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華時代> 五、盛世下的危機

五、盛世下的危機

2024-09-29 11:50:13 作者: 姜若木

  乾隆執政時間過長,雖然自詡「持盈保泰」,但是月滿則虧,泰極否來。乾隆晚年,志驕意滿,思想僵化,懶於進取,做出了許多錯誤事情,積累了嚴重的社會矛盾,而西方世界卻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乾隆盛世的外衣下已經潛伏起了巨大的危機。

  一)乾隆時西方世界的巨變在乾隆時代,世界上主要發生了三件大事:(1)英國工業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國卡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同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而後,嘉慶十年(1805年),美國富爾頓發明輪船;嘉慶十九年(1814年),英國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也就是說,西方發生了新的生產力革命,歷史上把它稱作工業革命。

  2)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北美爆發了獨立戰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了勝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屆美國國會在紐約召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兩年後,美國通過《人權法案》。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蘭西舉行三級會議,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

  以上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們是人類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誕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此外,在當時的世界上,還發生了一些令人注目的事件: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國建立莫斯科大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同年,德國出現第一位女醫學博士,這些,標誌著人類新文明的曙光的亮起。

  而這時的乾隆正陶醉在中華古老文明的夕陽輝煌之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會試,各省上報80歲以上參加會試者116人,實際參加會試並三場完竣者92人,乾隆聽了這件事非常高興,對參加會試的這些老人大加賞賜,乾隆借興教尊老之名,正在粉飾他的太平盛世。

  乾隆這種對西方工業科技的巨大進步和世界發展潮流的渾然不覺,更突出地表現在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訪華中。

  (二)英使馬戛爾尼訪華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時期,隨著蒸汽機被普遍應用於生產領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勞動,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了在海外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外侵略和擴張政策。由此,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成了英國侵略的目標。但此時的中國,對海外貿易有很多限制,外貿港口只有廣州一處,遠遠不能滿足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對華貿易的需求。

  為改變這一狀況,擴大對華貿易,英國政府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派使節喀塞卡特前來中國,但未到達即病死途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政府又派出更高級別的使團來中國,全權特使為富有外交經驗的英國駐孟加拉國總督馬戛爾尼勳爵。使團以向中國皇帝祝壽為名,於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從英國朴次茅斯起程,經大西洋、印度洋,至中國南海,然後由浙江、山東沿海北上,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抵達天津大沽口,隨行人員包括副使司當東及軍事、技術人員等700餘人,並帶有英王致乾隆帝的信件和各種禮品,禮品包括:天文望遠鏡、地理測繪儀、樂器、鐘錶、圖冊、車輛、武器、船隻模型及各種絲織品,價值總共  一萬三千多英鎊。

  清廷對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開始十分重視,乾隆帝多次為此頒布諭旨,命令沿海各省,如英國使船過境或泊岸,派官員迎送犒勞。馬戛爾尼一行到達天津時,直隸總督梁肯堂專程從保定來到天津負責接待。英國使團在天津稍事休息後即前往北京。到北京後,留下部分技術人員在圓明園和大內安裝所帶儀器外,其餘人員隨馬戛爾尼赴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帝。此時,雙方在使團謁見乾隆帝時的禮節問題上發生了  激烈爭執。

  以往,西方國家派使團到北京,也常就謁見皇帝的禮節與中國政府發生爭執,甚至因此而陷入僵局,險些使訪問失敗。此次英國使團來訪,清廷仍然妄自尊大,將其視為文明低下的「蠻夷之邦」,理應匍匐在自己腳下,堅持要求使團成員見乾隆時要行磕頭禮。而當時已成為西方「海上霸主」的英國也目空一切,驕橫傲慢。同時,皇權專制已經在西方沒落,自由平等的人權觀已經在西方流行,再向專制帝王行三跪九叩的禮儀已經被認為是愚昧的象徵,因此,英國使節拒絕了清政府的這一要求。使團到達熱河,爭論仍未解決,乾隆帝對此很不滿意,甚至以「全減其供給」相威脅。最後,雙方總算達成妥協,馬戛爾尼等人以見英王之禮謁見乾隆帝,以單膝下跪,但免去吻手動作。

  乾隆終於在避暑山莊萬樹園接見了使團,隨後,馬戛爾尼向清政府提出了英國方面的要求,希望乾隆同意他們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寧波、舟山等為貿易口岸,在廣州附近撥一些地方讓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國貨物在廣州至澳門的內河流通時能獲免稅和減稅的優惠。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他在給英國國王寫的標題為《賜英吉利國王敕書》的信中說:「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域森然,即使島嶼與沙州,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從無外人等在北京城開設貸行之事。」「此與天朝法制不合,斷  不可行。」

  這幾句話,至今還有人認為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大義凜然,與以後清廷簽訂的賣國條約不可同日而語,但事實上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邏輯  聯繫。

  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經開放了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分設四個海關歡迎外商來貿易。過了70多年,乾隆反而關閉其他海關只許外商在廣州貿易,外商在廣州也有許多可笑的限制,例如,不准學說中國話、買中國書,不許坐轎,更不許把婦女帶來等。康熙向傳教士學習西方自然科學,關係不錯,而乾隆卻把天主教給禁了。自高自大,無視外部世界,滿腦子天朝意識。當初雍正、乾隆是如此反感孔子儒家的「華夷有別」「尊王攘夷」等民族偏見意識,現在這些觀念都已融入到乾隆的骨髓中,乾隆王朝表面繁榮的外衣下,內部已經開始腐爛了。

  馬戛爾尼使團走了,他們要求與清政府建立外交和商業聯繫、擴大對華貿易的目的未能實現。但是,他卻看穿了乾隆盛世虛華的外衣下,已經腐敗衰弱的肌體,它就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雖然在體積和外表上強於鄰船,可一旦由「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  律和安全了」。

  清朝對君主專制文明的追崇,對一種落後文明的崇拜,使清王朝的大  廈出現了凶兆。

  點 評

  乾隆承接祖、父們的基業,終於迎來了清王朝的最大繁榮;而他的靈魂也完全被華夏古老的君主專制文明所同化,所陶醉,看不到外面新世界的滾滾潮流,「乾隆盛世」的外衣下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