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中

2024-10-02 03:27:14 作者: 華杉

  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1 冬,十月,劉邦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約期會師擊楚,兩個人都不來!楚軍攻擊漢軍,大破之,劉邦只得又堅壁自守。對張良說:「諸侯不從,咋辦?」張良說:「楚軍馬上就要被擊破了,二人還沒得到新的封地,所以故意不來。君王如果能與他們共享天下,他們馬上就來。韓信立為齊王,不是您的本意,他自己心裡也不踏實。彭越本來有平定魏地之功,君王您因為魏豹的緣故,拜彭越為魏相國。如今魏豹已死,彭越也盼望著該他做魏王,而您沒有早點把這事定下來。如果今天您能把從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全部割給彭越為王;把陳以東一直到海邊的土地給韓信。韓信老家在楚,他一定想得到家鄉土地。只要把這兩片土地許給二人,他們一定各自為自己而戰,楚國就容易攻破了。」劉邦同意。於是韓信、彭越馬上就帶著兵馬來了。

  十一月,劉賈向南渡過淮河,包圍壽春,派人誘降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叛楚,以舒城的部眾攻擊六縣,屠城。集結九江兵馬,迎接英布,又一起攻破城父,屠城,然後與劉賈會合。

  十二月,項羽到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退入壁壘固守。漢軍及諸侯各軍將項羽重重包圍。項羽夜裡睡覺,聽到四面的漢軍中都唱起了楚歌,大驚失色,說:「漢軍已經攻下楚地了嗎?為什麼軍中這麼多楚人?」不能安枕,起來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淚流滿面,左右都哭成一團,哭得抬不起頭來。於是項羽跨上他心愛的名叫「騅」的駿馬,率領麾下壯士八百餘人,當夜從包圍圈南部突圍逃走。到了天明,漢軍才察覺,令騎兵將領灌嬰率五千騎追擊。項羽渡過淮河,此時身後的衛士還剩一百餘人。到陰陵後,一行人迷了路,就向田裡一個老農問路。老農故意騙他說:「左。」於是項羽等人往左走,陷到了沼澤地里,因此被漢軍追上。

  項羽於是轉頭向東走,到了東城,身邊只有二十八騎,漢軍騎兵追上來的有數千人。項羽自忖跑不掉了,對身邊的騎士們說:「我起兵至今,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未嘗敗北,於是霸有天下。但是今天居然被困在這裡!這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今天固然是要死在這裡了,願為諸君快意一戰!一定突出包圍圈,斬殺敵將,砍倒敵軍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於是將手下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四面衝殺。此時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對騎士們說:「我為公等取敵將人頭一個!」於是下令四隊騎兵從四個方向衝殺,約定越過山嶺後,在山嶺東側分三處會合。

  項羽大聲呼喊著衝下來,漢軍不敢爭鋒,紛紛後退。於是項羽斬殺漢將一名。這時,郎中騎楊喜追項羽,項羽瞪圓眼睛呵斥他,楊喜嚇破了膽,連楊喜的馬都被嚇壞了,慌忙退避好幾里地。項羽之前跟手下騎士們約了三個集合點,現在三處都有楚騎,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於是分兵為三,把三處都包圍起來。項羽再飛馬攻向漢軍,又斬殺漢軍一個都尉,殺數十百人。三處騎士重新集合起來,只損失了兩人而已。項羽對大家說:「怎麼樣?」騎士們都伏身在馬上敬禮說:「正如大王所言!」

  於是項羽準備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把船靠好,等項羽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人口數十萬,也足以稱王,願大王趕快渡江。如今只有臣有船,漢軍到了,無船可渡。」項羽笑道:「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呢?當初我帶了家鄉八千子弟渡江西進,如今沒有一個人能回去。就算江東父兄可憐我,讓我稱王,我有什麼面目見江東父老呢?就算他們嘴上不說,我自己能無愧於心嗎?」

  於是將自己所乘的騅馬送給亭長,令他的部下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接戰。項羽一個人斬殺的漢軍士兵有數百人,身上也中了十幾箭。這時候看見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這不是老朋友嗎?」呂馬童仔細看他,指給郎中騎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又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顱,並封萬戶,我這頭,就送給你吧!」於是自刎而死。王翳取了項羽的頭,其他騎兵爭奪項羽屍身,相互殘殺致死的有數十人。最後,楊喜、呂馬童及郎中呂勝、楊武各搶得一塊。五個人把屍塊合起來,剛好拼成項羽的身體,於是分割原來懸賞的萬戶封地,分給五個人,每個人都封侯。

  楚地全部平定,唯有魯繼續抵抗。劉邦引天下兵馬準備屠城。到了城下,聽到城裡傳出弦歌和琅琅讀書聲,原來這是禮儀之邦,為主死節。於是漢軍持項羽頭顱展示給魯國父兄看,魯地這才投降。劉邦以魯公的禮儀安葬項羽於谷城,親自為他發喪,哭之而去。對整個項氏家族都不誅殺,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被擄掠在楚的各國人民,都讓他們回鄉。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司馬遷曰】

  項羽起自田野間,三年之內,就率領五國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事都由項羽決定。他的地位雖然不能有始有終,但他取得的功績,也是近古以來從未有過的。但是,到了他放棄關中制天下的形勢,而思念楚國故鄉,又放逐義帝而自立,這時候再抱怨諸侯背叛自己,那就沒有道理了。自以為英名蓋世,無所不能,奮其私智,而不尊重故人的經驗智慧,以為霸王之業,可以力取。五年之內,就亡國身死。這時候還不覺悟,不自責,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不是荒謬嗎?

  【揚子法言】

  有人問,項羽垓下臨死前說:「天亡我也!」是這樣嗎?我說:「漢王是群策群力,用大家的智慧,充分發揮大家的力量。項王呢,他是厭惡群策,厭惡別人的智慧,他全靠自己的力量。屈人者克,自屈者負,能充分發揮大家力量的,攻無不克;就自己一個人發揮的,必定失敗,這跟上天有什麼關係呢?」

  【華杉講透】

  項羽臨死還在自誇他的百戰百勝,未嘗敗績。但是,《孫子兵法》早就說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李克對魏文侯說:「數勝必亡。」百戰百勝,就會滅亡,因為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以驕主率疲民,怎能不亡?又有吳起兵法說:「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

  可見自古兵法,都厭惡百戰百勝,怎麼不是戰之罪呢?百戰百勝就是罪!因為你百戰百勝了,還在打!證明你的勝利,沒有質量,沒解決問題,兵越打越少,最後敗一次,就輸光了。

  兵法講究的,是「一戰而定」,勝而不定,則勝利無意義。項羽百戰百勝,劉邦屢敗屢戰,最後一戰而定。

  2 劉邦回程,到了定陶,又飛車馳入韓信軍營,奪了他的兵權。

  3 臨江王共尉拒絕投降,劉邦派盧綰、劉賈攻擊,俘虜了他。

  4 春,正月,將齊王韓信改立為楚王,封地為淮北,定都下邳。封魏相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封地為魏國故地,都城在定陶。

  5 劉邦下令說:「天下兵馬不休八年,百姓非常痛苦,如今天下無事,大赦天下,死罪以下,全部赦免。」

  6 諸侯王都上書請尊劉邦為皇帝。二月三日,劉邦在汜水北岸築壇稱帝,即皇帝位,王后改稱皇后,太子改稱皇太子,追尊先母為昭靈夫人。

  下詔說:「之前的衡山王吳芮,以百粵部隊,輔佐諸侯,誅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他為王。但是,項羽侵奪他的土地,將他貶為番君。如今,重新封吳芮為長沙王。」

  又說:「之前的粵王無諸,數代供奉粵國祭祀,秦國侵奪其土地,使其社稷不得祭祀。諸侯伐秦,無諸身率閩中兵輔佐以滅秦,項羽卻將他廢而不立。如今立無諸為閩越王,以閩中為他的封地。」

  【王夫之曰】

  劉邦初即皇帝位,未封子弟功臣,先封了長沙王吳芮和閩越王無諸,這就是「大略」。這兩人,並非有功於滅項者,而是有功於滅秦者,以天下之功為功,而不是助我滅項之功為功,這就是「大公」。楚漢相爭於北方,南方無事,久於安則亂易起,立王以鎮撫之,這是「制亂於未亂」。以項羽宰天下而分配不公為罪而討伐他,然後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賞賜那些並不明顯的功績,這是《易經》說的:「不遐遺,得顯於中行。」不遺漏偏遠的地方,公正的行為得到推崇。高祖如此之政治智慧,張良也想不到這麼周全,更不用說蕭何、陳平了。治理天下的人,出手總在人們考慮不到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是繞了好大彎子,實際上卻正切中人心,這就叫「不測」之天威。

  7 皇帝定都洛陽。

  8 夏季,五月,部隊都解散,士兵們各自回家。

  9 劉邦下詔說:「過去,人民為了自保,相聚山林魚澤,為數甚多。如今天下已定,應該各歸故鄉,恢復以前的爵位、田地、房屋。地方官吏將法令政策曉諭通告他們,不可鞭打侮辱退伍軍人,有封爵在七大夫以上的,由政府供應生活費用。七大夫以下爵位的,免除他個人和全家的賦稅和勞役。」

  【王夫之曰】

  秦、項已滅,兵罷歸家。為什麼劉邦解散軍隊和安置退伍軍人這麼容易呢?因為他用的是巴蜀、三秦和九江、齊、趙的兵,而仗都沒在這些兵的家鄉打,沒有糜爛他們的家鄉,沒有侵擾他們的家園,在當地也沒有血債仇恨,所以仗一打完,各回各家就解決了。後世奪天下,用的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民,那流民武裝,戰勝之後要解散安置,就困難重重。

  高祖又下令相聚山林者各自回家服其爵位田宅,無所侵傷於民,又禁止其相互仇殺,這樣就把其他散兵游勇也迅速安撫了。高祖剛剛坐天下,就迅速地處理這些事,讓國不靡,農不困,兵有所歸,這就是他的大略啊!

  10 皇帝在洛陽南宮設宴與群臣飲酒,說:「各位侯爺、將軍,諸位不要隱瞞,老老實實告訴我,我為什麼能得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天下?」高起、王陵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來就封給他,與天下共享利益;項羽則相反,有功勞的他要陷害,有賢能的他要懷疑,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劉邦說:「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人民,供應軍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但是我能用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得天下。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是他為我所擒的原因。」群臣心悅誠服。

  韓信到了楚國,召來當初在河邊洗衣時給他飯吃的老媽媽,賜給一千金。又召來當初被他鑽過胯下的少年,封為中尉,對諸將說:「這也是位壯士。當初他侮辱我的時候,我不能殺他嗎?但是殺他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才忍耐下來。」

  11 彭越既受漢封,田橫害怕被誅殺,帶著他的徒眾五百餘人出海,住在一個小島上。劉邦覺得田橫兄弟曾經統治齊國,齊國賢者很多都歸附他們,如今他在海島上,如果不能歸順,以後恐怕會生亂。於是派使者赦免田橫的罪名,召他來見面。田橫謝絕說:「臣烹殺了陛下的使臣酈生,如今聽說他的弟弟酈商在漢朝為將,臣恐懼,不敢奉詔。」使臣還報。劉邦派人給都尉酈商下詔說:「齊王田橫將至,包括他以及他的人馬侍從在內,如果你敢動他們一下,就滅族!」再派使者持節告訴田橫對酈商的警告,說:「田橫來,大則封王,小則封侯。不來,一定派兵誅滅!」

  田橫無奈,只好帶著兩個隨從,乘驛車前往洛陽。到了離洛陽三十里一個叫屍鄉的驛站,田橫對使者說:「人臣見天子,應該沐浴。」於是停留下來,對他的隨從說:「當初我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他是王,我也是王。如今他是天子,我是亡命天涯的俘虜,北面侍奉他,這恥辱已經很大了。況且我殺了酈商的哥哥,如今又和他並肩侍奉他的君主。就算他畏懼天子詔書,不敢動我,我能無愧於心嗎?如今陛下要見我,不過是想看看我長什麼樣子罷了。現在斬了我的頭,飛馬三十里送去,面容未改,還可以看得清楚!」於是自刎,讓隨從捧著他的頭,與使者飛馬送去洛陽。劉邦見了,為之流淚說:「哎呀!他們起自布衣,兄弟三人相繼為王,豈不賢哉!」於是拜田橫的兩位隨從為都尉,發卒兩千人,以王者之禮安葬田橫。葬禮已畢,兩位隨從在田橫墓旁自掘墓穴,自刎而死,追隨田橫於黃泉之下。劉邦聽說後,大驚,認為田橫的部下都很有賢德,剩下五百人還在海島上,再派人去召。使者抵達,那五百人聽說田橫已死,全部自殺。

  12 當初,楚國人季布在項羽手下為將,在戰場上數次追殺劉邦,讓劉邦受到非常大的驚嚇和羞辱。項羽死後,劉邦對季布恨恨不忘,懸賞千金捉拿季布,有敢藏匿者,滅三族。季布只好剃光頭髮,脖子上掛著繩索,把自己賣給魯國朱家為奴。朱家心裡知道他是季布,假裝不知,買下來,安置在田宅中,然後親自到洛陽,找到滕公夏侯嬰說:「季布有什麼罪?為人之臣,各為其主,他做的都是儘自己職責的事。難道能把項氏的臣子全部誅殺嗎?如今皇上剛剛得天下,卻因為私人恩怨追殺一個人,心胸太不寬廣了!況且以季布的賢能,如果逼急了,他北投匈奴,或者南走百越,把壯士逼走他鄉,資助敵國,這不正是當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墳墓而鞭其屍的原因嗎?滕公您怎麼不跟皇上說說呢!」夏侯嬰於是抽空跟劉邦說了這話,和朱家教他的一模一樣。劉邦心結解開了,赦免季布,召他來,拜為郎中。朱家則再也不跟他相見。

  季布的同母弟丁公,也是項羽手下將領,曾經在彭城西追擊劉邦,追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劉邦急了,對丁公喊叫:「你我都是賢才,為什麼不能相容呢?」丁公就把劉邦放過了,帶兵回去。等到項羽滅亡,丁公來謁見劉邦。劉邦卻在軍中把他斬首示眾,說:「丁公為項王臣子而不忠,讓項王失去天下的,就是這個人!以後為人臣者,不要學丁公!」

  【司馬光曰】

  高祖從豐、沛之間起家以來,網羅豪傑,招降納叛,投過來降過去的人多了去了,等到剛一即帝位,丁公就因為不忠而被殺,為什麼呢?因為形勢變了,之前是進取,現在是守成。當初群雄逐鹿之際,民無定主,來者不拒,這是適宜的。如今貴為天子,四海之內,無不為臣,如果不明禮義以示人,讓為人臣者,還懷二心以謀利,那國家怎麼能長治久安呢?所以斷以大義,使天下都知為人臣而不忠者,就沒有容身之處;而私下恩義相結者,就算他救了自己一命,仍然當他是不義之人。這樣,殺一人而千萬人懼,其謀慮之深遠,子孫能有天下四百餘年,也是他該得的了。

  【王夫之曰】

  以大義服天下者,以誠而已,沒有聽說用權術的。義,是發自內心的,不是以天下之名義。心裡不安、不忍的,非要去做,還標榜以大義之名,還說那是天下大義,不顧人心和順之理。高祖殺丁公的時候,難道真的忘了丁公饒他一命的恩德嗎?要懲罰人臣之叛主,自己先叛了他活命之恩,還囂然說是天下公義!這是借利為義,而自己起碼的惻隱之心也丟了。

  義,有天下大義,也有我心裡的精義。心中的精義,是純粹用自己的天良,以自己的喜怒恩怨,來報答或報復,而不雜以其他利益考量。為了讓天下叛臣畏懼誅戮,而讓自己的心違背恩怨的本懷,矯為自誣以收其利。三代以下,這一類以義為名,而實際是為了利,有悖天良的事,也太多了吧!丁公有罪,你不用他就是了,非要殺他不可嗎?

  13 齊國人婁敬在隴西戍邊,從洛陽經過,解下車前橫木上的挽索,穿著羊皮裘,托齊國人虞將軍介紹,求見皇帝。虞將軍要給他一身好衣服換上。婁敬說:「我穿著帛衣,就穿帛衣見;穿著粗布衣,就穿粗布衣見;我是不會專門換衣服的。」於是虞將軍報告劉邦,劉邦召見,問他有什麼話要說。婁敬說:「陛下定都洛陽,是要和周室的隆盛相比嗎?」劉邦說:「對呀!」婁敬說:「陛下取天下與周朝不同。周朝的先祖,從后稷被封在邰開始,傳了十幾代,到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諸侯逐漸歸順他們,於是滅殷朝為天子。到了成王繼位,周公為相,才營建洛陽為都城。因為洛陽是天下的中心,諸侯四方納貢述職,道路遠近都差不多。洛陽的地勢呢,有德則利於稱王,無德則容易滅亡。所以周朝盛德之時,天下和洽,諸侯四夷無不賓服,納貢盡職。到了周朝衰落的時候呢,天下諸侯都不來朝見,周朝也制服不了他們,不光是因為他的德薄了,也因為洛陽的軍事形勢太弱!如今陛下起於豐、沛之間,席捲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戰於滎陽、成皋之間,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讓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親人的骨骼暴露於荒野的,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者未起,卻想和周朝成王、康王之時相比,臣以為不可比。況且秦國地勢,被山帶河,四面都是雄關要塞,就算突然有緊急軍情,可以迅速集結起百萬軍隊。因為秦國的土地,是資質甚美的膏腴之地,這正是天府之國。陛下可以重新入函谷關,定都於秦,就算天下有變,崤山以東全亂了,秦地還是完整的。跟人鬥毆,不扼住對方的咽喉,不打擊對方的背部,是不能全勝的。如今陛下占據了秦國故地,就像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打擊他的背部一樣。」

  劉邦和群臣商量,群臣都是山東人,不願意住到陝西去,都爭相表態:「周朝延續了數百年,秦朝兩代就亡了,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北有黃河,南有伊水、洛河,地理形勢的險固,已經足以依恃了。」

  劉邦問張良。張良說:「洛陽雖然也有一定的險固地勢,但中心地區太小,縱橫不過幾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不是用武之國。關中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與胡人接壤的畜牧草原,背靠三面險阻,就留一面東制諸侯。若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河漕運天下,西給京師;如果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軍糧運輸也不成問題,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得對!」 於是劉邦即日起駕西行,定都長安,拜婁敬為郎中,號奉春君,賜姓劉。

  14 張良一向多病,跟隨高祖入關之後,就學習仙家的導引吐納之術,不吃穀物,閉門不出,說:「我家世代為韓國國相,到了韓國滅亡,不惜花費萬金家財,為韓國報仇,請力士刺殺秦王,使天下震動。如今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這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我的心愿已足,只望拋開人間俗事,跟隨赤松子遊仙而去。」

  【司馬光曰】

  凡是有生命的,一定會死亡,這就好像有夜晚必有天明一樣,自古至今,沒有人能超越生死規律,長生不老的。以張良的智慧,他當然不會不知道,神仙之事,是虛幻騙人的說法罷了。但是,他說他要跟赤松子遊仙去,這是他超人的智慧。功名之際,是人臣最難處的。高帝所稱道的三傑,韓信被誅殺,蕭何被下獄,不都是因為已經到了美盛滿溢的境界,還不停止追求的緣故嗎?所以張良託故於神仙,遺棄人間,視功名為外物,置榮利而不顧,這正是所謂明哲保身者也。

  【王夫之曰】

  司馬光說「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把張子房說低了。張良說:「家世相韓,為韓報仇。」他本是漢的臣子,但他卻說他的初心是為了報韓國之仇。他公開這樣講,並不怕高祖不高興,這是忘身以伸志,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意於多疑天子之前,視漢之爵祿,輕如鴻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榮辱,不知有利害,他哪裡是預測到韓信、彭越的下場,而有全身而退之謀呢?

  【華杉講透】

  張良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原因有兩個。一是家世,家世很重要,他家世代為韓國公室、國相,如今萬戶侯的地位,並不比他當年高,所以他本身就不在乎。而韓信呢,從小苦大仇深,富貴就是志向,他就要不斷探求富貴的極限,直到逼死自己為止。第二個,才是明哲保身的智慧,不過,在這類問題上,智慧還在其次,關鍵是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就是我一定要比我「應得的」拿得少,錯誤的價值觀是我一定要拿到我「應得的」。每個人都有不公平幻覺,你覺得你應得的,不是別人認為你應得的,這就會有衝突。功名之際,有什麼難處呢?你不要那麼多就是了。

  要和平,不要公平。要公平,就沒有和平。

  從中國上下五千年,到今天的巴以衝突,不都是這個道理嗎?

  15 六月九日,大赦天下。

  16 秋,七月,燕王臧荼造反,劉邦御駕親征。

  17 趙景王張耳、長沙文王吳芮都薨逝了。

  18 九月,生擒燕王臧荼。九月三十日,立太尉長安侯盧綰為燕王。盧綰和劉邦住在同一條巷子,二人是同一天出生,劉邦厚待盧綰,別人都比不了,所以這次把燕國封給他。

  19 項羽舊將利己造反,劉邦親自率兵擊破他。

  20 閏九月,修建長樂宮。

  21 項羽舊將鍾離昧,之前和楚王韓信關係好。項羽死後,鍾離昧逃亡,投奔韓信。劉邦聽說鍾離昧在楚國,下詔讓韓信抓捕鍾離昧。韓信剛到楚國就任,每次巡行縣邑,都攜帶大批武裝部隊。

  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

  1 冬,十月,有人上書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問諸將,都說:「馬上發兵,坑殺這小子!」劉邦默然不語,又問陳平。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謀反,韓信本人知道嗎?」劉邦說:「他不知道。」陳平問:「陛下手下精兵,比楚兵強嗎?」劉邦說:「不能說比他強。」陳平接著問:「陛下手下諸將,用兵有比韓信強的嗎?」劉邦說:「都不如韓信。」陳平說:「陛下的兵不如楚兵,將不如韓信,卻要舉兵攻打他,這是逼韓信來戰,我覺得這樣對陛下您太危險了。」劉邦問:「怎麼辦呢?」陳平說:「古代有天子巡狩,到各地視察,會晤封國諸侯的慣例。陛下不妨宣稱到雲夢澤巡遊,約各地諸侯到陳縣會面。陳縣在楚的西界,韓信以為天子無非是出來巡遊作樂,勢必無事,就不做防備,前來迎接拜謁,這時候陛下把他擒了,不過是一個力士的活兒罷了。」劉邦深以為然,於是派使者詔告各地諸侯,通知到陳縣謁見,說:「我將南遊雲夢。」使者出發,劉邦跟著也出發了。

  韓信接到通知,十分懷疑懼怕,不知道怎麼辦。有人對韓信說:「斬了鍾離昧的頭給皇上送去,皇上一定高興,沒事!」韓信聽從。十二月,劉邦會諸侯於陳縣,韓信帶了鍾離昧的頭獻上去,劉邦當場喝令武士將韓信綁了,載在後車帶走。韓信說:「果然像別人說的那樣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吧!」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於是將韓信戴上刑具,帶回長安,又大赦天下。

  田肯上書祝賀說:「陛下抓捕韓信,又建都秦中。秦,是得形勢之勝的國土,阻山帶河,地勢便利,以其向諸侯發兵,就像在高高的屋頂上面,翻倒一個水瓶一樣順勢。而齊國呢,東有琅琊、即墨的富饒,南有泰山之險固,西有黃河天險,北有渤海之利,地方兩千里,持戟之士百萬,這是東邊的秦國啊!不是皇上的親兒子、親弟弟,一定不能讓他做齊王!」劉邦說:「好!」賜金五百斤。

  劉邦回程,到了洛陽,就釋放赦免韓信,封他為淮陰侯。韓信知道劉邦嫉恨他的才能,經常稱病不朝,也不跟著巡遊,待在家裡,非常鬱悶,恥於跟絳侯周勃、灌嬰等同列。韓信曾經到樊噲家去,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說:「想不到大王您肯親自到臣家來啊!」韓信出門,笑道:「想不到我會跟樊噲為伍!」

  劉邦曾經從容與韓信聊天,談論諸將能將兵多少。劉邦問:「你看我能將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那你呢?」韓信說:「我沒有限度,多多益善。」劉邦笑道:「多多益善,那你怎麼被我擒了呢?」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但是善於將將,所以我被您擒了。況且陛下的本事,那是天授,不是人力啊。」

  【華杉講透】

  韓信能將兵,劉邦能將將。韓信是管理才能,劉邦是政治才能。所謂能帶多少兵,《孫子兵法》叫「治眾如治寡,斗眾如斗寡」,指揮一百萬人打仗像指揮三個人打架一樣方便,像使喚自己的手臂一樣,這靠什麼呢?靠「分數」和「形名」。分數,是組織架構,戰鬥單位。幾個人一個班?幾個班一個連?師下面是就設團,還是中間要設置旅?軍上面是不是有集團軍,集團軍上面是不是再有集團軍群?這些都是問題。以最小戰鬥單位為例,自古當兵叫入伍,五個人是最小戰鬥單位。

  形名,是指揮系統,形是視覺符號系統,令旗、旗語、狼煙等;名,是聽覺符號系統,如金鼓。其他還有後勤組織、糧草供應、行軍宿營,具體的問題就太複雜了。韓信的才幹就在這兒。所以他說劉邦超過十萬人就搞不定,他無所謂,多少都一樣。劉邦的才能呢,在於政治和權術,所以韓信為他所擒。凡英雄者,稱「雄才大略」,韓信有雄才,劉邦有大略。王夫之評價劉邦,多次談到他的大略。

  2 十二月二十二日,劉邦開始給一批功臣剖符封侯。其中蕭何封酇侯,食邑最多。其他功臣都問:「臣等披堅執銳,多者身經百戰,少的也幾十戰。如今蕭何沒有汗馬之勞,就是拿著筆墨,發發議論,功勞反而在臣等之上,為何?」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嗎?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發令指示獵物在哪兒的,是人。諸君上陣擒敵,那是功狗;蕭何發令指示,是功人。」群臣這才不敢爭論了。

  張良也是謀臣,沒有戰功。劉邦讓他自己在齊國挑三萬戶。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用我的計策,偶爾也有僥倖成功的時候,我能夠得到留縣做封地就夠了,三萬戶,臣不敢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封陳平為戶牖侯。陳平也推辭說:「我沒有那麼大功勞。」劉邦說:「我用先生的計謀,戰勝克敵,不是功勞是啥?」陳平說:「如果不是魏無知引薦,我怎麼能見得到陛下呢?」劉邦說:「像你這樣,真是不忘本啊!」於是重新賞賜魏無知。

  3 劉邦認為天下初定,而自己的兒子們還年幼,兄弟又少,而秦國正是因為孤立無援才滅亡,於是決定大封同姓宗族為王,以鎮撫天下。正月二十一日,將楚王韓信的土地一分為二,以淮河以東五十三縣,封堂兄將軍劉賈為荊王;以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封弟弟文信君劉交為楚王。二十七日,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封哥哥宜信侯劉喜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封給他發跡之前在外面情婦的兒子劉肥為齊王,凡是說齊地方言的地方都歸齊國。

  4 劉邦認為韓王信有武略,所稱王的地方,北邊與鞏縣、洛陽接壤,南邊迫近宛縣、葉縣,東邊有淮陽,都是軍事重鎮,對他不放心。於是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把韓王信遷到太原以北,定都晉陽,讓他戍邊,防禦匈奴。韓王信上書說:「韓國為北方邊境,匈奴經常入侵,晉陽離邊境太遠,請求將首府北遷到馬邑。」劉邦同意了。

  5 劉邦已大封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的人,日夜爭辯功勞大小,決定不下來,還沒有具體加封。有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復道上,遠遠看見諸將在沙地上坐著談論,劉邦問:「他們在聊什麼呢?」

  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他們正在謀反呢!」

  劉邦說:「天下剛剛安定,他們為什麼要謀反呢?」

  張良說:「陛下起自布衣,靠著他們這些人,才得了天下。如今陛下為天子,所加封的,都是您的親屬和老友;所誅殺的呢,都是過去跟您有仇怨的人。如今軍吏們各自計算自己和別人的功勞,怎麼算,這全天下的土地,也不夠讓每個人都得到封地。這些將領怕您不能給每個人都封賞,又怕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過您,被您隨便找個罪名殺了,所以他們就聚在一起謀反!」

  劉邦問:「那怎麼辦呢?」

  張良說:「陛下平生所憎恨的,而且人人都知道您憎恨他的,是誰呢?」

  劉邦說:「雍齒和我有仇怨,多次讓我窘迫受辱,我想殺他,只是念他功多,所以不忍心下手。」

  張良說:「那您就趕快先封雍齒,這樣人人心裡就都踏實了!」

  劉邦於是擺酒,封雍齒為什方侯。並且催促丞相、御史,趕緊給每個人定功勞,行封賞。大家喝完雍齒的喜酒,都放心了,個個都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肯定沒問題了!」

  【司馬光曰】

  張良是高祖的謀臣,委以心腹,知無不言,他怎麼會知道群臣謀反還不報告,等著高祖親眼見到諸將議論,問怎麼回事,他才說話呢?因為高祖初得天下,多次以自己的愛憎來行誅戮賞賜,危害公平,群臣都有一種抱怨和驚懼的心理。所以張良因勢利導,巧妙地改變劉邦的心意,讓皇上沒有以公濟私的過失,群臣沒有猜測疑懼的陰謀,安定國家,利及後世。像張良這樣,真是善於進諫啊!

  6 列侯都已封爵完成,又下詔,定一等功臣十八人位次。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傷七十多處,攻城略地,功最多,應該排第一。」謁者、關內侯鄂千秋說:「群臣所說都不對!曹參有野戰略地之功,但那都是一時之事,不是千秋萬代之功。皇上和西楚相持五年,其間軍隊喪失,部隊失散,隻身逃亡,不知道多少次!而蕭何總是從關中派遣生力軍來補充,不用皇上詔令,幾萬人的新軍就已經到了。皇上軍糧短缺不知道多少回了,吃著上頓不知道下頓,而蕭何轉運關中,從來沒讓軍糧斷絕。陛下多次喪失了山東的土地,而蕭何始終保全關中以待陛下,這都是萬世之功。曹參這樣的功臣,少一百個,對漢朝也沒什麼損失;就算是得到了曹參這樣的人,國家也不是靠他得以保全。為什麼要讓曹參這樣的一時之功,壓倒了蕭何那樣的萬世之功呢?我認為:蕭何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說:「好!」於是賜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劉邦又說:「我聽說『進賢受上賞』。上等的賞賜,要給那推薦賢才的人。蕭何雖然功高,但是是因為有鄂先生,才讓我們大家都認識到!」於是就著鄂千秋原來的采邑,提升他為安平侯。當天,又封賞蕭何全家父子兄弟十餘人,都有食邑,又再給蕭何加封二千戶。

  【華杉講透】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是皇上給大臣的非常特殊的禮遇,蕭何接受這個禮遇,是天大錯誤,天大遺憾。

  劍履上殿,是上殿見皇上的時候,可以帶劍,可以不脫鞋。入朝不趨。趨,是小步快走。我們見地位高的人,快步或小跑迎上前,這是表示謙卑的禮貌。那麼入朝不趨,就是見皇上也可以慢吞吞踱著方步向前了。

  這個禮遇,為人臣者,是絕對不應該接受的。如果給張良,他一定不接受。皇上高興給你特殊禮遇,你不能都接著。因為他今天高興,明天等你真的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時候,他可能看著就不舒服了,而且每看見一次,就不舒服一次。

  況且這「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在歷史上是非常不祥之事,一般都是權臣根本不把皇上放眼裡了,準備取而代之了,逼著皇上給的,因為這待遇就相當於在禮儀上跟皇上平起平坐了。整個漢朝,有這個特權的都有哪些人呢?曹操、曹真、董卓、司馬懿、蕭何!所以蕭何怎麼能接受這個待遇呢?這就是擺不好自己的位置,這是他不知止的地方。後來劉邦對他倍加猜忌,給他造成很大危機,都是在接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一天埋下的禍根。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就屬於「不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成了小人。我們和大人物關係親密之後,很容易放鬆自己,把老闆當朋友,跟老闆開玩笑,當眾喊領導小名來顯示自己和領導關係特殊,這就是不遜,就會給自己找難受。因為即便老闆沒意見,別人也會嫉妒你,會進讒言——有縫的蛋,就會被蒼蠅叮。《資治通鑑》後面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我們把話頭先留在這裡。

  歷史智慧,很多是避禍保平安的「智慧」,這真是無可奈何的「智慧」,君臣都處在博弈論的「囚徒的困境」中,由於建立不了更好的博弈機制,就都要防著對方「先下手為強」。這確實讓人難受,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出類拔萃之人,避禍保平安太難了,被防備,被嫉妒,尾巴一天不夾緊,就要被修理。蕭何是幸運的,他後來只被修理了尾巴,而很多人都被修理了腦袋。

  7 劉邦回到櫟陽。

  8 夏天,五月二十二日,尊太公為太上皇。

  9 當初,匈奴畏懼秦國,向北遷徙十餘年。等秦朝滅亡後,匈奴才稍稍南渡黃河,又回到河套地區。

  單于頭曼的太子,叫冒頓(音mò dú)。後來,頭曼又寵愛新的閼氏(音yān zhī,相當於中國的皇后),生了一個小兒子。頭曼想改立這個小兒子。當時,東胡部落和月氏部落都比較強盛,頭曼就派冒頓到月氏做人質,然後迅速發兵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殺掉冒頓。月氏果然要殺冒頓,冒頓偷了一匹駿馬,逃亡回來了。頭曼喜愛這兒子壯勇,讓他統率一萬騎兵。冒頓卻已洞悉父親之前的陰謀。

  冒頓於是製作了一種鳴鏑(就是響箭,射出時能凌風而鳴),以訓練他的部下騎兵,下令說:「我的鳴鏑射向哪裡,所有人都必須馬上射向哪裡,有遲疑不射的,即刻斬首!」練了幾回,一天,冒頓突然把鳴鏑射向自己的駿馬,有人遲疑不敢射,即刻被斬首。又一日,冒頓突然將鳴鏑射向自己最寵愛的妻子,左右又有遲疑不敢射的,即刻被斬首。再一天,突然射向頭曼單于的愛馬,這時候沒有一個人遲疑不敢射了,全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訓練成功。這一天,冒頓跟從頭曼單于一起出去打獵,冒頓突然將鳴鏑射向頭曼,他的部眾不假思索,萬箭齊發,全部射向頭曼,就這樣殺死了頭曼。冒頓又將他的後母、弟弟和所有不服的大臣全部誅殺,自立為單于。

  【華杉講透】

  造反政變這樣的大事,一個人是幹不成的,必須有同謀。有同謀,就要跟人商量,一商量,就可能被出賣,會泄密。譚嗣同就是去找袁世凱商量,結果被袁世凱出賣,丟了腦袋。但是,冒頓沒跟任何人密謀,一個人就完成了。

  兩千多年後,蘇聯心理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條件反射理論。巴甫洛夫用狗進行試驗。狗看到食物,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每次先搖鈴,再給狗食物,若干次之後,不給食物,只搖鈴,狗也會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就提出一個理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條件反射行為,根據刺激信號,作出反射。所以,不用去研究心理,因為心理都猜測出來的,沒有實驗,也沒有數據。只有肌肉和腺體的反射,是可以測量、可以把控的。條件反射是可以訓練的,本來是食物信號的刺激形成分泌唾液的反射,最後可以變成搖鈴信號的刺激形成分泌唾液的反射。冒頓的鳴鏑,就是巴甫洛夫的鈴鐺。

  巴甫洛夫的第二個理論,是「刺激信號的能量越強,則反射越大」。冒頓如果只是射射兔子和狼,刺激信號的能量不夠,達不到他要的行動反射要求,所以他不斷加強刺激信號能量,從他的愛馬,到他的愛妻,到父親的愛馬,最終完成條件反射迴路的建立,射殺了頭曼單于。

  冒頓繞開了部下的心理和思想,不用做任何人的思想工作,直接謀求條件反射。這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思想。1948年,美國科學家維納提出《控制論》,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動物和機器中控制與通信的科學」。從方法論上,第一次把人和機器放在同一個概念體系來考慮,提出了可以自己學習的機器,可以自我繁殖的機器等概念。維納被稱為資訊時代之父,他的思想就是今日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機器人、人的永生等概念的基礎。人的永生,就是把人的刺激反射迴路從人的有機體中抽離出來,放到機器里去,所以有一句話叫「人會成為機器人的祖先」。而人工智慧就是說,人其實沒有什麼「智能」,都是通過刺激反射的訓練所習得的,所以也可以由機器來完成。這就是21世紀的顯學。維納用他自己發明的英文單詞cybernetics來命名「控制論」,而不是用control。cyber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賽博空間。人類是活在真實世界,還是活在賽博空間,這是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了。

  冒頓當然不知道這麼多理論,但正如克勞塞維茨說:「天才不需要理論,但是理論家需要天才,需要把天才的所作所為,發展成理論。」冒頓把他的部下訓練成了機器人,讓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現實,沒有思想,沒有立場,沒有判斷,只有條件反射。他把條件反射迴路從人的大腦里抽離出來,實現控制,不控制思想,直接控制行為。

  冒頓是個天才,以後劉邦要吃他的虧。

  東胡聽說冒頓新立,就派使臣來找冒頓要東西,說:「想要當年頭曼的千里馬。」冒頓問群臣意見,都說:「這是匈奴的寶馬,不給!」冒頓說:「和他國相鄰怎麼能捨不得一匹馬呢?」於是給了。過了些日子,東胡又派使臣來,說:「想要單于的一個閼氏。」冒頓又問左右意見,都說:「東胡無道!居然敢要您的閼氏,請發兵攻擊他!」冒頓說:「和他國相鄰怎麼能放不下一個女人呢?」於是把他寵愛的閼氏送給東胡。東胡王更加驕傲。東胡與匈奴之間,有一片無人區,綿延一千餘里,雙方各設邊防哨所。東胡又派來使臣說:「這片無人區,也沒什麼用,希望劃歸我國所有。」冒頓又問群臣,群臣中有人說:「這沒用的土地,給他也行,不給也行。」冒頓大怒說:「土地是國家之本,怎麼能送人?」於是將所有說可以給的人全部斬首。冒頓上馬,下令說:「國中有延遲出發的,斬首!」於是揮師突襲東胡。東胡之前輕視冒頓,毫無防備,於是冒頓一戰就滅了東胡。

  從東胡回師,冒頓又向西擊潰月氏,月氏人向西逃亡遷移。冒頓再向南兼併樓煩、白羊兩個部落居住在黃河以南的部分,於是侵入燕、代,全部恢復了之前蒙恬侵奪的匈奴土地。將與漢朝的邊界推進到河套以南諸要塞,從朝那到膚施,互相接壤。那時候,漢軍正與項羽苦戰,無暇北顧,所以冒頓得以迅速壯大,控弦之士三十萬人,威服諸國。

  這年秋天,匈奴將韓王信包圍在馬邑。韓王信數次派使者求和。漢政府發兵救韓,其間得到情報,懷疑韓王信有二心,於是派人責問。韓王信害怕被誅殺,以馬邑投降匈奴。於是冒頓率軍從馬邑南下,越過句注山,攻擊太原,前鋒抵達晉陽。

  10 劉邦取締了秦朝所有的嚴苛禮儀,一切簡易從事。群臣飲酒爭功,喝醉了酒,有人大呼小叫,甚至拔劍擊打柱子。劉邦覺得非常厭煩。叔孫通對劉邦說:「儒生雖然不能幫您進取,但是可以幫您守成。臣願意徵召魯地的儒生,和我以及我的弟子一起,共同起草皇家禮儀。」劉邦問:「做起來會不會很難?」叔孫通說:「五帝不用一樣的音樂,三王不用同樣的禮儀,禮儀因時事、人情而變化。我將採納古代的禮儀,再摻雜著秦朝的禮儀來綜合制定。」劉邦說:「你可以試試,要選擇大家容易知道,我也能夠做到的,不要太複雜。」

  於是叔孫通到魯地徵召儒生三十餘人。有兩個儒生不願意參與,對叔孫通說:「你都侍奉了多少主子了?從始皇、二世、陳涉、項梁、楚懷王、項王,到今天的皇帝,都是阿諛諂媚,得到親貴的位置。如今天下初定,死者還未下葬,傷者還未恢復健康,又要搞什麼禮樂!禮樂之由起,是積德百年之後,才能興起。我不忍去幫你做事,你快走吧,別玷污了我!」叔孫通笑道:「這真是迂腐不通的鄙儒,不知道時代的變化。」於是帶著所徵召的三十人回到長安,和皇帝身邊有學問的近臣,以及自己的弟子百餘人,在郊外搭上帳篷,反覆演習。過了一個多月,對皇上說:「陛下可以去看看了。」劉邦視察了他們的整套禮儀流程,說:「這個適合我!」於是下令群臣練習。

  高帝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

  1 冬,十月,長樂宮建成,諸侯群臣都來朝賀。天色未明之時,禮賓官主持禮儀,依照順序,引領大家進入殿門,東西兩邊相對站立,御前侍衛武官沿著台階布崗,並在庭院中守衛戒備,都手持兵器,旗幟招展。於是前方傳聲而唱:「皇帝駕到!」皇帝坐著御用的人力輦車緩緩而至。禮賓官帶領諸侯王以下,年薪六百石以上官員,依次上前行禮道賀,氣氛莊重肅靜,諸侯百官無不敬畏振恐。行禮畢,擺上酒宴,大家彎腰低頭,不敢仰視,以爵位高低,尊卑位次,依次起身向皇上敬酒。九次之後,禮賓官宣布朝會禮成:「罷酒!」其間有御史監督,發現有培訓不到位、舉動不符合禮儀的諸侯或官員,馬上叫人帶出大殿。於是整個朝會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喧譁失禮的。這一天結束,劉邦感嘆說:「我今天才知道皇帝的尊貴!」於是拜叔孫通為太常,掌宗廟禮儀,賜五百金。

  當初,秦國得天下,綜合了六國的禮儀,採擇其中尊崇君王,壓抑臣下的部分。到了叔孫通制禮,對秦禮有所增減,但大抵還是沿襲秦朝的禮儀。從天子稱號,到百官官位名稱、宮殿名稱,都很少有什麼更改。所制定的禮儀章程,後來與法律文本一起裝訂,收藏在司法部門保管。法官們又不肯外傳,所以其他官吏百姓不知道它的具體內容。

  【司馬光曰】

  禮的作用價值太大了!用到個人身上,則舉手投足都有章法,應事接物待人,一舉一動都盡善盡美;用到家庭,則能夠分別內外,敦厚親睦九族親友;用到鄉里,則長幼有序,風俗和美;用到國家,則君臣有序,而政治有成;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朝綱嚴明。豈止是管管朝堂上的禮儀,酒宴戶庭之間不要亂來那麼簡單!以高祖之明達,聽到陸賈崇禮的言論而稱善,看到叔孫通的禮儀而感嘆,但是,高祖還是不能和夏、商、周三代之王比肩,那是因為他懶惰不願意學習啊!在漢朝開國之時,如果能得到大儒來輔佐他,他的功績豈止於此!可惜啊!叔孫通器局太小!如果說禮是糧食,他只用了一些糠秕!只是能夠因應當時世俗的要求,向上邀君王之恩寵而已。正是因為他,讓先王之禮沉淪而不振,以至於今,豈不痛哉!所以揚雄譏諷他說:「以前魯國有一個大臣,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有人問他:

  『怎麼樣才算是大?』他說:『叔孫通要制定君臣之儀,到魯國徵召先生,有兩個人不願意參與。』問:『不願意出山就算大嗎?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不就是為了有機會能出山做事嗎?』答:『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自用,為了行自己的道,傳播學說,得到機會執政任事,貢獻社會,而不是枉道事人,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原則,去屈從別人。隨俗邀寵,那就算有一些規矩、準繩,又有什麼意義呢?』善哉揚子之言!真正的大儒,怎麼肯自毀規矩、準繩而邀一時之功呢!」

  【華杉講透】

  劉邦和叔孫通的制禮,一開始出發點就立意不高,劉邦是看群臣無禮,沒規矩,心裡厭煩,要給他們立立規矩;叔孫通呢,是為了「尊君抑臣」,用排場、儀式和禮節,凸顯君王的至高無上和臣子的卑微,然後自己能立功受獎,得到利祿。所以司馬光說,他只是得了些糠秕,沒有用到本質。

  儒家禮的本質,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凝聚國家人民,為萬世開太平。司馬光感嘆叔孫通器局太小,孔子也曾經感嘆「管仲之器小也哉!」說管仲器局太小。

  荀子說:「成侯、嗣君,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成侯、嗣君這樣聚斂民財的,就會滅亡。子產是能得民心的,但是得民心,根本就不算搞政治。子產冬天過河,看見老百姓蹚水過河凍腳,就讓自己的車帶老百姓過河,所以他非常得民心,鄭國人民對他愛戴得不得了,都說他愛民如子。孔子就批評說:「那河上沒有橋,是誰的責任啊?他不修橋,成天用自己的車去帶人過河嗎?子產執政根本就不及格。」管仲則是能富國強兵的為政者了,但是他不能修禮,所以齊桓公最後死都不得好死。別說國家長治久安了,管仲是人亡政息,而他的主公是人亡於政,沒有得到善終。

  修禮者王,不是用禮節去壓制群臣,而首先是君王自己要修禮,然後要修全天下之禮。周朝建立,有周公修禮。漢朝建立,叔孫通就不能及周公之萬一。

  今日企業之修禮,就是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成天竭澤而漁抓銷售業績還盤剝員工的聚斂者會滅亡;能和員工共享利益和成長的公司,老闆能安心;雄才大略能征慣戰的,公司能強盛;經營使命有高度,價值觀正的公司,能基業長青。

  2 劉邦親率大軍討伐韓王信,在銅鞮擊破韓王信的軍隊,斬其將王喜。韓王信逃亡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國王族後裔趙利為王,收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與韓王信及匈奴同謀攻打漢朝。匈奴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多騎兵,與王黃等屯兵在廣武以南,前鋒抵達晉陽。漢軍攻擊,匈奴敗走,然後又集結,漢軍乘勝追擊,趕上天氣大寒,雨夾雪,士卒手指凍掉的有十分之二三。

  劉邦在晉陽,聽說冒頓在代谷,想要攻打他,派人去探虛實。冒頓把他的壯士、肥馬都藏匿起來,使者去了十幾撥,都只看到老弱殘兵,馬匹牲畜都骨瘦如柴。所以使者們回報,都說匈奴可擊。劉邦又派劉敬(就是勸劉邦定都長安的婁敬,被賜姓「劉」)再去確認一次,劉敬還沒回來,漢軍三十二萬大軍就已開拔,越過了句注山。劉敬回來,匯報說:「兩國交兵,都相互亮肌肉,耀武揚威。這次我去,看見的全是老弱病殘,這顯然是故意示弱,埋伏奇兵,引誘我們去。我認為匈奴不可攻擊!」

  這時候,漢軍大軍已經行動起來,劉邦大怒,罵劉敬說:「你這個齊國佬,以口舌得我官位(指當初建議定都長安而得封賞),如今又以妄言來亂我軍心!」即刻將劉敬逮捕下獄,關押在廣武。

  劉邦先到平城,大軍還未全部抵達,冒頓就率精兵四十萬人,將劉邦在白登包圍了七天。漢軍內外斷絕,危在旦夕。劉邦用陳平密計,派使者偷偷去見冒頓的閼氏,重金賄賂買通了她。閼氏對冒頓說:「兩國之主,不應該互相圍困,如今就算得了漢的土地,也不適合咱們匈奴人居住。而且漢主能得天下,他也是有神靈相助的!希望您仔細考慮!」冒頓與王黃、趙利約定了會師攻擊劉邦的日期,但是兩人沒來,冒頓也懷疑他倆和漢有陰謀,於是解開包圍圈的一角。正好天降大霧,漢軍派人往來,匈奴也沒人察覺。陳平命衛士用強弓勁弩,弦上還多加一支箭,箭朝外禦敵,從解圍的那一角悄悄地溜出去。劉邦出了包圍圈,要加速狂奔。太僕滕公夏侯嬰堅持要慢慢走,於是到了平城,漢軍主力也到了,匈奴騎兵於是解圍而去。漢軍也撤軍,留下樊噲平定代地。

  劉邦到了廣武,馬上釋放劉敬,說:「我不聽您的話,以至於被困平城,我已經將之前告訴我匈奴可擊的十幾個傢伙斬了!」於是封劉敬一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劉邦南行,經過曲逆,說:「曲逆縣城,真是壯美啊!我走遍天下,只有洛陽可以和這裡相比!」於是將陳平改封為曲逆侯,全縣都作為他的采邑。陳平跟從皇帝征伐,六次出奇計,所以給他加封。

  【柏楊曰】

  陳平六出奇計:一、請撥付巨金,在項羽內部行離間之計;二、用簡陋的飯菜接待項羽使者,讓他懷疑范增;三、夜間派出娘子軍出東門,讓紀信冒充劉邦投降,使劉邦得以從西門逃出滎陽;四、踩劉邦一腳,請封韓信為齊王;五、假裝雲遊雲夢,擒韓信;六、行賄單于閼氏,解白登之圍。

  3 十二月,劉邦還師,經過趙國。趙王張敖娶了魯元公主,對劉邦執子婿之禮,非常謙卑。劉邦則非常傲慢粗魯,像簸箕一樣叉開兩腿坐著,動不動就破口大罵。趙國宰相貫高、趙午等不堪其辱,非常憤怒,說:「咱們大王啊,真是太卑微了!」於是遊說張敖說:「天下豪傑並起,能者先立。如今大王您侍奉皇帝畢恭畢敬,而皇帝卻這麼無禮!請您允許我們,殺了他!」張敖緊咬自己的手指,咬出鮮血,以示至誠忠心,絕不叛漢,說:「你們這是什麼話!我的父親失去了他的國家,全靠皇上的恩德,才得以恢復。如今能德被子孫,一絲一毫,都是陛下所賜,希望你們不要再說出這樣的話!」貫高、趙午二人退出,相互說:「我們錯在把這事告訴了大王,咱們的大王是仁厚長者,不願意背叛恩德。但是,我們義不能受辱,如今皇帝侮辱我們的大王,我們就應該把他殺掉!不要把我們大王牽扯進來。事情成功,天下歸大王;事不成,我們自己承擔責任!」

  【華杉講透】

  老闆要對自己的下屬彬彬有禮。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老闆要下屬的忠誠,下屬要老闆的尊重。劉邦在趙國,就因為對自己的女婿粗魯,差點遭受血光之災。這一災,劉邦幸運躲過了。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沒躲過,就是日本戰國的織田信長。信長是曠世奇才,雄才大略,天下布武,幾乎統一日本。但是,他就有一個性格缺陷,極度傲慢,經常辱罵臣下。那些個臣下,也都是有身份、有尊嚴的國士啊!其中有一個自尊心超強的,叫明智光秀,就不堪其辱,憤而發動兵變,在本能寺包圍織田信長。最終織田信長突圍無望,切腹自殺。

  曾子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領導者把下屬當老師來尊重,能王天下;當朋友來尊重,能稱霸;當夥計呼來喝去,就有危亡之禍。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老闆,就能作威作福。

  4 匈奴攻擊代國,代王劉喜棄國而逃,自己跑回家來了。劉邦赦免了他的罪,貶為郃陽侯。十二月辛卯日,立皇子如意為趙王。

  5 春,二月,皇上到了長安。蕭何負責興建的未央宮落成。劉邦看見未央宮非常壯麗,大怒,對蕭何說:「天下洶洶,勞苦多年,成敗還未可知,你為什麼把宮殿搞得這麼過分!」蕭何說:「當天下還沒有平定的時候,宮室簡陋,還可以將就。如今天子以四海為家,不壯麗,就沒有威嚴。另外還有一個道理,咱們一次到位,就不需要子孫後代再添加了。」劉邦聽了這話,這才高興了。

  【司馬光曰】

  王者以仁義為麗,以道德為威,還沒聽說過用宮室的壯麗來鎮服天下的。天下未定,應該克己節用以救濟人民,卻以宮室之壯麗為先,這還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嗎?當初大禹的宮室就很卑小,而夏桀的宮室極為壯麗。創業垂統之君,就算躬行節儉以示子孫,也攔不住子孫走向奢靡,更何況你自己就以奢靡示範呢?蕭何說:「一步到位,就不需要子孫後代再添加了。」真是謬論!後世到了漢武帝,終於因大興宮殿而讓天下窮困,未必不是今天蕭何啟發他的吧!

  【華杉講透】

  蕭何老成謀國,治宮室以威服天下。當時天下豪傑人心,並未順服,好多人還心不定,連張敖的手下都想讓他們的大王取劉邦而代之,可見蠢蠢欲動的人還有很多。讓他們朝見的時候,看到自己遠遠不可企及的財富和莊嚴,能夠讓他們放棄自己挑戰中央的野心。這也是折衝樽俎之計,在壯麗的宮殿下,體驗自己的渺小,放棄造反的念想。這是帝王之術,也是《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不是打仗要用計謀,而是伐掉他心裡謀劃的念頭。蕭何用壯麗的宮室,伐掉諸侯造反的念頭;當匈奴使者前來的時候,也伐掉單于揮師南下的念頭。

  排場就是氣場,氣場就是百萬雄師。做企業也一樣,辦公室要有排場,客戶才有信心;公司集體活動要有排場,員工才有自豪感,有士氣。

  至於後來漢武帝疲憊天下,不是因為大興土木,而是因為開疆拓土,窮兵黷武。

  6 皇上從櫟陽遷都長安。

  【胡三省曰】

  之前以婁敬、張良之言定都長安,但宮室未成,所以暫住在櫟陽。如今未央宮落成,才從櫟陽正式遷都長安。

  7 設置宗正官,管理皇族。

  8 夏,四月,皇上前往洛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