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哉乾元> 四、「大哉,乾元」——元朝的建立

四、「大哉,乾元」——元朝的建立

2024-09-29 11:46:13 作者: 姜若木

  蒙古軍進入中原之初,實行殘酷的屠殺政策。凡憑城抵抗的人,城破之日,除工匠外,不問男女老幼貧富順逆一律屠殺。被擄掠或投降的人,則被大批遷往漠北,能幸運地存活下來的人也是十無二三。在蒙古鐵蹄的蹂躪下,金人統治的中原人口銳減。在1207年,蒙古人進入中原前,金全國有人口768餘萬戶,而到蒙古大汗窩闊台統治的時期,人口竟然減少到100多萬戶。

  從1251年起,忽必烈開始正式經略中原地區。為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忽必烈推行漢法,重用儒士,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了維持蒙古帝國的戰鬥力量,就必須保證人口的穩定增長,因此忽必烈首先從農業抓起。他到達中原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請蒙哥將原來的稅制加以變更,並且在黃河畔修築5座糧倉,允許百姓直接納粟,起到了軍民兩便的作用。忽必烈還實行了勸農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忽必烈稱汗後,在1260年設置十道宣撫司,並規定宣撫使有勸農的職責。從1261年起,忽必烈直接在中樞建立了勸農司,作為勸導督察農事的機構。後改為司農司、大司農司,其主要職責就是「勸誘百姓,開墾田土,種植桑棗」。而從1264年起,更把「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核官吏的首要標準。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努力,到1270年以後,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得到了恢復,有的地方甚至得到了發展。

  公元1253年,蒙哥把京兆地區賞賜給忽必烈作為他的封邑,於是,忽必烈在該地設置了京兆從宜府,負責這一地區的經濟開發。忽必烈在鳳翔地區屯田,招募百姓耕種,然後用收穫的糧食換取河東解州的鹽,再開闢嘉陵江的浦運,將換得的糧食供給軍隊,巧妙地將經濟生產和軍事需求結合起來。忽必烈還在京兆地區設立了宣撫司、交鈔提舉司等經濟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商業之流通和印製交鈔。

  在忽必烈經營中原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開平府。開平府營建於1256年,經過3年的營造,宮室、城垣初具規模,成為忽必烈統治中原的中心所在。對中原地區治理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忽必烈興儒學,以及對儒士的重用。他遵照窩闊台時期考選儒士的規定,免去儒戶的賦役,修繕了燕京地區的文廟。當時中原儒士都對忽必烈充滿期望,認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忽必烈對中原地區的治理為他後來爭奪汗位、一統天下、建立大元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1259年,蒙哥死在了四川的戰鬥中。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了長達5年的汗位之爭。在這場戰爭中,穩定的社會基礎和充足的物質基礎是忽必烈能夠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必要條件。1264年阿里不哥敗降,其直接原因就是糧絕兵疲。

  忽必烈在汗位爭奪取得勝利以後,隨即揮兵南宋,開始了統一戰爭。

  

  戰爭自1267年8月開始至1276年3月宋恭帝出降、南宋滅亡為止,歷時近10年。後又用了3年的時間肅清海上的南宋殘餘勢力,最終忽必烈完成了中華統一,結束了自朱溫篡唐以來華夏大地的長期分裂局面,成為中國真正的主人。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從此,蒙古帝國在中國的這一部分以「元」這個名字被載入史冊。

  元·毗盧遮那些佛像

  五、忽必烈的賢內助察必皇后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中,有兩個女人對他的影響很大。第一個是他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她任用儒士的政治觀點影響了她的兒子,忽必烈年輕時就廣納賢才,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另一位就是忽必烈的察必皇后。

  察必皇后姓弘吉剌氏,《元史》中對她的評價是「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像大多數存在於史籍中的女性一樣,記載她的文字並不多,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零星的資料看到她的性格,和她在忽必烈身邊所起的作用。

  察必不愧是忽必烈的賢內助。在前面我們提到過,正是察必的通風報信促使忽必烈及時趕回了開平,為他與阿里不哥的爭奪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忽必烈處理日常政務的時候,察必也提供了不少幫助。一次,蒙古的朝臣上奏,要將京城近郊的農田割地變成牧場,以便牧養宮中的馬匹,忽必烈聽後欣然應允了這個計劃。而察必皇后聽說後馬上來見忽必烈,正好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太保劉秉忠,馬上生氣地責備他說:「你是個聰明的漢人,皇帝對你的意見總是非常重視,如果你的意見正確,說了陛下就會聽取,而你又明知道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勸阻呢?」接著察必皇后進一步說:「我們剛到這裡時並不主張農耕,割地牧馬還講得過去,現在天下已定,郊外的田地也各有其主,百姓安居樂業,這種情況下把良田變為牧場,可以嗎?」忽必烈站在旁邊聽了察必的話,感到言之有理,於是取消了割地放牧的計劃。

  察必皇后有時也會做錯一些事情,不過知錯能改。有一天,察必皇后向太府監支取了一些絲綢布料,事後讓忽必烈知道了,他對察必皇后說:「這些布料不是私家物品,都是供軍用的,怎麼可以擅自索取呢?」察必皇后聽後知道自己做錯了,從此,她帶領宮女紡紗織布,還利用舊的弓弦織成衣服,衣服的韌度比當時的綾綺還好。後來察必皇后看到宣徽院有許多羊皮被扔掉不用,她又把這些廢棄的羊皮收集起來,縫製成地毯,在宮中倡導勤儉的風氣。

  察必皇后是一個虔誠的吐蕃佛教信徒,她的第一個兒子朵兒赤的名字就來自藏文。察必皇后是一個仁慈的皇后,不過有時候這種仁慈又讓她的思維過於女性化。南宋投降的消息報知忽必烈後,忽必烈十分高興,在上都大擺宴席,君臣無不喜笑顏開,只有皇后察必一人若有所思,悶悶不樂。世祖看到後便問察必皇后:「現在江南已經平定,從此不必再大動干戈,大家都高高興興舉杯慶賀,為什麼你一人面無喜色呢?」察必皇后跪在地上回答:「我聽說從古到今不曾有過一個朝代能千年相傳,但願我們的子孫不會蒙受亡國的厄運。」忽必烈聽後,為察必能夠居安思危大為感慨。後來,忽必烈把從宋朝國庫繳獲的各種珍寶搬到殿庭上,陪同察必皇后一起賞玩。察必皇后顯得漫不經心,世祖感到納悶,等察必回到寢殿後,派人去問她看中了什麼東西。察必皇后面色憂鬱地說:「宋人珍藏這麼多寶物打算留給趙家後代,可是,他們的不肖子孫卻無法守住這些珍寶,現在都歸我們所有,我怎麼忍心從中挑一件物品呢?」忽必烈再次感慨地說:「講得多好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還是皇后有遠見。」

  但在對待被俘的宋朝皇室成員上,忽必烈與察必皇后卻產生了分歧。

  察必皇后發現宋太后全氏在北方水土不服,仁慈的她就三次上奏忽必烈,請求將全氏遣歸江南。忽必烈毫不客氣地對她說:「你這個婦人太沒有遠見了,如讓她南歸,那些南方的宋朝人一定會利用她蠱惑人心,到時候就不只是她會死,她的家族也會被牽連,這可不是在愛憐她啊。你要是真關心她,就時常多去照顧她們一些,讓她們安心地在這裡生活。」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察必皇后只是一個有一定政治頭腦的賢妻良母,離政治家還有相當的距離。

  點 評

  在歷史上,可以把元朝看成是各蒙古汗國的大宗主國,實際上各汗國也承認這一點。至於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很難說誰是正統,因為從蒙古人開始迷信軍旗的力量的那一刻起,這種冷血的廝殺就成了一種必然。力量決定一切。

  然而毫無疑問,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位致力於對外擴張的大汗,儘管這種擴張被大海與密林所限制,後期多歸為失敗。但比起元朝後期的統治者來說,他的身子仍然坐立在馬背上,而不是沉醉在宏偉的宮殿與高大的城牆裡。可以說從成吉思汗立國的那一刻起,他所創立的行政與軍事一體的國家體制,就是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當他的後代分裂、徜徉在城鎮中的時候,蒙古帝國也就走向沒落了。

  可以這麼說,這個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民族,同時逐步被他們所征服的文明所征服,忽必烈則成了蒙古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值得驕傲的征服者。

  儘管這位征服者取得汗位的方法不那麼讓人信服,但他卻是改變了華夏大地命運的人。

  相關連結

  忽必烈小傳

  忽必烈,史稱元世祖。生於1215年,在位35年。

  1251年,他受命於蒙哥開始經略中原地區。忽必烈重視農業生產與人口的恢復,興漢法,用儒士,對中原地區生產力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1253年,忽必烈出兵平定大理,首次展現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

  1259年,蒙哥死。

  1260年,忽必烈宣布繼承汗位,並和阿里不哥開始了長達5年的汗位爭奪戰,最終獲勝。

  1271年11月,忽必烈宣布將「蒙古國」國號改為「元」,以一個新朝雄主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中華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267年,忽必烈揮兵南宋。在經過10年的長期戰爭後,1276年宋帝出臨安投降,南宋亡,中華一統。忽必烈召見宋帝後,宣布廢去帝號,封為瀛國公。

  1279年,南宋餘部的最後一個據點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徹底從歷史上消失。

  隨後忽必烈進一步進行對外擴張,頻頻調動大軍,對高麗、日本、安南、占城、緬國、爪哇等諸國用兵。在忽必烈大軍的攻擊下,高麗、安南、占城、緬國、爪哇等國先後被迫表示臣服。而元朝與日本的官方關係緊張,民間經濟文化往來卻極為頻繁。

  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他借用漢法,想要妥善解決大蒙古國時遺留下來的汗位繼承問題。大蒙古國早期,並無明確的立儲方法,常常是在大汗臨終時才有遺訓,以確定新的汗位繼承人。而這個遺訓也不足為憑,仍要經過貴族大會「忽里台」的推舉,即位者才能成為合法的大汗。這種不明立皇儲的舊制,多次引起蒙古貴族內部的汗位爭奪。

  為了避免歷史重演,忽必烈明確了設立皇儲的意向,在1273年,正式冊封次子真金為皇太子,作為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為爭奪汗位而發生的大規模流血衝突。可惜皇太子真金英年早亡,結果這一重要制度在後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延續下來,導致元代中期蒙古皇族各支系間的火併連年不斷,政局長期動盪不安。汗位繼承問題困擾元朝始終,成為元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94年春,忽必烈病逝,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亨年80歲。

  元·蓮花玻璃托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