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皇帝下

2024-10-02 03:29:20 作者: 華杉

  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1 春,二月,馮奉世回到京師,調任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2 三月,立皇子劉康為濟陽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3 夏,四月,平昌考侯王接薨。秋,七月壬戌日(七月無此日),任命平恩侯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4 冬,十一月初八,地震,降雨(冬天不下雪,下雨,氣候反常)。

  5 恢復鹽鐵官(撤銷鹽鐵專賣制度僅三年就恢復了),博士弟子限額一千人(三年前撤銷鹽鐵專賣同時,取消了博士招生名額限制,如今限額一千人),因為朝廷經費不夠開支,而民間又很多人免除田賦差役,國庫收入無法供給內外徭役的緣故。

  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1 春,二月,赦天下。

  2 三月,皇上行幸雍縣,祭祀五色帝廟。

  3 夏,六月二十六日,孝宣皇帝陵墓東門失火。

  4 六月三十日,發生日食。皇上於是召集那些之前說天變是因為周堪、張猛當權造成的人來責問,都叩頭謝罪。於是皇上下詔稱讚周堪、張猛之美,召到行在所,拜周堪為光祿大夫、俸祿級別中二千石,領尚書事,張猛為太中大夫、給事中。但是,中書令石顯掌管尚書,五名尚書(石顯、牢梁、五鹿充宗、伊嘉、陳順)都是他一黨,周堪很少能見到皇上,匯報什麼事都要通過石顯轉達,所以事情都是石顯說了算。正巧,周堪患病失聲,說不出話,病逝了。石顯誣陷張猛,逼迫張猛在公車(司馬門收發室)自殺。

  5 當初,貢禹上奏說:「孝惠帝、孝景帝的祭廟,因為親情已盡,應該撤毀(貢禹的意思,天子只應設七座祭廟,其他的都應撤除),其他郡國地方上不合古禮的祭廟,也應該撤除。(孝惠帝尊高祖劉邦的祭廟為太祖廟,景帝尊文帝為太宗廟,他們生前行幸到過的郡國,都設立太祖、太宗廟。後來,宣帝又尊武帝為世宗廟,武帝巡狩過的郡國,也立世宗廟,以上相加,六十八個郡國有太祖、太宗或世宗廟,共一百六十七所,開支浩大。)

  天子接受貢禹的建議,秋,七月初十,下詔撤除昭靈後(劉邦的母親)、武哀王(劉邦的哥哥)、昭哀後(劉邦的姐姐)、衛思後(衛子夫)、戾太子、戾後(史良娣)的墓園,都不再祭祀,並解散祭祀官員與守墓人員。冬,十月十九日,撤除設置在各郡、各封國的皇家祭廟。

  6 所有皇家陵園,根據所在地界,分別劃給三輔管理(之前一直由祭祀部太常管理,現在劃給地方官府)。

  皇上在渭城壽陵亭地區預築墳墓,下詔不要設置縣邑,也不要強迫移民充實陵邑。

  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三月,行幸河東,祭祀后土。

  2 秋,潁川發生洪水,淹死百姓。

  3 冬,皇上行幸長楊射熊館,大肆打獵。

  4 十二月十六日,皇上採納韋玄成等人的建議,撤毀太上皇和孝惠皇帝的祭廟及墓園。

  5 皇上喜好儒術、文辭,對宣帝時期的政治,多有改變。上書言事的人,大多都得以覲見,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得到皇上的喜歡。傅昭儀和她生的兒子、濟陽王劉康,得到皇上愛幸,超過皇后、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書說:

  「臣聽說,治亂安危的關鍵,在於君王的用心要審慎。受天命而開創王朝的君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而之後繼承的君王呢,就要存心於繼承、弘揚先王之德行,而褒揚擴大其功業。當年周成王嗣位,一心一意學習文王、武王之道,以修養自己的身心,把盛美的功業都歸功於文王、武王,而不敢自專其名。所以上天欣賞他,鬼神護佑他。

  「陛下您的盛德,就像上天一樣覆蓋大地,一心深愛您的子民,但是,天下仍然陰陽不和,奸邪未盡,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您的大臣們沒有弘揚先帝之盛功,反而爭相說先帝的制度不可用!一定要變更先帝的制度,變了之後,沒法施行,再改回去。所以群臣互相指責,下面的官吏人民不知道該聽誰的。

  「臣內心非常痛恨,國家拋棄已有成效的制度,而做紛亂的更張,希望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於遵守先帝之法制,弘揚先帝之功業,以定群下之心。《詩經·大雅》說:『無念爾祖,聿脩厥德。』(懷念您的祖先,弘揚他們的恩德,這才是至德之本。)《詩傳》說:『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能審查自己的好惡,理順自己的性情,王道就在其中了。)而治理自己的性情,就是要注意,自己什麼地方太過了,什麼地方又有所不足。所以,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明察秋毫(不能寬容別人);寡聞少見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閉塞(被人蒙蔽);勇猛剛強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狂暴(容易傷害他人);仁愛溫良的人,要注意自己不要太優柔寡斷(不能決斷);恬淡安舒的人,要注意自己不要有拖延症(耽誤大事);胸襟廣闊的人,要注意自己容易遺忘(沒把事情放心上)。總之,一定要審查自己該注意的性格缺點,時刻告誡自己,改正自己,然後能致中和,恰到好處,巧偽之徒,才不敢結黨營私,希求幸進。希望陛下注意!這才是尊崇聖德之道。

  「臣又聽說啊,家室之道修,則天下之理得。所以《詩經》開篇,從《國風》開始(講封國的風土習俗),《禮經》呢,從將加冠的成人禮和婚禮開始,這都是性情之原。人倫之本,本於冠禮和婚禮,正是端正本源,防患於未然。所以,聖王必須在皇后與嬪妃之間,嫡子與庶子之間,分別清楚,這是帝王之家內部的大禮。地位卑賤的,不能逾越地位尊貴的,後到的,不能逾越先來的,這就是統人情而理陰氣。

  「尊嫡子而卑庶子之禮,嫡子成年,在行冠禮的時候,在主階上進行,用甜酒祝福。其他的庶子,不能與他同列,這就是以嫡子為尊貴,使之立於無可置疑的地位。這不是虛禮,而是內心以他為與眾不同,而在禮儀上表現出來。聖人一動一靜,一舉一動,甚至悠遊宴樂的時候所親近的人,其大小尊卑,也要有嚴格的次序,這樣全國人民自然就清楚了解,聽從教化,修養自己。如果該親近的人,反而疏遠;該尊貴的人,反而處於卑位,那麼佞巧奸妄之徒,就伺機而動,以亂國家。所以,聖人要謹慎地防微杜漸,注意這些生禍的端倪,禁於未然,不因為自己的私恩,壞了國家的公義。正如《易經》所說:『正家而天下定矣!』」

  【華杉講透】

  匡衡的奏摺,讀者可以代入自己,就當這奏摺是寫給你的,對照檢查自己的性格,是他所說的哪一類,該如何補正。性格即命運,修養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弱點,並時刻警醒。

  6 當初,漢武帝既成功堵塞了黃河缺口,並築宣房宮於其上,後來,黃河又在北邊館陶缺口,衝出一條新河道——屯氏河——向東北流入大海,河的寬度和深度都與大河相等,所以也就順其自然,不再堵塞缺口。這一年,黃河又在清河郡靈縣鳴犢口決堤,屯氏河沒有水,漸漸斷絕了。

  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

  1 春,正月二十九日,天降隕石,落在梁國。

  2 三月,皇上行幸雍縣,祭祀五色帝廟。

  3 冬,河間王劉元被控濫殺無辜,廢黜王位,流放到房陵。

  4 撤除孝文太后(薄氏)的陵寢祀園。

  5 皇上行幸虎園觀看鬥獸,後宮嬪妃都陪坐。有一隻熊逃出圈外,攀著欄杆要上殿,左右、貴人、傅婕妤等皆驚慌逃跑,唯有馮婕妤起立向前,當熊而立。左右武士上前,將熊格殺。皇上問:「人之常情,都驚懼逃跑,你怎麼還上前擋著熊呢?」馮婕妤說:「野獸抓到一個人,它就停止了。臣妾擔心熊衝到皇上御座跟前,所以上前擋住它。」皇上嗟嘆不已,對馮婕妤倍加敬重。而傅婕妤十分羞慚,從此與馮婕妤結下怨仇(二十年後,傅太后誣殺中山馮太后,報了今日之恨)。馮婕妤,是左將軍馮奉世之女。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三月,行幸河東,祭祀后土。

  2 夏,四月,赦天下。

  3 六月,立皇子劉興為信都王。

  4 東郡人京房,跟隨梁國人焦延壽學《易經》。焦延壽經常說:「得到我的學問而喪失生命的,就是京房吧!」

  焦延壽的學說,長於預測災變,分六十卦,輪流交替指定日期,以風雨寒熱為驗證,都很準確。京房的功力尤為深厚,通過舉孝廉等到選拔為郎官,屢次上書議論災異,多次得到驗證。天子很喜歡他,經常召見問對。

  京房說:「古代聖賢以功勞取賢,所以萬事教化有成,天象也呈現祥瑞。末世呢,以毀譽取人,所以功業盡廢,而災異出現。應該讓百官都拿出具體考績,災異才可以停息。」

  皇上下詔,讓京房拿出考核方案來,京房制定了官吏考核辦法。皇上令公卿朝臣與京房在溫室殿開會討論,大家都認為京房的辦法太瑣碎,讓上級跟下級相互監督,不可行。皇上卻很希望採用他的辦法。正好各部刺史(由中央派出,巡行郡縣的監察官)集中在京師奏事,皇上召集刺史,讓京房跟他們講解考核條例,刺史們也認為不可行。唯有御史大夫鄭弘、光祿大夫周堪,開始的時候說不可行,後來又支持京房的方案。

  當時,中書令石顯掌權,石顯的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二人用事。京房曾經在皇上閒暇飲宴時覲見,問皇上說:「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把國家搞得那麼糟?他們任用的是什麼人呢?」

  皇上說:「君王昏庸,任用的又都是巧佞之臣。」

  京房說:「是明知他們是巧佞還用他們呢,還是以為他們是賢人呢?」

  皇上說:「當然是以為他們是賢人了。」

  京房說:「那我們今天的人又怎麼知道他們不是賢人呢?」

  皇上說:「因為搞得國亂君危,所以知之。」

  京房說:「這麼說,任用賢人,就一定天下大治,任用不肖之人,則國家必亂,這是必然之道了。那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不覺悟而求賢,反而任用不肖之臣,以至於此呢?」

  皇上說:「亂世君王,都認為他們所用的是賢臣,如果都有覺悟,那就沒有亂世,也沒有危亡之君了。」

  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取笑周幽王、周厲王沒有覺悟,但是,他們自己,也分別任用了豎刁、趙高,政治越來越亂,盜賊漫山遍野,他們為什麼不能吸取幽、厲的教訓,覺悟到用人不當呢?」

  皇上說:「唯有有道之人,才能審查過去,而知道將來吧!」

  京房於是脫下冠帽,跪地磕頭說:「《春秋》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災異,以警示萬世之君,如今陛下即位以來,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頻繁、天降隕石,夏天下霜,冬天打雷,春季百花凋謝,秋天反而萬物爭榮,霜降不能滅殺害蟲,水災、旱災、蟲災,人民饑饉、疫病,盜賊不止,受過刑罰的人,滿街都是,《春秋》所記的各種災異,全都齊了。陛下認為當今是治世還是亂世呢?」

  皇上說:「當然是極亂之世,這還用說嗎?」

  京房說:「那如今陛下所任用的是誰呢?」

  皇上說:「幸而情況比前代亂世還是好一些,而且責任不在我所任用的人身上。」

  京房說:「前世之君,也像您這樣認為吧!我想後世的人看我們今天,也和我們今天看前人一樣。」

  皇上默然良久,問:「那今天亂世的人是誰呢?」

  京房說:「聖明的君主應該有自知之明。」

  皇上說:「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怎麼會用他呢?」

  京房說:「皇上所最信任的,於帷幄之中與他共商國家大事,掌握官吏任免大權的人就是。」

  京房所指,就是石顯,皇上也明白,對京房說:「我曉得了。」京房退出,然而皇上並沒有因此而罷退石顯。

  【司馬光曰】

  君王昏庸不明,則臣下就是想盡忠,也沒有途徑啊!看京房如何向孝元皇帝循循善誘,可以說明白直切了,但皇上還是不能醒悟,悲哀啊!就像《詩經》說:「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攜之,言示之事。」不僅面對面跟他說,而且提著他的耳朵告訴他,不僅拉著他的手跟他說,而且親手指給他看。又有詩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諄諄地教導你,你卻當耳邊風!說的就是孝元皇帝這種人啊!

  5 皇上令京房在他的弟子中,推薦通曉考核官吏業績和稱職與否的人,準備試用他們。京房推薦說:「希望任用中郎任良、姚平為刺史,試行考核條例,由我留在朝中,轉達匯報,以免被人壅塞蒙蔽。」

  石顯、五鹿充宗非常痛恨京房,想要把他排擠走,於是上奏建議,應該讓京房先試試能不能做一郡太守。皇上於是任命京房為魏郡太守,讓他在魏郡先試點施行他的考核條例。

  京房請求說:「年終的時候,希望能乘坐官府驛車,回京匯報。」皇上批准。

  京房知道自己數次上書議論,得罪了大臣們,而且與石顯有了矛盾,所以不想離皇上太遠,擔心被陷害,於是呈上親啟密奏說:「臣出京之後,恐怕會被當權的大臣陷害,身死而功不成,所以向陛下請求年終能回來匯報,幸而蒙陛下的哀憐而恩准。然而,在辛巳日,陰蒙的昏氣又起,侵犯遮蔽太陽,這表示有上大夫要遮蔽天子,引起天子的疑心。在己卯、庚辰之間,一定有人要隔絕臣,讓我不能乘驛車回京奏事了。」

  京房還沒有出發,皇上就令陽平侯王鳳通知京房,撤銷了允許他年終乘坐驛車回來匯報的許諾。京房更加恐懼。秋天,京房走到新豐,又通過郵車上親啟密奏說:「臣之前六月曾用『遁卦』占候,還沒有效驗,但我在占候法中說:『有道之人離去,便會天寒,大水湧出成災。』到了七月,果然大水湧出。臣的弟子姚平曾經對臣說:『你可以說是能洞察道,卻不能相信道,您每次預測災異,沒有不中的。如今大水已經湧出,預示著有道之人將死,你還說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呢?』臣回答他說:『陛下至仁,對臣尤其寬厚,雖然說了也是死,我還是要說。』姚平又說我:『你可以說是小忠,還不是大忠。秦朝的時候,趙高用事,有一個叫正先的人,因為譏諷趙高而被處死。趙高的權威就是從這件事開始樹立起來的。所以秦朝之亂,正先使之加速。』如今臣離開京師,出任郡守,自當全力報效,但只怕還沒有治功,就被處死。希望陛下不要讓我應驗了大水湧出的災異,讓我成了正先之死,也讓姚平笑話我啊!」

  京房到了陝縣,又上親啟密奏說:「臣之前推薦任良出任刺史,主持官員考核,臣在朝中,以免陛下被隔絕蒙蔽。而那些議論的大臣,知道這樣對他們不利,因為蒙蔽不了我,所以說:『派弟子去,不如派老師去。』但是,我若做刺史,就能向陛下奏事,所以他們又說:『京房做刺史,怕太守和他不同心,不如讓他做太守。』他們這樣說的目的,都是為了隔絕我與陛下,不讓我有機會與陛下見面。陛下沒有看穿他們的用心,而聽從了他們的建議,這就是為什麼陰蒙之氣不解去,讓太陽無光了。臣走得越遠,太陽就越灰暗。希望陛下不要再礙難於召臣回京,而輕易違背天意。邪說陰謀,人雖然不易察覺,天變卻一定會應驗,因為人可欺,而天不可欺。希望陛下明察!」

  京房走了一個多月,果然被下令關進監獄。

  當初,淮陽憲王的舅舅張博,傾危巧佞,無德無行,經常向淮陽憲王伸手要錢,又說要替淮陽憲王想辦法,謀求入朝覲見天子。張博跟從京房學習,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京房。京房每次朝見回來,就把跟皇上說的話告訴張博。張博就記下京房與皇上的密談話語,讓京房為淮陽憲王撰寫請求入朝的奏章,然後把這些東西都帶回淮陽國,給淮陽憲王看,作為他在努力的證明。石顯知道了這件事,就告發說:「京房與張博通謀,毀謗政治,非議天子,誤導親王。」將張博和京房都下獄,斬首棄市,妻子流放邊疆。鄭弘因為跟京房交好,也被貶為庶人。

  【華杉講透】

  京房眼睜睜看著自己脖子上的繩索越勒越緊,沿途不斷上書,喋喋不休地哀憐求生。但是,他的求告正加速了他的死亡。為什麼呢?一個預言家,他的預言一定要少,而且要留出各種解釋的餘地,他情急之下,竟然預測「臣去稍遠,太陽侵色益也」。臣走得越遠,太陽就越灰暗。我們今天從常識都可以判斷,這應驗不了!正好讓他自己的信用破產。

  給他帶來死罪的行為,和之前趙充國的兒子趙卯之死一樣,都是泄露和皇上的密談內容。趙卯泄露的,是皇上和他父親的談話,泄露的原因,是跟人喝酒談話,虛榮炫耀,而他能夠泄露,當然是因為他的父親先泄露給他了。京房呢,他是泄露給了老丈人,而這個老丈人,又是一個最靠不住的人。所以,保密的原則,就是不要告訴任何人,特別是不要告訴你認為最可靠的人,包括你的父母、妻子、兄弟、子侄,因為第一,他可能不可靠;第二,他有其他他也認為最可靠的人,一個最可靠的人告訴另一個最可靠的人,就傳得天下皆知了。

  6 御史中丞陳咸多次抨擊石顯。過了一陣,陳咸因為與槐里縣令朱雲關係好,將朝中關於朱雲評價的談話泄露給他,被石顯知道。陳咸與朱雲都被逮捕下獄,剃光頭髮,罰去做苦役。

  石顯威權日盛,公卿以下都畏懼石顯,不敢亂說亂動。石顯與中書僕射(中書令的屬官,中書令直接對皇上負責)牢梁,少府(掌管皇帝私財及宮廷生活事務)五鹿充宗結成一黨,凡是攀附他們的,都得到很好的官位。民間有歌謠唱道:「那些姓牢的呀!姓石的呀!還有五鹿客呀!官印那麼多呀!印綬掛成堆呀!」

  石顯自知權勢太盛,怕皇上一旦聽信左右耳目離間,就危及自己,於是預先安排,以做預防(相當於給皇上「打疫苗」)。這一天,石顯奉命到其他官府部門去辦事,出宮前,石顯先跟皇帝說:「今天事情比較多,恐怕要等宮門關閉後才能回來,我可不可以先向陛下申請詔令,叫門衛給我開門?」皇上批准。石顯故意拖到晚上才回來,聲稱皇上有詔,給他開門。這期間果然有人上書,舉報說:「石顯專擅命令,假傳聖旨開宮門。」天子聽說後,笑嘻嘻地把舉報信給石顯看。石顯哭泣說:「陛下過度寵愛我,讓我辦事,群臣無不嫉妒,想要陷害我的,類似這種情形,已經不止一次,唯有聖明的君主,才能察知實情。愚臣一個微賤之人,不能用我這一個身子,去讓千萬人都滿意,以至於擔負起天下的怨恨。臣願意交還樞機的職務,到後宮去掃地,也死無所恨!望陛下哀憐我,保全我一條小命!」

  天子覺得石顯說的是實情實理,非常同情他,數次慰勞勉勵石顯,加厚賞賜,前後賞賜及饋贈他的財物,達一億之巨。

  當初,石顯聽到眾人沸沸揚揚的議論,說是他殺死了蕭望之,擔心天下讀書人都誹謗自己,於是又想了一個辦法。他見諫大夫貢禹,通曉儒經,又以節操聞名,就派人向貢禹致意,深相結納,又向皇上推薦貢禹,讓他位列九卿,並且對貢禹恭敬有禮,十分周到。於是輿論又開始稱頌石顯,認為他不至於對蕭望之有妒忌陷害的行為。石顯設變詐之計為自己開脫,取信於人主,就是這套把戲。

  【荀悅曰】

  佞臣之迷惑君主,太詭計多端了!所以孔子說:「遠佞人。」非但是不用他們而已,而且必須遠而絕之,阻塞他的源頭,戒備到了極點(因為佞臣的詭計太多了,防不勝防)。

  孔子說:「政者,正也。」搞政治,就是一個「正」字,政道之本,在於正己,君王自身要正。正的關鍵,在於平直真實。所以,如果說某人有德,一定要核實確保其真實,然後才可以給他高位;如果說某人有才能,也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可以交事情給他辦;如果說某人立了功,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可以給他獎賞;如果說有人犯了罪,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可以對他處以刑罰。對德行,一定要核查其真實,才能給他顯貴;對言論,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對他信任;萬物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能使用;萬事一定要核查其真實,然後才能施行。先王之道,就是眾正集聚於上,萬事真實於下而已。

  7 八月初三,擢升光祿勛匡衡為御史大夫(前任御史大夫鄭弘因京房案免職)。

  8 閏八月初八,太皇太后上官氏薨。

  【柏楊曰】

  本年五十二歲的上官氏六歲當皇后,丈夫(八任帝劉弗陵)早死。所有親人(上官家族和霍氏家族)在兩次屠殺中,全被消滅,一個受人擺弄的小女孩,獨處深宮四十七年,心靈早已破碎,傳奇性的悲劇,終告落幕。

  9 冬,十一月,齊、楚地震,大雨雪,樹木折斷,房屋倒塌。

  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36年)

  1 夏,六月十九日,扶陽共侯、丞相韋玄成薨。

  2 秋,七月,匡衡為丞相。十四日,衛尉李延壽為御史大夫。

  3 冬,派西域都護、騎都尉、北地人甘延壽,副校尉山陽陳湯出擊,斬郅支單于於康居。

  當初,郅支單于自以為大國,威名尊重,又乘勝而驕,覺得康居王對他還不夠禮敬,竟然怒殺康居王之前嫁給他的女兒,還殺了貴族、平民數百人,甚至將屍體肢解,投入都賴水中。又徵調人民築城,每天五百人,築了兩年才完成。又派遣使者,責成闔蘇、大宛等國,要求每年向他進貢,都不敢不給。漢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要求交還谷吉等人的遺骨。郅支單于困辱使者,不肯奉詔。但又通過西域都護上書皇上,說:「環境困苦,願歸附強漢,派我的兒子入朝侍奉您。」他的強橫驕慢,就是這種做派。

  陳湯為人,沉著勇敢,深謀遠慮,又喜建奇功,與甘延壽商量說:「夷狄畏服大國,這是他們的天性,西域本來是匈奴屬國,如今郅支單于威名遠聞,侵陵烏孫、大宛,經常跟康居王出主意,想要降服烏孫、大宛。如果他們得到這兩個國家,只要幾年,有城郭的西域諸國都危險了。況且郅支為人彪悍,好戰伐,又數次取勝,時間長了,必定成為西域大患。現在他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蠻夷沒有堅城強弩,如果我們徵發屯田士卒,再驅使烏孫軍隊,直指康居城下,那他要逃則沒地方可去,要守則守不住,千載之功,可以一朝而成!」

  甘延壽覺得有理,想要向皇上上奏請示。陳湯說:「皇上一定會與公卿們商議,大的策略,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肯定不會批准我們的行動。」

  甘延壽猶豫,沒有聽陳湯的。正趕上甘延壽生病,陳湯就擅自假傳聖旨,徵調各國武裝部隊,以及在車師屯墾的戊己校尉部隊。甘延壽得到消息,大驚,起來準備制止。陳湯大怒,按劍呵斥甘延壽說:「大軍已經集結,豎子你要沮壞大眾嗎?」甘延壽只好聽從,並開始部署行軍列陣,合漢兵、胡兵一共四萬餘人。

  甘延壽、陳湯上書彈劾自己假傳聖旨發兵之事,陳述如此做的理由,然後即日發兵,兵分六路挺進,其中三路從南道行軍,翻過蔥嶺,取道大宛;另外三路由甘延壽親自率領,從溫宿國出發,經北道入赤谷,過烏孫,進入康居邊界,挺進到闐池西岸。

  這時,康居副王抱闐正率領數千騎兵攻打赤谷城東,殺死俘虜烏孫大昆彌的部眾一千多人,搶掠牲畜財物甚多。抱闐得勝回國路上,正趕上漢軍殿後部隊,又搶了漢軍不少輜重物資。陳湯回軍迎戰,縱胡兵攻擊,在康居殺死四百六十人,解救被俘的烏孫民眾四百七十人,交還給烏孫大昆彌。繳獲的馬、牛、羊則留下供應軍食。又俘虜抱闐手下貴族伊奴毒。

  陳湯率軍進入康居東部邊界,下令士兵不得搶掠,秘密派人招來康居貴族屠墨相見,諭之以威信,與他飲酒、盟誓,再遣送他回去。漢軍繼續挺進,到了離單于王庭六十里的地方,停軍宿營。又抓獲康居貴族具色的兒子開牟,讓他做嚮導。具色的兒子,就是屠墨的母舅,都怨恨郅支單于,於是漢軍對郅支的內情全部掌握。第二天,繼續挺進,離城三十里,再停下紮營。

  單于派使者來問:「漢兵為什麼來?」回答說:「單于之前上書,說環境困苦,願歸附強漢,派兒子入朝侍奉。天子哀憫單于,拋棄大國,屈身於康居,所以派西域都護率軍來迎接單于,護送單于的妻子兒女。怕驚動了單于左右,所以沒敢直接到城下,就在這兒紮營。」

  使者往來答報,甘延壽、陳湯就責備單于說:「我們為了單于您的事,遠道而來,為什麼到現在沒有一個有名的王爵或高級官員來交接?單于為什麼忽視大計,有失主客之禮?兵來道遠,人畜都已疲憊至極,軍糧也要吃盡了,再拖延,恐怕我們都沒法回去。請單于和大臣們趕緊商議定計!」

  第二天,大軍再挺進到郅支單于都城旁的都賴水河畔,離城三里,紮營布陣。望見單于城上立著五彩幡旗,數百人身穿鎧甲,在城牆上守備,又派出一百多名騎兵,在城下往來馳騁,又有步兵百餘人,在城門口夾門而立,擺出魚鱗陣,講習用兵。城上的人招呼漢軍說:「有種就打過來!」那一百多名匈奴騎兵,向漢軍軍營衝過來,漢軍張開勁弩瞄準,匈奴騎兵又退回。漢軍派出弓箭手射擊城門口的匈奴騎兵、步兵,騎、步兵都退回城裡去了。

  甘延壽、陳湯下令全軍:「戰鼓一響,直撲城下,四面圍城,各就各位,挖隧道的挖隧道,塞門戶的塞門戶,拿盾牌的在前,持長戟弓弩的在後,仰射城樓上的守軍。」城上的敵人往下逃走。在土城外,還有兩層木質城樓,匈奴弓箭手就在木質城樓中射擊,殺傷了很多城外的人。城外的人便搬來木柴,點火燒木城。

  當天晚上,數百匈奴騎兵想要突圍而出,被漢軍迎擊射殺。

  當初,單于聽說漢兵到來,想要逃走,懷疑康居怨恨自己,做漢軍內應,又聽說烏孫等國,都發兵來打他,考慮下來,也無處可去。郅支單于已經突圍出來,又回到城裡,說:「不如堅守,漢軍遠來,不能久攻。」

  單于於是身穿鎧甲,親自登城固守,諸閼氏、夫人等後宮數十女子,也持弓箭向城外射擊。等到城外士兵射中單于鼻子,諸夫人也死傷慘重,單于才下城。過了半夜,木城燒穿了,木城中的人退卻進入土城,在城牆上高呼。當時康居國騎兵一萬餘人,分為十餘處,四面環城,也和單于相應和。康居騎兵夜裡數次奔襲漢軍軍營,作戰不利,又退去。

  到了天亮的時候,四面火起,漢軍大喜,大聲呼喊著登城,戰鼓聲震天動地,康居騎兵退卻。漢軍四面跟著持盾牌的士兵攻進土城中。單于男女百餘人退入內城,漢兵放火燒城,士兵們爭相衝入,單于身負重傷,氣絕身亡。軍侯假丞杜勛斬下單于首級。在單于宮中找到漢朝使者符節兩具,以及谷吉等人所攜帶的帛書。凡是所繳獲的金銀財寶,誰搶到就歸誰所有。一共斬殺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虜一百四十五人,投降一千餘人,分配給參與軍事行動的西域各國十五個國王。

  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1 春,正月,郅支單于的首級送到長安。甘延壽、陳湯上書說:「臣聽說,天下大義,首先是統一,古代有唐堯、虞舜,如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臣為北方藩國,唯有郅支單于叛逆,未能伏誅。他逃到大夏國以西,以為強漢不能再讓他臣服。郅支單于對百姓殘酷狠毒,罪惡滔天,臣甘延壽、臣陳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清明,陷陣克敵,斬郅支單于首級及名王以下,宜懸掛在長安城蠻夷聚居的槀街,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一名句的出處了。)

  丞相匡衡等認為:「如今正是春天,掩埋屍骨之時,不宜懸掛人頭。」(春天是好生之時,監獄都不處決人犯,傳統上不宜懸掛人頭;春季暴露屍骨,也容易產生疫病,再加之甘、陳二人是假傳聖旨,冒險立功,而且搶了郅支單于財寶,都發了大財,匡衡可能也不想讓他們太得意。)

  於是皇上下詔,將郅支單于人頭,懸掛示眾十日,然後掩埋,並報告祭祀太廟,赦天下。群臣向皇上祝賀,設酒宴慶祝。

  2 六月初五,中山哀王劉竟薨。劉竟是皇上的幼弟,和太子劉驁一起長大,讀書玩耍都在一起。劉竟薨逝,太子前往弔喪。皇上看見太子,想起幼弟,悲哀不能自止。等到太子上前,卻一點悲容也沒有。皇上大為痛恨,說:「難道有不慈仁的人,可以奉宗廟而為天子,為萬民父母嗎?」當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擔任護太子家,皇上就以此責問史丹。史丹脫下冠帽謝罪說:「臣見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至於壞了身體,所以在太子覲見前,特意囑咐太子不要涕泣,以免感傷陛下。罪在臣,臣死罪!」皇上認可了史丹的解釋,化解了憤怒。

  3 藍田地震,山崩,壅塞灞水。安陵涇水堤岸崩塌,壅塞涇水,涇水逆流。

  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34年)

  1 春,三月,赦天下。

  2 夏,六月十七日,恢復戾太子劉據的墓園戾園。

  3 六月三十日,日食。

  4 秋,七月二十八日,恢復太上皇寢廟園、原廟、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墓園。當時皇上患病,很久都不好,以為是祖宗憤怒譴責他撤除了墓園和祭廟,所以全部恢復。唯有在郡國地方上的祭廟沒有恢復。

  5 這一年,改封濟陽王劉康為山陽王。

  6 匈奴呼韓邪單于得到郅支單于被誅殺的消息,且喜且懼,上書申請入朝覲見。

  竟寧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

  1 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讓他做漢朝女婿,讓他能更加親近漢朝。皇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給單于。單于歡喜,上書說:「我願意保衛塞外東自上谷,西至敦煌,傳之萬世,請皇上撤銷邊塞及邊防部隊,以休養天子人民。」天子讓有司商議,都認為可行。郎中侯應熟悉邊防事務,認為不可答應。皇上問他原因。侯應說:

  「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朝興起之後,仍受其害。臣聽說,北部邊塞到遼東,外有陰山,東西綿延一千多里,草木茂盛,禽獸繁多,本是冒頓單于的園囿,他在陰山製作弓矢,然後出來為寇。到了孝武皇帝時期,出師征伐,奪了陰山,將匈奴驅逐到沙漠以北,又建起要塞堡壘,修築道路橋樑,興建瞭望據點、亭障,更築起光祿塞、受降城、遮虜障等外城,駐紮邊防部隊守衛,然後邊境才得以稍稍安定。沙漠以北,地勢平坦,草木稀少,多的是大沙丘,匈奴如果來犯,沒有隱蔽之處,很容易被我們發現。而邊塞以南,都是難行的山谷,往來都很困難。所以邊疆長老們常說:『匈奴自從失去陰山之後,再經過時,無不哭泣。』如果我們撤去邊塞和守備部隊,這是給了夷狄一個巨大的利誘。這是不能撤除的第一個原因。

  「如今陛下聖德廣被天下,像上天一樣覆蓋保護著匈奴,匈奴幸得陛下拯救,才得以保存種族活下去,他們感激救命之恩,稽首來臣。但是,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之前我們已經撤銷外城,減省亭燧,現在的邊防設施,僅僅足以瞭望偵察,通烽火而已,古人說,安者不可忘危,不能再裁撤了,這是第二個原因。

  「中原有禮儀之教,刑罰之誅,但愚民百姓還是會犯法。又何況單于,他說保障邊境安全,能管得住他的人不破壞他的誓約嗎?這是不能裁撤的第三個原因。

  「在中原內部,尚且在險要地形,建設要塞城堡,以制服各地諸侯,不讓他們起覬覦之心,非分之想。設置要塞,屯戍部隊,也不全是為了防備匈奴,也要控制那些屬國,他們本是匈奴投降過來的人,不要他們思念故鄉,又逃回去。這是不能裁撤的第四個原因。

  「靠近西邊要塞的羌族,經常和漢人交通來往,漢朝官吏人民貪圖利益,往往侵盜他們的畜產、妻子,以至於怨恨,激起民變。如今如果撤去要塞守衛,更可能發生這種欺騙誣陷、糾纏不清的紛爭,這是不能撤除的第五個原因。

  「之前從軍出征的戰士,很多都留在匈奴沒回來,國內的子孫貧困,一旦要逃亡出去尋找親戚,不能禁止。這是不能撤除的第六個原因。

  「又,邊疆奴婢愁苦,想要逃亡的很多,相互說:『聽說匈奴那邊很快樂!無奈邊卡太緊!』如果撤除邊卡,就會不停地有奴婢逃亡出去。這是不能撤除的第七個原因。

  「盜賊狡黠,群輩犯法,如果其窘急,乾脆向北逃亡到匈奴,難以抓捕,這是不能撤除的第八個原因。

  「修築邊塞,已經持續一百多年,也不都是堆土為城,而是選擇險要地形,依靠山岩、大石、巨木、溪谷、水峽渡口,稍稍平整,因地制宜,築起要塞,歷年修葺增補,下的功夫,用掉的費用,不可勝計。臣擔心議論的大臣不能深謀遠慮這邊塞一興一廢所牽涉的前前後後,來龍去脈,就想一刀切,節省徭役軍費。十年之後,百年之內,如果有其他變故,障塞破壞,亭燧斷絕,再重新派部隊去修復,那多少年也修復不了!這是不可撤除的第九個原因。

  「如果我們撤去邊防部隊,瞭望偵察的亭子也沒了,單于自以為是他在為我們保衛邊疆,一定認為自己對漢朝有大功大德,那就要不斷地對我們提要求。稍有不滿意,他就不一定會怎麼想,也不知道會幹出什麼來。所以,撤除邊防守備,就是挑動夷狄的野心,而自毀中原之堅固。這是不能撤除的第十個原因!這不是長治久安,威制百蠻之長策!」

  奏書遞上去,皇上下詔說:「不要再討論撤除邊塞守衛的事了。」又派車騎將軍許嘉口諭單于,說:「單于上書,願撤去北部邊塞邊防部隊,由單于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保衛邊塞。單于一向愛慕中原禮儀,所以為我中原人民計議甚厚,這也是長久之策,朕十分嘉許!但是,中原四面八方都有邊塞亭障,不是只有北邊才有,也是為了防備我們國內的奸邪放縱之徒,不要出去禍害別人,所以,申明法度,以為震懾,讓天下專心、定心、安心。對單于的一番好意,朕絕不懷疑。但是怕單于不理解我為什麼不撤去邊塞,所以請許嘉給你說明白這個道理。」

  單于感謝說:「愚不知大計,沒有想到這些,天子還特意派大臣來教我,對我十分恩厚!」

  當初,左伊秩訾為呼韓邪單于設計歸漢,竟而讓單于得到安定。其後有人進讒言,說左伊秩訾自以為自己功勞大,卻沒有什麼封賞,十分不滿。呼韓邪單于就懷疑他。左伊秩訾害怕被誅殺,帶領他的部眾一千多人降漢,漢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令他仍佩戴匈奴王印綬。等到呼韓邪單于來朝,與左伊秩訾相見,道歉說:「王為我計謀深厚,讓匈奴如今得到安寧,這都是大王您的功勞,我豈能忘記您的恩德!料不到是我讓您失望,離我而去,不願意留下來,這都是我的過錯!今天我想匯報天子,請您和我一起回去。」左伊秩訾說:「單于賴天命,自歸於漢,得以安寧,這是單于的神靈,和天子的護佑,我哪有出什麼力!如今我既然已經降漢,又再回匈奴,這是二心了。我願留在漢朝,為單于使者,不敢再回匈奴!」

  單于固請,左伊秩訾固辭,終究沒有回去。

  單于號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

  2 皇太子加冠,行成年禮(本年二十歲)。

  3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壽卒。

  4 當初,石顯見馮奉世父子為公卿,女兒又在後宮做昭儀,就想和馮家攀上關係,推薦說:「馮昭儀的哥哥,謁者馮逡品行端正廉潔,應該讓他事奉皇帝左右。」天子召見,想要任命他為侍中。馮逡請求單獨匯報,結果是匯報控告石顯專權。皇上大怒,罷退馮逡,回去做郎官。後來御史大夫出缺,大臣們都舉薦馮逡的哥哥,大鴻臚馮野王。皇上派尚書在中二千石官員中選拔,馮野王的德行才能又排名第一。皇上問石顯意見。石顯說:「九卿之中,沒有趕得上馮野王的。但是,馮野王是馮昭儀的親哥哥,如果用了他,我擔心後世都說陛下越過眾賢,以私心任用自己後宮親屬為三公。」皇上說:「善!我還沒有想到這一層!」於是對群臣說:「我如果用馮野王為三公,後世一定拿馮野王說事兒,說我私心照顧後宮親屬。」

  三月丙寅日(三月無此日),下詔說:「剛強堅固,寧靜淡泊,就是大鴻臚馮野王這樣的人!反應敏捷,能言善辯,可以出使四方,就是五鹿充宗這樣的人!廉潔節儉,就是太子少傅張譚這樣的人。現在,任命張譚為御史大夫!」

  5 河南太守、九江人召信臣為少府。召信臣本來是南陽太守,後來調任河南,治行考績總是第一名。他視民如子,喜歡為人民謀求各種福利,親自勸導人民耕田,開通溝渠,以至於當地戶籍人口增長了一倍。官吏人民都愛戴他,稱他為「召父」。

  6 三月癸卯日(三月無此日),恢復孝惠皇帝寢廟園、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7 當初,中書令石顯希望把他的姐姐嫁給甘延壽,甘延壽拒絕。等到甘延壽擊破郅支單于回來,丞相匡衡、御史大夫李延壽都厭惡甘延壽假傳聖旨,擅自行動,對他的功勳都不贊一詞。陳湯一向貪婪,搶掠到的戰利品財物都不依軍法處置。司隸校尉通知沿途郡縣,逮捕陳湯的部下,審訊查辦。陳湯上書說:「臣與將士們一起誅討郅支單于,幸得擒滅,從萬里之外,班師回朝,應該有使者在道路旁歡迎才是,如今司隸校尉反而將我的部下逮捕問罪,這是為郅支單于報仇吧!」皇上立即下令釋放被捕軍吏,令沿途地方官府在道路旁設酒食勞軍。到了京師,論功行賞,石顯、匡衡都認為:「甘延壽、陳湯假造詔書,擅自興師,不誅殺他們,已是寬大,如果再給他們封爵封地,那以後在外帶兵的將領,都爭相乘危僥倖,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皇上內心很嘉許甘延壽、陳湯的功勳,對外呢,又尊重石顯、匡衡的意見,久久不能決定。

  前任宗正劉向(就是劉更生,如今改名劉向)上書說:

  「郅支單于囚殺漢朝使者、吏士有上百人,事情暴揚國外,嚴重傷害漢朝國威,群臣無不痛苦悲憫,陛下赫然欲誅之,從未忘記這國恨深仇。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秉承陛下的旨意,依靠先帝的神靈,統率百蠻君長,集結西域各國的軍隊,出百死,入絕域,於是擊破康居,屠滅郅支單于三重巨城(木城兩重,土城一重,一共三重城),拔下敵軍元帥大旗,斬下郅支單于人頭,懸掛於萬里之外的長安,揚威於崑崙山之西,一掃谷吉被殺之恥,立下光耀日月之功,蠻夷莫不震撼,恐懼臣服。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單于已誅,且喜且懼,向風慕義,驅馳而來,低頭來朝,願守北藩,世世代代為漢家臣屬。甘延壽、陳湯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之中,沒有人比他們功勳更大。當年,周朝大夫方叔、尹吉甫誅滅征伐,而後四方蠻夷,全部賓服。《詩經》讚美說:『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軍容盛大,光耀天地,動如雷霆,顯明的方叔,征伐獫狁,蠻荊各部,畏威來朝。《易經》說:『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王者出征,克敵斬首,俘獲匪類,這是應該嘉獎的。誅殺了首惡之人,其他過去不服的,就都來歸順了。如今甘延壽、陳湯所誅滅震服的,遠遠超過《易經》說的『折首』,《詩經》說的『雷霆』。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司馬法》說:『軍賞不逾月。』賞軍功要及時,不要拖過一個月,這是為了讓人民立即看到立功的好處,受到激勵。對軍事上的功勳,必須迅速做出反應,才有利於激勵人才。尹吉甫戰勝歸來,周朝厚厚地賞賜他,《詩經》上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為尹吉甫設下盛大的宴席,致以多多的祝福,他從鎬城回來,立下那麼大的功勳,走了那麼久的路。那千里之外的鎬城,還覺得遠,更何況如今是立功在萬里之外?其辛勞悲壯,已經到了極致!而甘延壽、陳湯,不僅沒有得到任何祝福回報,反而抹殺他們浴血奮戰的功勞,被刀筆吏挑剔問罪,這不是激勵有功,勸勉戰士的辦法!當初齊桓公有尊奉周天子之功,又有吞併項國之罪,儒家的君子,認為他的功績大於他的罪過,還替他掩飾。

  【胡三省曰】

  《春秋·僖公十七年》記載:「夏,滅項。」《公羊傳》註解說,是齊滅項,為什麼不寫明是齊國乾的呢?就是因為齊桓公有繼絕世、存亡國之功,所以為他避諱。

  「貳師將軍李廣利,損失大軍五萬人,靡費億萬軍費,經歷四年之久,而僅僅獲得三十匹駿馬的戰利品,雖然斬下大宛國王毋寡的人頭,也不足以彌補他的耗費,而他自身的罪惡,更是多不勝數。但是,孝武皇帝認為萬里征伐,不追究他的過失,因此封賞他的部隊,拜了兩位侯爵,三位卿,二千石級別的官員有一百多人。

  「如今康居國比大宛更強,郅支單于的名號也重於大宛王,郅支殺死漢使的罪,也遠遠大於大宛王只是不給馬,而甘延壽、陳湯不要國家一兵一卒,不費國家一斗糧草,這和貳師將軍比起來,功德是他的一百倍。況且當年常惠自作主張,借出使烏孫之機,順道攻打龜茲;鄭吉沒有得到命令,就接受日逐王的投降,他們都得到列土封侯的賞賜。所以說,甘延壽、陳湯的威武勤勞,超過方叔、尹吉甫;功大於過,甚於齊桓公、李廣利;功勳比之於近世,則高於常惠、鄭吉。但是,他們的大功沒有得到表彰,一點小過卻被散布,臣非常痛心!應該立即停止對立功將士的調查,恢復他們的自由,不追究他們的過錯,而是賞賜給他們尊寵的爵位,以勸勉有功之士!」

  於是天子下詔,赦免甘延壽、陳湯之罪,不再追究,讓公卿們商議該給他們什麼封賞。參與商議的大臣們認為,應該根據軍法中「捕斬單于」的功勞來定賞格。匡衡、石顯則認為:「郅支是一個失國逃亡的逃犯,在絕遠的地方竊稱單于之號,是偽單于,不是真單于。」皇上參照當年安遠侯鄭吉的規格,封一千戶。匡衡、石顯再次反對。夏,四月三十日,封甘延壽義成侯,陳湯為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一百斤。拜甘延壽為長水校尉,陳湯為射聲校尉。

  於是杜欽上書追述馮奉世之前擊破莎車的功勞。皇帝認為那是先帝在位時的事,就不再受理了。杜欽,是已故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兒子。

  【荀悅曰】

  如果馮奉世的功勳應該得到封賞,就算是前朝的事,也應該受理。按《春秋》大義,撤毀泉台,應該譴責;撤銷中軍,則應該表揚;功是功,過是過,都要講清楚。

  假傳聖旨這件事,非常嚴重,先王對此十分謹慎,一定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假傳聖旨之罪大,而所得的功勞又小,那是可以問罪的。如果假傳聖旨的性質不嚴重,而功勞又很大,那就可以封賞。如果功過相等,不賞不罰也行,總之是權衡輕重,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胡三省曰】

  《春秋·公羊傳》記載,文公十六年,毀泉台。為什麼要批評這件事呢?因為那泉台是祖先修築的,你不去住就是了,為什麼要撤毀呢?同樣,又記載了撤銷中軍番號的事,因為魯國是諸侯國、小國,不應該有三軍,撤去一軍,是恢復古制。

  【華杉講透】

  這件事情比較複雜,假傳聖旨是大罪,如果假傳聖旨都沒罪,那人人都有皇帝的權力了。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荀悅所說,看他假傳聖旨的性質,他是集結屬國軍隊,去攻打本來有罪的敵人,如果幹成了,立了大功,就可以無罪。陳湯要賭的,就是這個。

  至於石顯、匡衡所說:「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復加爵土,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僥倖,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這話也有些道理,後世白居易有「不賞邊功防黷武」的詩句,如果冒險成功都獲得封賞,那邊關武將,個個躍躍欲試了。況且,立國萬里,他剿滅一個和平的村莊,把女人搶了,將男人的人頭報上來說是剿匪所得,這種事情歷史上屢見不鮮。

  但是,石顯、匡衡所論,只是一個方面,甘延壽、陳湯巨大的功勳,在劉更生的奏書裡面寫得很清楚了。

  第三個方面,是私吞戰利品的事情。這件事可以說不算事,皇上得到政權和土地人民,戰士們得到戰利品,這本身就是兵法的潛規則,也是陳湯去做這件事情時他想要的。況且,他集結那麼多屬國的兵馬去打仗,沒有戰利品,那些軍隊怎麼會去?曹操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這本身就是遊戲規則。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都沒上交一分錢的戰利品,匯報給皇上都是敵人沒錢。皇上也不會追究。錢到哪裡去了?要問士兵們為什麼而戰?錢當然是分給大家了。皇上應該關注的,是劉更生說的,沒有要國家一兵一卒,也沒有要國家一斗軍糧,可以說是免費幹活,皇上怎麼能參與分戰利品呢?

  最後一個問題,劉更生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了,匡衡、石顯還是極力阻止封賞,並且成功把一千戶的食邑,減少為三百戶,整整少了七百戶!石顯為什麼阻止呢?因為他和甘延壽有私仇,他想把姐姐嫁給甘延壽,甘延壽沒給面子,拒絕了。匡衡為什麼阻止呢?因為他之前反對,如今他的意見沒有得到採納,他沒面子,無論如何要採納一部分,才能證明他的正確。皇上為什麼把一千戶的賞賜削減成三百戶呢,就是給這兩個大臣面子。

  你看,說起來都是為國為民的工作意見,實際上都是私人恩怨和小心眼。這就是生活,我們就要和這些人打交道。

  8 當初,太子劉驁喜好經書,寬厚謹慎,也很博學。後來,卻愛上喝酒,喜歡私房之樂。皇上就覺得他沒有能力治國。而山陽王劉康有才藝,母親傅昭儀又受寵幸,皇上於是時常有意以山陽王為嗣。皇上晚年多病,不親政事,雅好音樂,有時把鼙鼓(一種軍中小鼓)放在殿下,天子自己靠在欄杆上,投擲銅丸擊鼓,鼓聲就跟用手擊打的節拍一樣。皇上這一手,後宮及左右擅長音樂的人都做不到,而唯獨山陽王能行。皇上數次稱讚山陽王有才。史丹進言說:「所謂有才,敏而好學,溫故知新,像皇太子那樣,這叫有才。如果像樂手那樣擅長絲竹鼙鼓,那陳惠、李威那樣的黃門吹鼓手也比匡衡還有才,可以做相國了。」皇上嘿然而笑。

  後來皇上臥病在床,傅昭儀、山陽王劉康常常侍奉左右,而皇后、太子卻很少能夠覲見。皇上漸漸病重,心情抑鬱不平,數次問尚書當年景帝廢劉榮而改立劉徹為太子的故事。當時太子的舅父陽平侯王鳳為衛尉、侍中,與皇后、太子都非常憂慮,不知道該怎麼辦。史丹是皇上親信大臣,得以進皇上寢宮探病侍奉,等到皇上獨自在病床上的時候,史丹直入皇上臥室,一直走到床榻邊青蒲蓆上,伏地磕頭哭泣說:「皇太子是嫡長子,立為太子已經十幾年,天下百姓都知道他的名號,無不歸心於他。如今看見皇上寵愛山陽王,全國街談巷議,流言紛紛,為國家擔心注意,都說太子之位正在動搖。如果真是這樣,公卿以下必然以死相爭,不會奉詔。臣請求陛下先賜我死罪,作為群臣的表率!」天子一向心軟,不忍心看見史丹哭泣,史丹的話,又言真意切,皇上受到感動,長嘆說:「我的身體是一天天不行了,太子和山陽王、信都王年紀都還小,我如何能不掛念他們的未來呢?但是並沒有廢立太子的意思,況且皇后謹慎,先帝又愛太子,我怎麼會違背先帝的旨意?你在哪兒聽來這些說法?」

  史丹即刻後退,叩頭說:「愚臣妄聞,罪當死!」

  皇上於是接納了史丹的意見,對他說:「我的病越來越重,恐怕好不了了。你要好好輔佐太子,不要辜負我的重託!」太子的地位於是得以穩固。而右將軍、光祿大夫王商、中書令石顯也擁護太子,頗為得力。

  夏,五月二十四日,帝崩於未央宮(劉奭二十七歲即位,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

  【班彪贊曰】

  我的外祖父兄弟,當過漢元帝的侍中,對我說:「元帝多才藝,寫得一手好書法,鼓琴瑟,吹洞簫,也會自己作曲,再譜成新歌。年少時就喜好儒術,即位後多用儒生,委以重任,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相繼擔任丞相。但是,皇上為文義所拘泥牽制,優柔寡斷,孝宣中興的事業,就衰微了。不過,元帝寬宏待下,恭敬儉樸,號令溫和,也有古代帝王的風範。」

  9 匡衡上奏說:「之前因為皇上聖體不安,所以恢復之前已經撤出的祭廟,但是並沒有得到祝福。審察下來,衛思後、戾太子、戾後園,親情未盡,應該保留。孝惠帝、孝景帝廟,親情已盡,應該撤毀。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後、昭哀後、武哀王的祭廟,也請一併罷廢,不再奉祭。」

  皇上准奏。

  10 六月二十二日,太子即皇帝位,拜謁高廟。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以舅父、侍中、衛尉、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氏從此掌權)。

  11 秋,七月十九日,葬孝元皇帝於渭陵。

  12 大赦天下。

  13 丞相匡衡上書說:「陛下秉性至孝,對先帝哀傷思慕,不絕於心,沒有游娛射獵的宴樂,陛下這樣慎終追遠的精神,應該把它傳到永遠。陛下天性自然已經如此,願陛下再留心,再加強!《詩經》說『煢煢在疚』,煢煢,是憂傷的樣子;在疚,是生病,說周成王在武王的葬禮完畢之後,憂傷思慕,心情不能平復,這也正是文王、武王偉大勳業與偉大教化的根本。」

  【華杉講透】

  慎終追遠,出自《論語》,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曾子的話。

  慎終。

  慎,是謹慎、慎重。終,是指家人去世。張居正講解說,人倫以家庭親人為重,人們對待自己的父母,或許還能盡孝,但若父母去世,有的人就認為親人已經去世了,還做什麼也意義不大,就不能盡到誠意禮節。這就是人心之薄情,不厚重。

  中國人強調養老送終,若只是養老,而不送終,仍是薄情之人。父母必希望你送他一程,葬禮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和承認,不一定風光大葬,但必有真情緬懷,依依相送。葬禮的尊嚴和感情,也是對青少子弟的教育和薰陶,傳承家族精神。

  追遠。

  追,是追思。遠,是去世已久的親人,或遠代的祖先。

  親人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還能思念。去世的時間長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禮難免馬虎,不能盡心盡意。對遠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更不能盡心去掃墓祭祀了。

  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家人所居之地,必有一個當初帶家人來開荒耕田,開基創業的始祖,我讀自家的家譜,裡面最重要的,有八個字,「開基創業」和「勤耕儉積」,追思那開基創業之祖,他把我們帶到這裡,開闢了這一片溝渠桑田;追思那一代代勤耕儉積之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來自祖先的付出和積累,我們必須傳承這一精神,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

  「臣又曾經聽我的老師教我說:『夫妻配偶,是人生的開始,幸福的源頭。婚姻之禮正,然後物品齊備,天命完全。』孔子論《詩經》,以《關雎》為開始,因為婚姻在社會秩序綱紀中,居於首要的地位,是王道教化發端之處。自從上古以來,夏商周三代的興廢,沒有一個不是由此而起。願陛下詳覽歷代得失盛衰的原因,以奠定本朝大基,選拔有品德的人,戒除聲色之樂,接近端莊穩重之士,遠離奇技淫巧之人。臣聽說,儒家六經(《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經》《春秋》),是聖人用以統御天地之心,分明善惡、吉凶,指示人生正道,使人不違背良知本性的著作。而《論語》《孝經》,則是聖人言行的要點,應該仔細學習體會。

  「臣又聽說,聖王自己的修為,一舉一動,待人接物,無論是敬祀上天,事奉父母,還是臨朝面對群臣,動靜周旋,都有一定的章法和分寸,以彰顯人倫。恭順、小心、敬畏、戒懼,這是事奉上天的態度;溫柔、恭敬、遜服,這是事奉父母的禮儀;正己、率先垂範、嚴肅、恭謹,這是統御文武百官的威儀;嘉勉、恩惠、和顏悅色,這是宴享臣下的容貌。一舉一動,都遵從禮儀,所以形為仁義,動為法則。到正月初,天子要到正殿去接受群臣朝賀,擺設宴席,以慰勞四方,古書上說:『君子慎始。』在開始之際,要尤其謹慎,願陛下留神自己一舉一動的禮儀,讓臣下能看到盛德的光彩,為國家奠定良好的基礎,則天下幸甚!」

  皇上謙敬地接納了他的勸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