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桃花源中的陶淵明
2024-10-12 19:12:24
作者: 姜若木
東晉出了一位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就是陶淵明。他的詩詞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生於公元365年,潯陽柴桑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就是東晉初年著名的平民將領陶侃,曾左右時局一時,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其祖父陶茂,曾做過武昌太守,父親也曾當過安城太守。陶淵明家境本非世家名門,不像王、謝那樣的名門大族。雖然其曾祖父風光一時,有大功於晉室,最後被授予太尉、大將軍,封長沙郡公,地位顯要,但陶家畢竟是庶人出身,因而仍被士人看不起,甚至有人罵陶潛為「傒狗」。因此陶侃的顯赫地位並沒有給陶淵明帶來家世的光榮。
陶淵明的祖上留下一些產業,但到他父親手裡,逐漸敗落下去,但仍有幾處果園。父親去世後,家道更為衰落。他8歲時死了父親,跟隨母親和5歲庶出的妹妹一起生活。到12歲時,家中除僮僕之外,就僅有母子三人相依為命了。正如陶淵明自己所說,「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這種貧苦的生活則伴隨他一生。
陶淵明小時受儒家思想教育,因而有「大濟於蒼生」的志向。然出身貧寒,使他的所有理想都化為泡影,無法施展自身的才華。而他的性格又耿介清高,「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的話,陶淵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陶淵明29歲時,為生活所迫,做了江州祭酒,但受不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快就辭官回家了。在家裡自耕自種,維持生活。
就這樣,在柴桑住了六七年。35歲時,他做了桓玄幕僚,不久孟氏母親去世,陶潛奔喪歸里,守制二年。劉裕滅桓玄,陶淵明又做了劉裕的鎮軍參軍;不久離開劉裕幕府,到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任建威參軍。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時擔任了彭澤縣縣令。剛做了80天,到年底,郡縣派遣督郵來檢查工作,縣吏對他說:「須束帶拜見督郵。」陶淵明嘆口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於是把印一掛,辭職回家了。
同時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歸去來兮辭》。自此,陶潛隱居鄉里,不再出仕,在農村過著「衣食當自紀,力耕不吾欺」的勞動生活。
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末年,是宗教思想最為瀰漫的時期。圍繞著生死富貴的問題,當時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佛教中有人認為「神不滅」,人的形體不存在了,他的精神可以永存。道教中有人認為煉丹製藥,可以飛升化仙。而陶淵明與這些人的觀點都不同。他題為《形影神三首》的詩詞,否定了當時流行的各種說法,提出了對生死應有的認識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他認為人死去了就形神皆滅,在對待生活上應當及時行樂。他對生死問題的認識是實事求是的,但他的觀點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因而在如何對待這個問題上,落入命定論的牢籠。正如子夏所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在陶淵明的詩文集中,隨時可以發現這種思想的流露。
陶淵明對當時的社會是很不滿意的。由於他生活的貧苦,就需要親自參加勞動,這樣他與勞動人民平等交往,使陶淵明深切地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豐富的生活閱歷,真實的體會,終於使他在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寫下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記》,表達了他以及當時所有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敘述了一個神奇的理想國:故事發生在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漁人,劃著名小船沿著一條溪水前行。他忽然看到一片桃樹林。樹林很大,一棵雜樹都沒有。當時桃花正開,無比鮮艷,漁人被桃花的美麗吸引,繼而前行,想看看這一片桃林究竟有多大。誰知在桃林的盡頭有一座小山,山下有個洞,仿佛透出光亮。於是漁人棄船上岸,從洞裡走進去。開頭洞口狹窄,剛剛能容下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開始變得寬闊起來。洞裡面是一片開闊的田地,整整齊齊的房屋,糧田肥沃,池堰完善,處處種滿桑竹。道路縱橫,村舍之間,雞犬相聞。道路上,來來往往的都是從事耕種的農民。無論是老人還是兒童,全都健康快樂。
村人看見來了陌生人,都大吃一驚,圍攏過來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把經過情況說了,村人很久沒有見到外人了,便邀請他到家裡去,殺雞斟酒招待他。據村人們說,他們的祖輩是在秦末為躲避戰亂,攜帶妻子兒女結伴遷徙到這裡,從此就與世隔絕,對外邊的事物一無所知。於是就向漁人打聽外邊的情況,漁人就把從漢朝到魏晉時期的事說了一遍,村人聽後都驚嘆不已。此後,每戶人家都請漁人去做客,就這樣漁人在洞裡待了幾天後告辭回家了。臨行前,村人要漁人不要跟外人說這件事。漁人也答應了。但漁人走出洞,找到自己的船,在返歸途中,卻一路做上記號。回到郡城,就將這件事跟太守說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找,可按著他做的記號走,結果卻迷了路。至此桃花源就成了一謎。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陶淵明的桃花源自然是不存在的,但卻真實地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希望的生活模式。也正因如此,一個烏托邦似的桃花源成為古往今來人們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淵明44歲那年,家裡遭受了火災,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在經濟上又受到了很大損失。公元427年,時年63歲的陶淵明去世了。他生前曾撰有《五柳先生傳》,這其實是他的自傳。在《五柳先生傳》里,陶淵明把自己描寫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都是陶淵明對自己的真實「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