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華時代> 三、康熙皇帝成功之謎

三、康熙皇帝成功之謎

2024-09-29 11:49:41 作者: 姜若木

  康熙帝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把大清帝國建成了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有、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大帝國。那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偉大的政治家。

  他為什麼能取得上述巨大成功呢?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生好學不倦

  過人的功業,必須要有過人的思想;而過人的思想,必須要有過人的學習,一生好學不倦是康熙開創大業的條件之一。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兩年之間,父母雙亡,無疑這是人生幼年最大的不幸,然而人生常是這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既使人痛苦,也使人奮進,幼年的不幸,激勵了康熙奮發學習、自立自強的精神。

  康熙身上有著三種血統、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他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孝莊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向漢族師傅學習儒家文化。康熙的勇武和奮進,受到滿洲文化的影響;高遠與大度,得益於蒙古文化的薰陶;仁愛與韜略,來自漢族儒學營養;他後來的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西方文化的薰染。可以說,康熙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悠久而又先進的、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營養,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好學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他繼位後,更是勤奮學習,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他喜愛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勁頭,更是令人動容,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以  下記述:

  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遊手好閒,常常是起早貪黑。儘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於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問題。

  有時他親自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測量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寬度,他自  老年康熙像

  己定位,查看各種儀器,精確地計算,然後他再讓別人測量距離,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別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時,他就十分高興。

  康熙就是這樣勤奮學習,善於學習,活學活用,他是中國歷史上極少見的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學習型皇帝。

  (二)勤慎理政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勤」,另一個是  「慎」。

  康熙一生勤政,他認為「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萬曆帝和天啟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導致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員,大學士病請假,內閣大門白天緊閉,尚書虛懸,無人理事,中樞機構癱瘓。天啟帝也一樣,整天不理朝政,卻迷戀上了木工活,刀鑿斧鋸,玩得津津有味,這樣沒有責任感的皇帝執政,國家如何不衰敗?

  康熙汲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勤政理事,每天都要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即聽政,最初主要在乾清門聽政,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殿等。參加會議的主要是六部九卿等官員,會議都有記錄,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之外,無論嚴寒酷暑,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總要反覆調查,慎重決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治河,大臣們發生意見分歧,經過調查、辯論、驗證等,從正月初十日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結束,整整進行了一年,才做出決策,真可謂慎之又慎,請看他治河決策的  全過程:

  第一,重視治河。康熙親政後將三藩、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書寫在  宮中柱子上,以日日提醒。

  第二,尋根溯源。比如治理永定河,他巡視北京通州河堤,隨駕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十四子等,他命諸皇子分釘木樁,學用儀盤,親自檢測儀器,記錄測量。

  第三,任用能臣,康熙任用治河名臣靳輔和陳潢,治河大成。

  第四,御前辯論,每一治河方案,都要在御前辯論,即讓不同意見的  雙方各申己見,互相駁難。

  第五,集思廣益,爭論的雙方各有各的理由,沒有達成共識時,康熙又命鄉里臨河的在京官員,書寫己見,上報朝廷。

  第六,會議裁決,康熙聽了各方面的意見,便在九卿會議上裁決。

  第七,實踐驗證,方案定了之後,在執行過程中,康熙還要數次派人去視察河工,檢驗朝廷辯論意見孰對孰錯。

  第八,改正錯誤,若發現方案錯了,就馬上進行改正。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康熙是一位治政十分嚴謹的明君。

  (三)嚴格教育子孫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特別認真,也特別嚴格。康熙對皇子的教育,首先為成龍,次之為襄(助)政,第三為領兵,第四為務學,第五為書畫。

  由此,康熙帝為皇子皇孫制定了嚴格的教育制度。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學習時間,「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直入,除夕飯前一日巳刻,准散直。」即是說,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  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

  康熙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皇子老師中的漢人老師,都是一代名儒,主要教授儒家經典,滿人師傅稱諳達,內諳達教授滿文和蒙古文,外  諳達教授弓箭騎射技藝。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除了上學,還包括言傳身教,讓子孫參加祭祀、打獵、巡幸、出征等。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帝患病,便命皇太子代理政事,康熙帝病癒後,又命皇太子協助處理一般政務和旗務,對其他皇子常委以重任,既對其加強鍛鍊,又對其進行考察。

  康熙對各皇子還注重因材施教。法國科學家白晉在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並培養其科學才能。後又讓胤祉等向義大利傳教士德理格學習律歷知識。後來胤祉成為康熙朝的一位傑出學者,主持纂修了《律歷淵源》《古今圖書集成》等。

  康熙教育子孫,是他為君之道中的重要內容。康熙的繼承者雍正、乾隆都很傑出,康熙的皇子中,沒有不學無術的庸人,也沒有胡作非為的紈絝,他們都有一定素養,一技之長,這是之所以出現「康乾盛世」的主要  原因。

  (四)對臣民仁愛寬宥

  康熙繼承了儒家為政「仁愛」的理念,並在施政過程中加以實踐,他身後諡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正是他一生為人、行政的顯  著特點。

  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免除錢糧達545次之多,銀1.5億兩,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有一次康熙到塞外視察,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餵熱粥,等王四海甦醒後,又將他帶到行宮,給他盤纏,送他回家。

  康熙仁政的又一個特點是實行寬刑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國秋決(處死刑)的犯人尚不足40人。

  康熙仁政的第三個措施是懲辦貪官,表彰清官。清官是康熙帝的一面旗幟,當時最著名的清官于成龍,有個綽號叫「於青菜」,就是因為他雖貴為封疆大吏,卻常年不吃肉,只吃青菜。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今齋石)人,先任廣西羅城縣知縣,當時已經45歲。羅城縣位於萬山之中,歷經戰亂,沒有城郭,遍地荒草,縣衙是茅屋3間,居民僅有600家。于成龍到任後,鼓勵耕種,設養濟院,寬免徭役,興建學宮,縣境大治,史書說他「居羅七年,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前往赴任時,百姓傾城出動,痛哭號泣相送,有一位瞎子,不肯離去,于成龍問他為什麼不走,他回答說:「我想您路上盤纏不夠,我會算卦,可以沿途賺點錢,以備不足之用。」于成龍很感動,就把他留下來。後來途中錢果然花光了,于成龍多虧瞎子賺些算命錢才補充路費到了合州,在合州,有政績,又遷黃風。黃風社會治安很亂,他裝成乞丐,深入罪犯巢穴,日夜雜處,探明實情,一舉端掉賊窩,後來又升為福建布政使。當時清軍平定三藩之亂,軍中有掠良民子女為奴的現象,于成龍集資贖出被掠婦女放還。在任兩江總督期間,他勤奉儉約,每天就是粗米、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於是稱他為「於青菜」。他死後,將軍、都統、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家裡只有竹筐里粗糙紡織品製作的一身袍子和床頭幾罐食鹽、豆豉而已。為追悼于成龍,市民罷市,聚哭致哀。百姓家掛他的畫像祭祀。康熙曾說:「朕博採輿評,咸稱於成  龍為天下廉吏第一。」

  點 評

  康熙的父輩本來已經給他打下了一個很完整的華夏江山,他8歲即位,14歲親政,年紀小小的一個孩子,按常理來說,他坐享其成就夠了。

  但是,胸懷大志的少年天子,好學不倦,勤於國事,革舊圖新,重整山河,開創出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使自己從一個繼承者變成了創業者,歷史將永遠仰望這位英明的聖主、雄才大  康熙像略的政治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