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歷史成就
2024-09-29 11:48:40
作者: 姜若木
努爾哈赤從25歲起兵到生命結束,政治軍事生涯44年,有歷史學家盤 點其歷史成就有十大件。
(一)統一女真各部
金國被元朝滅亡之後,女真族各部紛爭不已,以強凌弱,以眾欺寡,自元、明三百年來,始終未能實現統一。努爾哈赤興起,採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策略,經過30多年的征撫,打敗了當時勢力最強的海西女真部落,實現了女真各部的大統一,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自此,女真各部基本被統一起來,這是一件 了不起的大事。
(二)統一中國東北
明朝自中期以後勢力逐漸衰落,對東北廣大地區已不能實行有效管轄,努爾哈赤及其兒子皇太極經過艱苦努力,統一了東北,東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貝加爾湖,西到青海,南瀕日本海,北跨興安嶺的廣大地區,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已和明朝的實際控制面積大致相等。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不僅結束了相互殺戮、黎民塗炭的悲慘局面,而且為以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爭逐,東北疆域被誰人占有,實在難卜,這是努爾哈赤為鞏固國家疆土做的第 二大成就。
(三)制定滿族文字
金滅亡後,通曉女真文的人越來越少,到明代中期已逐漸失傳。努爾哈赤興起後,建州與朝鮮、明朝的來往公文,由一位名叫龔正陸的漢人用漢文書寫,在向女真人發布軍令、政令時,則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聽不懂。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扎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製了滿文,這就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皇太極時改進成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
滿文是拼音文字,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當時,東北亞滿—通古斯語族的各民族,除滿洲外都沒有文字。滿文記錄下了東北亞地區文化人類學的珍貴資料,並成為滿漢、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後來耶穌傳教士通過滿文「四書」、「五經」翻譯到西方。因此,努爾哈赤主持創製了滿文,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是中華文化史和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努爾哈赤豐功偉績之一。
(四)促進滿族形成
建州女真的統一,女真各部的統一,東北地區的統一,滿族的融合,各部的聯姻,八旗的創建,滿文的創製,使得新的滿族共同體出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滿族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為反映這個滿族共同體形成的事實,皇太極於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發詔諭說:「我國建號滿洲,統續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從此,滿洲族的名稱正式出現。滿諸入洲族初為東北邊隅小部,繼而形成民族共同體,到今天已發展成千萬人的大民族,其肇興的領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文一品官服補子
(五)創建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創建八旗制度。女真人狩獵時組成狩獵小組,每10人立一位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意為首領),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員,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了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5個牛錄額真設一甲喇額真,5個甲喇額真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實際上是二十四旗。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它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和家庭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氣蓬勃的社會機體。成為清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成了清人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
(六)建立後金政權
創大業者,必立根本。如果一個民族首領不能創建一個政權,他就不能在中國建立一個王朝,努爾哈赤作為傑出的少數民族首領,自然深諳此中的必要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登上汗位,建立後金,從此有了鞏固的根據地,為其統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子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四月,又改元崇德,國號大清。從天命元年(1616)到宣統三年(1911),共歷296年。努爾哈赤「經始大業,造創帝基」,是大清帝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七)豐富的軍事經驗
努爾哈赤戎馬生涯44年,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他締造和指揮的八旗軍,在17世紀前半葉,不僅是中國一支最富戰鬥力的軍隊,而且是當時世界上一支最強大的騎兵。努爾哈赤統率這支軍隊,先後取得了古勒山之戰、烏碣岩之戰、哈達之戰、輝發之戰、烏拉之戰、撫清之戰、薩爾滸之戰、葉赫之戰、開鐵之戰、沈遼之戰、廣寧之戰和覺華島之戰12次大捷,其中古勒山之戰、薩爾滸之戰、沈遼之戰、廣寧之戰和覺華島之戰堪稱戰爭史上的精彩之筆。他在軍隊組織、軍隊訓練、軍事指揮、軍事藝術等方面的作為,都可圈可點,特別是對許多軍事原則,如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圍城攻堅、裡應外合、鐵騎馳突、速戰速決、重視偵察、臨機善斷、誘敵深入、據險設伏、巧用疑兵、用計行間等,都能熟練應用並加以發揮,史稱他「用兵如神」,豐富了中華古代軍事思想的寶庫。
(八)制定安撫蒙古政策
自秦漢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漢族中央王朝的北部邊患。為此,秦始皇連接六國長城為萬里長城,明朝徐達和戚繼光為鞏固邊防,也大修長城,但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邊患問題。明代京師兩次遭北騎困擾,明英宗甚至成了瓦剌兵的俘虜。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採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作為少數民族的首領,他另走蹊徑,採取了編旗、聯姻、會盟、封賞、觀獵、賑濟、朝圍、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部民的聯繫與轄治。特別是其聯姻不同於漢、唐的公主下嫁,而是採取相互婚娶,真正成為兒女親家。相對於歷代中央政權(除元朝外)而言,這是對蒙古治策的重大創新。中國古代社會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難題,到清朝才算得以解決。後來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朝對蒙古的這種撫民固邊政策,其初始者就是努爾哈赤,其歷史功績可圈可點。
(九)推進社會改革
努爾哈赤在其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斷推進社會改革。在政權機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為首,以五大臣、八大貝勒為核心的領導群體,並通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制起來。而後,他又創立了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八貝勒並肩同坐,共議大政,斷理訴,舉廢國汗,即實行貴族共和制,但此制度在努爾哈赤死後未能延續。
在經濟機制方面,他先後下令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縮丁編莊制度將牛錄屯田轉化為八旗旗地,奴隸制田莊轉化為封建制田莊。隨著八旗軍民遷居遼河流域,女真由牧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在社會文化方面,初步實現了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十)決策遷都瀋陽
1625年,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但遭到貝勒諸臣反對,其理由是:近來正在修建東京遼陽,宮宅已經建好了,老百姓的住所還沒有最後完工,本來年景就不好,遷都需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對此,努爾哈赤說:「瀋陽乃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到;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而且在渾河、蘇克蘇滸河的上流,伐木順流而下,用來造宮室,燒柴,都不可勝用。時而出去打獵,山上獸多,河中水族,也可捕而取之。朕籌劃此事已經成熟了,你們不要再考慮了。」
可見,努爾哈赤是綜合考慮了歷史與地理、社會與自然、政治與軍事、民族與物產、形勢與交通等因素,從而做出遷都瀋陽的重大決策的,從此,瀋陽第一次成為都城。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促進了遼河地域的經濟開發,並帶動了整個東北地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滿洲民國富」
的景象。遷就瀋陽,充分體現了努爾哈赤高展遠矚的政治氣魄,為整個東北地域的繁榮奠定了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