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哉乾元> 四、元朝的紡織與黃道婆

四、元朝的紡織與黃道婆

2024-09-29 11:48:14 作者: 姜若木

  元代的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繼宋、金以後有了進一步提高,綾、羅、綢、緞、絹、紗等各地均有織造,僅元朝政府官辦織繡作坊就有80餘所。江南絲織業更是全國之首,產品幾乎遍布中國各地。歷史悠久的蜀錦也盛行不衰,以蜀中十樣錦最為著名。

  元代織錦業的代表是官辦織繡作坊綾綺局和織佛像提舉司等繡織的御容像、佛像等。由阿拉伯工匠以金絲色線織成,底色與金絲交相輝映,富麗堂皇的納石絲,即「織金錦」是絲織業的新成就,對後世織金錦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另外,這一時期,棉、毛織業也開始興起。為適應紡織業的發展,印染業也有所進步,松江棉布印染的效果就如同繪畫般精巧細緻。

  在元代紡織業中必須一提的就是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革新。中國著名的藍印花布,就是出自黃道婆之手。她把海南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到了江南,推動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讓棉紡織品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黃道婆是宋元時期的松江地區人。她的名字不詳,黃道婆是後人對她的尊稱。她十二三歲時,因生活所迫被當地一戶人家收為童養媳。婆婆和丈夫對她都十分不好,一天到晚不是打就是罵。有一次因為她織布的速度慢了一些,她就被婆婆和丈夫毒打,鎖在了柴房裡,不給她飯吃,還不讓她睡覺。黃道婆不堪忍受,就偷偷地在房頂上掏了個洞,逃上停靠在黃浦江上的一艘帆船。

  黃道婆被船一直帶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與當地的黎族人一起生活。當時海南島一帶的棉紡業十分發達,生產的棉織物品種繁多,織工精細,質量、色彩均超過了內地。只海南地區進貢給當時的南宋朝廷的各類棉布就有20餘種,黎族人織出的兜羅棉、帆布、吉貝等紡織品更是銷往全國各地。

  

  黃道婆到了海南後,得到了善良的黎族人民的幫助。黃道婆虛心刻苦地學習,同黎族人一起紡紗織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辛苦,卻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在黎族人悉心傳授下,慢慢地,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黃道婆將黎族的織布方法融進了家鄉織布技術的長處,成為有著精湛技術的紡織能手。

  二十年光陰如梭,黃道婆從一個充滿反抗意識的小媳婦變成了鬢髮斑白的中年婦人,黃道婆想家了。這時宋朝已經滅亡,忽必烈也已經去世。

  在成宗初年,大概是1295年到1297年之間,黃道婆背著紡織工具回到了松江地區。這時的她已經是一個具有中原與海南兩地紡織技術的人,這就促使她推動了松江地區的紡織業發展。

  黃道婆回到故鄉後,將兩地的紡織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軋籽、彈花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產工序,造出了許多新的生產工具,並把自己掌握的織造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家鄉人民。到元末時,松江地區從事棉織業的居民已有1000多家。到了明代,這裡則成了全國的棉織業中心,贏得了「衣被天下」的聲譽。

  黃道婆的貢獻是巨大的,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給予黃道婆高度的評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稱她為世界級的科學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