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潼關之戰,改變局勢
2024-09-29 11:41:13
作者: 姜若木
潼關是唐朝京城長安的門戶,也是保護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打開潼關的大門,唐王朝的命運就可能會為之改變。當時,防守潼關的是突厥人哥舒翰,他勇敢善戰,長於用槍。安祿山的叛軍逼近潼關時,唐玄宗想藉助哥舒翰的威名把敵人嚇走,就任命他做天下兵馬副元帥,統兵二十餘萬,抵禦叛軍。哥舒翰心裡清楚地知道,這二十多萬唐軍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組織鬆弛,沒有鬥志,並不能真正打仗。因此,他採取以守為攻的穩當辦法,擋住了敵人的幾次進攻。屯駐在潼關外圍陝郡(今河南陝縣一帶)的叛軍將領叫崔乾祜,他看到哥舒翰堅守潼關,不輕易出戰,就故意出動一些老弱病殘的軍隊前去挑戰,引誘唐軍出擊。
哥舒翰是個作戰經驗很豐富的統帥,自然不會上當。可是,唐玄宗得知這個情況以後,不顧哥舒翰和郭子儀、李光弼堅守潼關的建議,派使者接二連三地催促哥舒翰趕快進軍,收復陝郡、洛陽等地,哥舒翰不敢違抗唐玄宗的旨意,無奈之中帶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今河南靈寶)西南,唐軍果然中了叛軍的埋伏。經過幾場苦戰,唐軍慘敗,哥舒翰帶著剩下的幾百人馬退回潼關。崔乾祜指揮叛軍緊緊追趕,在天寶十五年(756)六月把潼關攻占了,哥舒翰被抓,最後被叛軍殺害了。潼關失守,京城長安暴露在叛軍的面前,使唐王朝陷入了更加岌岌可危的局面。
點 評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政治腐敗和軍事管理鬆懈的結果,它與前幾次的政治鬥爭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質。以前是政治鬥爭,僅僅是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目的並不是為了推翻唐朝的統治,而這次鬥爭的矛頭直接對準唐朝統治者,目的是要改朝換代。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晚年的唐玄宗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敏銳的觀察力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安祿山正是在他一步步地放縱之下走向反叛道路的。在「安史之亂」
發生之後,他已沒有能力再挽回這一切,在潼關之戰的決策中又一次顯示了他晚年的昏庸。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只是一個有野心的莽夫。他實行殘暴的軍事政策,激起了老百姓的極大憤怒,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最終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這次打擊卻把唐王朝從興盛的頂端拽到了「死亡」的邊緣。「安史之亂」留下的各種隱患最終導致了唐朝走向了覆滅的道路。
相關連結
安祿山小傳
安祿山是胡人出身,自小生活在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母親阿史德,是突厥中的巫婆,相傳她向戰神軋犖山祈禱,神應而得子。因為母親後來嫁給胡人將軍安延偃,安家在開元初(713)歸順了唐朝,才取名為安祿山。
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只不過是一個不很安分的人。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2)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安祿山家鄉朝陽古城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職的體制下,創造了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天寶十年(751)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和管內度支、營田、採訪處置使。
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度使到身兼三鎮節度使,榮耀君寵達到頂峰。這是在玄宗時期一個守邊大將最為迅速的發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