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遠窗虛人自愁

2024-09-29 11:57:47 作者: 陸幸生

  余澹心在《板橋雜記》中記載: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蓮。天資靈巧聰慧,容貌娟秀妍麗。幼年父母雙亡,被賣入青樓。董小宛出生於金陵,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秦淮河桃葉渡度過的,後來移居蘇州半塘街達6年之久,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19歲的董小宛由禮部侍郎錢牧齋以「三千金」贖身,從蘇州半塘來到如皋從良,第二年四月被時號「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納為「如夫人」。

  另據相關文獻記載:20世紀30年代初,浙江海鹽澉浦文士吳氏為編纂《澉志補錄》,曾採訪通元淡水裡張世楨(樹屏)先生(南社社員)。據張氏口述,董小宛老家在淡水村慷慨橋。父系庠生,曾為塾師,家道清貧。因父早逝,家益中落,小宛才賣身為妓。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七八歲時,養母即教授她讀書識字練習書法,已經粗通文墨。等到年齡稍長,往往顧影自憐,針線女紅,彈琴唱曲,食譜茶經,莫不精通知曉。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可見其心志存高遠,並非一位滿足虛名,終老青樓的女子。她習性喜愛嫻靜,遇幽靜的樹林和遠處山澗的清溪往往流連忘返,欣賞到奇異的山石和寥廓的藍天白雲常常戀戀不忍離去。至於男女雜坐,歌聲吹奏喧鬧,則心生厭惡面色沮喪,神情極為不屑。因喜歡蘇州山水,全家遷徙至半塘街。沿河修建的小屋,竹籬笆圍繞著小巧精緻的茅草房子,凡經過她家門口的人,常常可聽到她吟詠唱歌的聲音,或者鼓琴彈奏樂曲悠揚。

  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的董小宛在十六歲時所書楷書《自作秋閨詩十一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作品,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盡得古書家鍾繇、王羲之精髓;細品詩境,感懷傷秋,可品味出在封建禮教重重束縛下一個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聲。小詩意象清新靈秀,意緒委婉流轉輕盈,將初秋的景致寫得傳神生動,透出閨中少女思念春天的點點惆悵:

  幽草淒淒綠上柔,桂花狼藉閉深樓。

  銀光不足供吟賞,書破芭蕉幾葉秋。

  殘柳凋荷綠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

  樓前幾日無人到,滿地槐花秋正深。

  白日吹人無所思,獨來窗下理紅絲。

  手擎刀尺瓶花落,數點天香入硯池。

  稠煙迷望不能空,滿地猶含綠草風。

  亂竹繁枝多少意,滿園花落憶春中。

  修竹青青亂草枯,留連西日影相扶。

  短牆微露高城色,遠處疏煙入畫圖。

  飄枝墮葉此煙中,殘鳥啼秋聲亦同。

  錯認桃花滿青行,依稀白鷺棲丹鳳。

  侵曉開香濕繡巾,滿天猶帶月華新。

  此中隨意看秋色,採得名花贈美人。

  小庭如水月明秋,天遠窗虛人自愁。

  多少深思書不盡,要知都在我心頭。

  無事無情亦未閒,孤心常寄水雲邊。

  今宵有月無人處,高諷南華秋水篇。

  滿畦寒水稻初黃,細鳥歸飛集野棠。

  正是好懷秋八九,桂花枝下飲清香。

  風前一葉巧迎秋,露氣蟾光淨欲流。

  樓上有人爭拜影,巧絲先我骨衣俅。

  右秋閨詞十一首,崇禎庚辰(1640年)中秋日 印三方:青蓮、董白、女史。[1]

  不久虞山錢牧齋攜她以一葉扁舟遊蕩西子湖、登黃山、拜齊雲山後又回到了蘇州。養母去世後,抱病租賃房屋而棲身。隨同如皋而來的冒辟疆過無錫惠山,去澄江而至荊溪(宜興)來到了京口(鎮江),登金山絕頂,觀大江競流後歸來,後來成為冒辟疆的側室,追隨侍奉僻疆九年,在二十八歲時,因為操勞過度而猝死。冒辟疆作《影梅庵憶語》二千四百言痛悼她的亡故。朋友們哀悼她的文辭很多。惟吳梅村的十首絕句可作為董小宛的傳記來閱讀。錄四首如下:

  珍珠無價玉無瑕,小字貪看問妾家。

  尋到白堤呼出見,月明勝雪影梅花。

  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按歌。

  恨殺南朝阮司馬,累儂父婿病愁多。

  亂梳雲髻下妝樓,盡室蒼黃過渡頭。

  鈿盒金釵橫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

  江城細雨碧桃春,寒食東風杜宇魂。

  欲吊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2]

  [1] 見《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清代6》。

  [2] 見余懷著:《板橋雜記》,嶽麓書社,第44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