無戲言!」皇上默然不悅,左右皆恐,於是皇上讓王閎出去,回到郎署(不能再出入宮禁了)。
過了很久,太皇太后(王政君)為王閎謝罪,才又把王閎召回來。王閎於是上書說:「臣聽說,王者立三公,法三光(日、月、星),居於三公之位的,必須是賢德之人。《易經》說:『鼎折足,覆公餗(指鼎中的食物)。』如果鼎斷了一隻腳,裡面的食物就傾覆了,用以比喻三公選錯了人。當初孝文皇帝寵幸鄧通,不過是中大夫之位;武帝寵幸韓嫣,也不過賞賜而已,都不在大位。如今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無功於漢朝,又沒有一點血緣關係,更沒有名跡高行傲然於世,卻在幾年之間,成為鼎足之臣,典衛禁兵,無功封爵,父子、兄弟悉數提拔,賞賜空竭庫藏,萬民喧譁,在道路上三三兩兩,議論紛紛,這不合乎上天的心意!當初褒國的神靈變化為人,生下褒姒,禍亂周國。我恐怕陛下的過失受到譏刺,也擔心董賢小人不知進退之禍,這不是垂法後世的榜樣。」
皇上雖然不聽王閎的話,也讚許他年少志強,不以為罪。
【華杉講透】
小人不知進退之禍。知進退,是大智慧。權力遊戲有若干的參與方,還不停地有人加入,有人退出。得勢的時候,只看到皇上對自己的寵幸,以為一切都是應得的,不知道那大禍已經非常明顯了。所以蕭咸都不敢把女兒往火坑裡送,因為皇上可能會去世,他去世,就退出了遊戲,其他所有人就會反彈。皇上即使長壽,他的愛也會改變。所以,參與遊戲要推演各方棋局,找到自己的安全線。
元壽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
1 春,正月,匈奴單于和烏孫大昆彌伊秩靡同時入朝,漢朝君臣都引以為榮。當時西域五十個國家,從譯長(翻譯)到將、相、侯、王,佩戴漢朝印綬的,有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戈等國,因為路途絕遠,還不包含在內,只有當他們來朝貢的時候,才給予報聘之禮,平時不歸西域都護管轄。從宣帝黃龍年間以來,單于每次入朝,給他賞賜的錦繡絲綢,都比前次更豐厚,以示慰撫。這次在接待單于的國宴上,群臣在前,單于看見董賢年少,非常奇怪,問翻譯。皇上讓翻譯回答說:「大司馬年少,但是有大賢,所以居於高位。」單于於是起身,拜賀漢朝得到賢臣。當時,因為太歲壓勝在上林苑蒲陶宮,就特意安排單于也住那裡,告訴他這是加敬於單于。但是單于卻知道那是壓勝所在,很不高興。
【華杉講透】
太歲壓勝,太歲又稱肉靈芝,古人認為是一種長生不老藥;壓勝,是壓鎮凶神的巫術。皇上一直生病,皇宮中就行使各種巫術鬼符為皇上驅邪求福,在上林苑蒲陶宮,就用太歲來壓鎮凶神。大概覺得單于也是一尊凶神,可以以毒攻毒,讓他也來幫忙壓一壓。單于應該住國賓館,不應該住在宮中,所以向他謊稱這是一種特別的尊敬和榮耀。單于卻知道真相,當然大不高興。
哀帝堂堂大國天子,卻做這些雞賊的事。
2 夏,四月壬辰晦日(四月無此日。柏楊註:根據《漢書·五行志》,應為三月二十九日),發生日食。
3 五月初二,正式確定三公官名與職權分工。大司馬、衛將軍董賢為大司馬,丞相孔光為大司徒,彭宣為大司空,封長平侯。
4 六月二十六日,帝崩於未央宮(得年二十五歲。二十歲即位,在位六年)。
哀帝親眼看到成帝時期,皇權衰微,國政都在王氏家族手中。即位之後,屢次誅殺大臣(朱博、王嘉等人),希望向武帝、宣帝學習,加強皇帝的權威。但是,哀帝寵幸讒諂(趙昌、董賢、息夫躬等人),憎恨忠直(師丹、傅喜、鄭崇等人),漢朝由此衰落。
太皇太后(王政君)聽說皇帝駕崩,即日駕臨未央宮,收取皇帝璽綬。太皇太后召大司馬董賢,在東廂接見,問他喪事如何調度。董賢還在替自己憂愁,不能回答,只是脫下帽子謝罪。太皇太后說:「新都侯王莽,之前以大司馬身份主持先帝喪事,熟悉事務,可以讓他來輔佐你。」董賢磕頭說:「幸甚!」太皇太后遣使者召王莽,又下詔給尚書,所有發兵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禁兵,全部統歸王莽掌管。王莽遵照太皇太后指示,讓尚書彈劾董賢,在皇帝生病時沒有親自侍奉醫藥,禁止董賢進入皇宮內門。董賢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是脫下帽子,光著腳,徒步到宮門前叩頭謝罪。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謁者拿著太皇太后的詔書到宮門前向董賢宣布:「董賢年少,不明事理,為大司馬,不合眾心,收繳董賢大司馬印綬,罷免回家。」當天,董賢和妻子都自殺了,全家惶恐,連夜下葬。王莽懷疑董賢詐死,讓有司奏請開棺查驗。王莽親自到監獄驗屍,驗明正身後,就埋在監獄中。
太皇太后下詔,讓公卿舉薦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王莽之前就是大司馬,為了避開丁氏、傅氏而辭職去位。朝野官民,都認為王莽賢德,又是太皇太后近親,所以自大司徒孔光以下,舉朝都舉薦王莽。唯獨前將軍何武、左將軍公孫祿二人商議,認為:「之前惠帝、昭帝之世,外戚呂氏、霍氏、上官氏掌權,幾乎傾危社稷,如今成帝、哀帝接連兩代都沒有後嗣,如今應當選立近親來輔佐幼主,不宜再令外戚執掌大權。親疏交錯(親,是外戚;疏,是異姓為將軍、公卿者。親疏交錯,可以分權,相互牽制),才是為國之計。」於是何武舉薦公孫祿為大司馬,而公孫祿也舉薦何武為大司馬。
六月二十八日,太皇太后任命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
【華杉講透】
哀帝劉欣,大司馬董賢,兩個不懂事的小孩,只是娛樂至死。劉欣駕崩之時,沒有任何政治安排,董賢也完全沒有搞政治的能力,只能為皇上殉葬。其他大臣呢,手裡都沒有權力,可以說政府之前已經被皇上摧毀了。而這時候,就體現出歷代政治鬥爭常見的現象,活在最後,才能笑在最後,關鍵是看誰活得長。太皇太后王政君還健在,她不用一兵一卒,一切都不過是她一句話的事兒。
太皇太后與王莽商議立嗣。安陽侯王舜,是王莽堂弟,為人自律嚴正,為太皇太后所信任親愛,王莽推薦他為車騎將軍。秋,七月,派王舜與大鴻臚(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及藩屬國事務)持節迎中山王劉箕子為嗣。
王莽又向太皇太后報告,下詔給有司,認為皇太后(趙飛燕)與妹妹昭儀(趙合德)把持專寵,堵塞後宮其他嬪妃侍寢之路,殘滅先帝繼嗣,貶為孝成皇后,遷居北宮;又以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與孔鄉侯傅晏合謀,背恩忘本,專恣不軌;孝哀皇后(哀帝正妻傅氏)退居桂宮;傅氏、丁氏家族大小官員,一律免去官職和爵位,遣返故鄉;傅晏連同妻子兒女,流放到合浦。唯獨下詔褒揚傅喜說:「高武侯傅喜,端正謹慎,議論忠直,雖然是故定陶太后親屬,但始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並因此被斥逐回到自己封國。古書上不是說了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里孔子的話,比喻有節操的人),現在,請傅喜回到長安,位特進,奉朝請。」傅喜雖然表面上受到褒賞,但是孤立於朝,十分憂懼。後來,再被遣返封國,得以壽終。
【華杉講透】
王莽給傅喜「特進」之位,朝會時位置在三公之下,侯爵之上,可以「奉朝請」,定時參加御前會見。但是,並沒有給任何官職,就是裝點門面,在當時顯示他的公平和賞罰分明,之後還是要把他攆走。不過,傅喜得到高壽,死後王莽還給他諡號為「貞侯」。而王莽卻得不到善終了。
王莽又將傅太后「皇太太后」尊號撤銷,改為「定陶共王母」,撤銷丁太后「帝太后」尊號,改為「丁姬」。王莽又上奏董賢父子驕恣奢僭,請沒收全部財產,所有因董賢關係而當官的,全部免職。其父親董恭、弟弟董寬信與家屬流放合浦。母親特許回到故鄉巨鹿。長安小民喧譁,聚集在董宅門口假裝哭泣,實際上是想進去盜取財物。朝廷變賣董氏家產,得錢四十三億。董賢所親厚的官吏沛郡朱詡彈劾自己,辭去大司馬府官職,買了棺材壽衣,收殮董賢屍體安葬。王莽聽說後,找其他罪名將朱詡擊殺。
王莽因為孔光是當世名儒,先後在成帝、哀帝及平帝三朝為相,太皇太后尊敬他,天下人信任他,於是,非常尊敬侍奉孔光,舉薦孔光的女婿甄邯為侍中、奉車都尉。
其他所有王莽不喜歡的人,都羅織罪名,寫好彈劾奏章,讓甄邯拿給孔光,說是太皇太后的旨意。孔光一向膽小怕事,不敢不以自己名義上奏太皇太后,王莽跟太皇太后一說,就批准奏書。於是彈劾何武、公孫祿互相舉薦,都免去官職,何武遣返封國。又彈劾董宏的兒子、高昌侯董武,因為他的父親是佞邪(當初請立丁姬為帝太后),奪取侯爵。又彈劾南郡太守毋將隆,之前在擔任冀州牧時,治中山馮太后獄,冤陷無辜;關內侯張由,誣告皇家骨肉(馮太后),中山太僕史立、泰山太守丁玄共同判人死刑;河內太守趙昌誣陷害死鄭崇;算他們幸運,這些事都發生在大赦令之前,但是,他們也不宜再居於中土,被免為庶人,流放到合浦。
中山馮太后冤獄,本來是史立、丁玄自己主持查究的,但是與毋將隆聯名奏事。王莽年輕的時候,仰慕毋將隆,想要和他結交,但是毋將隆不怎麼依附他。所以王莽找這個藉口把他排擠出去。
紅陽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親弟弟,雖然沒有具體官位,但是王莽因為他是叔父,對他尊敬忌憚,擔心王立跟太皇太后可以隨時說得上話,讓自己不能肆意而為,於是讓孔光彈劾王立:「之前,王立明知定陵侯淳于長犯下大逆之罪,卻收受賄賂,替他說話,誤導君王。後來,又報告說以官婢楊寄所生的兒子為皇子。大家都說:『呂后時期的少帝又出現了(意思是說呂后把其他的兒子拿來假稱是惠帝之子)。』幸而天下已起疑竇,他不敢公開,這才破壞了他成就輔佐幼主於襁褓之功的幻想。應該將王立遣返封國。」
太皇太后不聽。
王莽說:「如今漢家衰微,接連幾代都沒有繼嗣,唯獨太皇太后代幼主統治,這種局面,十分危急可懼。全力以公正先天下,還擔心大家不服從。如果以私恩而背逆大臣的意見,恐怕群下傾邪,亂從此起。應該立即將王立遣返封國,局勢穩定後,可以再將他召回來。」
太皇太后不得已,將王立遣返封國。王莽挾持上下,就是這種手段。
於是,阿附王莽的,全都擢升;忤恨王莽的,一律誅滅,以王舜、王邑為心腹,甄豐、甄邯負責舉劾斷獄,平晏(平當之子)掌管宮廷機要,劉歆寫文章,孫建為爪牙。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涿郡人崔發、南陽人陳崇都憑才能為王莽所寵幸。王莽臉色凜厲,說話方直,要有所行動時,稍微示意,黨羽們就按他的意思上奏。王莽卻叩頭涕泣,堅決推讓,上以迷惑太皇太后,下以愚弄群眾,他就是這副做派。
5 八月,王莽再上奏太皇太后,廢孝成皇后(趙飛燕)、孝哀皇后(傅氏)為庶人,分別遣送到成帝和哀帝陵園守陵。當天,二人都自殺了。
6 大司空彭宣見王莽專權,於是上書說:「三公如鼎足,承奉君王。一隻足不勝任,則有傾覆之危。臣資性淺薄,年齒衰老,長期患病,昏亂遺忘,願意交還大司空、長平侯印綬,退休回家,填補溝壑(指等待死亡)。」王莽向太皇太后匯報,將彭宣免職,遣返封國。王莽恨彭宣不配合,故意不按慣例賞賜給他黃金、安車、駟馬。彭宣回封國,數年薨。
【班固讚嘆曰】
薛廣德保「懸車」之榮(將皇上賜給他退休的安車懸掛起來,留給子孫榮耀),平當拒絕封爵,明禮知恥,彭宣見險而止,與那些患得患失之輩,大不一樣!
7 八月二十七日,任命右將軍王崇為大司空,光祿勛、東海人馬宮為右將軍,左曹、中郎將甄豐為光祿勛。
8 九月初一,中山王劉箕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為漢平帝,距哀帝崩逝六十四天)。
平帝時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秉政。百官都由王莽統轄。王莽權勢日盛,孔光憂懼,不知道該怎麼辦,上書請求退休。王莽向太皇太后匯報說,皇帝年少,應該設置師傅,於是任命孔光為帝太傅,位居四輔(古代天子有三公,還有四輔:前疑、後丞、左輔、右弼。王莽給孔光為四輔之位,是他全面復古,恢復各種古官名的開始),兼給事中、領宿衛、負責皇上的日常飲食起居用度等。
任命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9 冬,十月十二日,葬孝哀皇帝於義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