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劉裕滅晉建宋
2024-09-29 11:39:18
作者: 姜若木
劉裕,即日後的宋武帝,字德輿,小名寄奴,其先祖是彭城人,後來遷居京口。出身貧寒,年輕時幹過力氣活,做過小買賣以賺錢養家餬口。
但動盪的時代給了他機遇。在戰亂中,劉裕投身北府,因驍勇多智而被孫無終賞識。桓玄擊敗司馬道子後,清理北府名將,因當時劉裕有才而又身份低微,遂未被殺害,成為桓玄剪除劉牢之舊部後所重用的對象,劉裕的命運也自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桓玄稱帝後,知道劉裕的軍事才能,一直想用他平定中原。當時有人對桓玄說:「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桓玄卻回答:「我方欲平盪中原,非劉裕莫可付以大事,關、隴平定,然後當別議之耳。」也就是說,桓玄並不是不想殺劉裕,只是他知道,自己已經殺了北府舊將,此時能平定中原的就只有劉裕一人。他不過是想在關、隴平定後再殺劉裕罷了。但就是桓玄這種心態,終於養虎遺患。
公元404年2月,劉裕以遊獵為幌子,與何無忌等收集部眾,聯合了魏詠之、檀道濟、周道民、田演等27人率眾起兵,重建北府,在京口、廣陵殺死了桓修和桓弘。自劉裕起兵後,桓玄知「劉裕為一世之雄」,故天天憂懼不安。不久,劉裕與吳甫之會戰於江乘,吳甫之戰敗被殺。接著,劉裕進軍至羅落橋,與桓玄部下皇甫敷激戰,劉裕軍愈戰愈勇,所向披靡,最後皇甫敷兵敗被斬。桓玄聽得戰報,派桓謙屯兵東陵口,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兵有兩萬。劉裕率其部飽食之後,將所有餘糧全部扔掉,以作破釜沉舟之計,輕裝上陣,進到覆舟山東,於山上遍插旗幟,作疑兵之計。雙方交戰後,劉裕鎮定自若,衝殺於前陣,於是,士兵無不殊死奮戰,以一當百,最終大破桓玄軍。
桓玄見大勢已去,留殷仲文守住石頭城,自己率子弟沿長江南下。劉裕擊敗桓玄,從而掌握了朝廷。隨後,劉裕追擊苟延殘喘的桓玄,在崢嶸州再次將其擊敗。桓玄不久在益州被殺,劉裕則又用了五到六年的時間剪除了桓氏的殘餘勢力。公元411年,劉裕又平定了長達10年之久的孫恩和盧循領導的五斗米道暴動,長江以南由此得以平定。
劉裕平定內亂後,大有收復中原之心。其實,在與桓玄殘餘勢力和盧循交戰的同時,劉裕就已經開始北伐,意在收復中原,樹立個人威望,以期代晉,做中華真正的主人。公元409年2月,南燕王慕容超大掠淮北,陽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都被其抓去,數千家百姓被擄,邊境再次告急,劉裕遂出師北伐。四月從淮入泗,五月到下邳,六月即擊敗慕容超,困慕容超於廣固。次年二月,廣固城被晉軍攻下。慕容超逃跑時被抓,被送往建康斬首,南燕王公以下數千人被俘,南燕滅亡。
公元416年8月,劉裕兵分五路,又一次率軍北伐,攻打後秦。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藩趨陽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趨許、洛;建威將軍傅弘之、振武將軍沈田子趨武關;冀州刺史王仲德,由巨野入河;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自汴入河;九月,劉裕自己率所部駐紮彭城,加領徐州刺史。十月,眾軍到達洛陽,包圍了金墉,姚泓弟弟平南將軍姚洸歸降。晉軍修復晉王陵,置守衛。公元417年正月,劉裕以子彭城公劉義隆鎮守彭城,自己率水軍入河。北魏步騎10萬,占據河津,劉裕命諸軍渡河擊之。七月,劉裕由洛陽到達陝城。八月,扶風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於藍田,王鎮惡也攻占了長安,活捉了姚泓。九月,劉裕也到達長安,謁漢高祖劉邦陵,大會文武於未央殿。
當時長安城內物資豐富,幣藏盈積,劉裕完全可以乘勝前進,平定隴右,恢復中華。而就在此時,劉裕的心腹劉穆之發病而死。消息傳到長安,劉裕望北痛哭,知再無望收復中原。原來,劉穆之一死,劉裕後方就失去了支撐,為防止此時朝廷會有人趁機奪權,所以劉裕只能虎頭蛇尾,急忙趕回建康了。
劉裕回建康後開始抓緊篡晉。公元418年,劉裕受封為相國、宋公。
年底他縊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改立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帝。一年半後,劉裕又迫使司馬德文禪位給自己。司馬德文欣然謂左右說:「晉氏久已失之,今復何恨。」乃書赤紙為詔。公元420年6月,劉裕正式稱帝,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史稱宋武帝。東晉由此滅亡。
劉裕稱帝後並沒有放過司馬德文。他先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居於秣陵。司馬德文也同樣擔心被害,當時褚後一直保護著司馬德文,劉裕不願被人直接指罵,於是未敢妄動。平日裡,褚後不離司馬德文左右,飲食所資,褚後都要親自過問。最後,劉裕實在沉不住氣了,詔褚後兄叔請後,褚後出見兄長,劉裕派出的殺手趁機翻牆入戶,弒殺了司馬德文。司馬德文時年36歲,死後葬於沖平陵。
點 評
古往今來,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史書上對司馬道子父子多為批駁。其實,司馬道子一老一少,雖非大忠,也非大奸。他們所做都是為了維護司馬家族的利益。只是司馬道子才能有限,而司馬元顯統兵之時年僅16歲,少年得志,有膽識而少圓滑,處事往往鋒芒過甚,思慮不密。本來,司馬元顯徵兵,本為維護中央權勢,但不想適得其反,引發了一連串的政治問題。桓玄出兵時,他又確實是乳臭未乾,正是「關鍵時候掉鏈子」,缺少足夠的智謀與勇氣攻擊桓玄。在政治鬥爭中不容許犯錯,一步錯而步步錯,終於一敗塗地,身首異處。
至於司馬道子父子的野心,從古到今,人居高位,而能急流勇退者少之又少,無野心之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只不過,處於動盪亂世,本無回天之才,卻處中流之位,力不能扛鼎,以護宗廟,那就是一種罪過了。這種罪,為上天所賜,非人力所能挽回。
相關連結
恭帝司馬德文
恭帝司馬德文是安帝司馬德宗的胞弟。在位一年半被廢,第二年被殺,終年36歲。初封琅琊王,歷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元興初,遷車騎大將軍。桓玄執政,進位太宰,加兗冕之服,綠綟綬。
司馬德文小的時候性頗急躁,被封為琅琊王后,曾令善射者射馬為戲。不久有人對他說:「馬是國姓,殺馬為戲,不祥之極。」司馬德文聽了,猛然醒悟,十分後悔。以後,他開始信浮屠道,造丈六金像,親自步行十餘里,迎於瓦官寺。而安帝性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吃飯不知道冷熱,這些都是由司馬德文照顧。
桓玄篡位,以司馬德文為石陽縣公,與安帝同居尋陽。桓玄敗死,桓振至司馬德文與安帝居處,躍馬奮戈,直至階下,瞪著眼睛對安帝說:「臣門戶有什麼地方對不起國家的,而被屠滅到這種程度?」司馬德文見狀,對桓振說:「這些難道是我兄弟的意思?」桓振知殺桓玄實為劉裕,只是一時無處出氣而已,聽了司馬德文的話,感到理虧,於是下馬致拜。
桓振被擊敗後,司馬德文又恢復了琅琊王的身份,領徐州刺史,被拜為大司馬,領司徒,加殊禮。劉裕北征時,司馬德文曾上書,與劉裕同行。公元418年12月,安帝被劉裕縊死,葬於休平陵。司馬德文被推上帝位,成為東晉最後一帝。公元420年6月,劉裕至京師,令司馬德文草詔禪位。司馬德文對左右說:「晉氏久已失之,今復何恨。」於是退位,不久為劉裕所害。
明帝以後的東晉皇帝
晉成帝司馬衍,晉明帝與庾皇后所生之子。其父晉明帝早死,公元525年,年方5歲的司馬衍即位。晉成帝即位後,由其母皇太后庾氏秉政,而當時,東晉朝廷的真正權力在其大舅庾亮手中。晉成帝的一生毫無作為,東晉的權力先後掌握在庾亮與王導手中,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兩大權臣之間過著傀儡生活。
晉明帝死前,為維護皇權,本令代表不同門閥勢力的護軍將軍的庾亮、太宰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領軍將軍陸曄和丹楊尹溫嶠等八人共同輔政,輔佐小皇帝司馬衍。而晉明帝一死,朝權就盡歸庾亮。庾亮輔政後,開始加強自己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他首先聯合門閥世族的力量剪除了以司馬宗為首的宗室力量,鞏固了門閥的地位,同時也為自己專權掃清障礙。隨後,庾亮採用法家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想通過這一手段鞏固自己在中央的權力。為解除藩鎮對朝廷的威脅,他積極籌劃解除藩鎮的兵權,結果激化了朝廷與藩鎮的矛盾,令蘇峻反叛。
公元327年,蘇峻反,第二年攻進建康。蘇峻在建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被困在建康的皇太后庾氏不堪侮辱,自縊而死,年僅八歲的小皇帝就這樣失去了母親。第二年,蘇峻之亂平。庾亮出鎮外藩,朝政落到了王導手中。晉成帝沒有了父母的保護與管教,生活在門閥勢力的夾縫中,受到的教育也很不好,到成人時還不能識句讀。公元243年,這位傀儡皇帝在庾亮、王導死後不久,也莫名其妙地病死了。
晉康帝司馬岳,字世同,晉成帝司馬衍之弟,在位只兩年,和晉成帝一樣是一個傀儡皇帝。司馬衍死後,司馬岳被庾亮弟庾冰擁立為帝。晉康帝時,朝政掌握在外戚庾冰、何充手中。司馬岳天生體弱多病,本不適合當皇帝。晉成帝司馬衍死後,中書令庾冰以舅父的身份當朝,他擔心自己死後,庾氏家族的地位會被替代,於是說:「國有強敵,宜立長君。」所謂強敵指的是北方的石虎政權。在庾冰的支持下,司馬岳登上了帝位。康帝時期,是庾、王兩家政權的尾聲,這一時期,庾氏對王氏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王允之死後,琅琊王氏就再沒有能影響朝政的人了。而庾翼借北伐為名,侵占桓宣的襄陽後,庾氏家族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晉穆帝司馬聃為晉康帝子,字彭子。晉康帝早逝,當時晉穆帝只有兩歲,尚不會說話,就被權臣弄上了皇位,而他在位17年,死時19歲,其時正是他將要弱冠,能夠親自執政的時候。
晉穆帝司馬聃於公元245年9月被立為皇太子。當月,晉康帝崩,司馬聃即皇帝位。11月,庾冰死。庾冰死後,庾氏家族的地位逐漸被桓氏代替,其在朝中的勢力迅速解體。而在桓氏取代庾氏之前,有一段相對平和的時期,這一時期各門閥世家的勢力趨於平衡,雖之間時有摩擦,但並不見有任何一家具有明顯的優勢。後桓溫崛起,晉穆帝遂淪為桓氏的傀儡。
桓溫胸有韜略,為一世奸雄。其先舉兵滅蜀,從而聲名大振。隨後他苦心經營荊州,先後三次北伐,其功績當時無人能及。公元262年5月,晉穆帝司馬聃於顯陽殿崩。史家對他的功過並無特別的評價。
晉哀帝司馬丕,為晉成帝司馬衍長子,字千齡。雖年長即位,但為權臣所制,在位近5年,無多能為,史書言病死,終年25歲。東晉一朝,壯年病故的皇帝著實太多,這也是歷史上的一件怪事,或可說是一系列懸案。
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應以長子司馬丕為帝,但當時,庾冰為保護家族利益,於是立晉成帝司馬衍弟司馬岳為帝。司馬丕是一個看破紅塵,醉心於黃老,一心想成仙的人。《晉書》中記載:「帝雅好黃老,斷谷,餌長生藥,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崇德太后復臨朝攝政。」
所以,晉哀帝司馬丕也是一個毫無建樹的皇帝。公元263年,司馬丕於西堂崩。
晉廢帝司馬奕,哀帝司馬丕之弟,字延齡,咸康八年被封為東海王,哀帝死,被立為帝,在位只6年,即為桓溫所廢。咸安二年正月,司馬奕被降封為海西縣公,故史家又稱他為海西公,於45歲病死,葬地不詳。
桓溫在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時,因率軍深入,供給為前秦所阻,結果大敗而歸。於是朝中桓溫的敵對勢力趁機詆毀桓溫,桓溫名望一落千丈。
桓溫性格較為兩極化,在這種情況下,他回師後不久,就直奔建康,造謠說晉廢帝司馬奕不諳男女之事,所生三子都為其嬪妃與其他男人通姦而得。司馬奕則常常在宮中扮演女人,和弄臣鬼混。隨後桓溫上表太后褚蒜子,請廢司馬奕。蒜子出身江南世家,曾祖褚碧當過安東將軍,祖父褚洽做過武昌太守,父親褚裒是當時極為著名的文人。褚太后受封不久就成了寡婦,但在宮中的地位很高,幾代皇帝的即位都是由她親批。當她看到桓溫的上書後,明白是發生了什麼事,但面對當時的情況,她也沒有辦法,只好含淚照准了。
桓溫廢司馬奕後,下令殺死了司馬奕的三個兒子和三子之母,降司馬奕為海西縣公,徙居吳縣,令吳國內史刁彝和御史顧允監察司馬奕的一舉一動。當年十一月,盧悚想造反,遣弟子殿中監許龍見司馬奕,假稱有太后密詔,奉迎司馬奕興復。司馬奕聽後本想接受,被其保姆勸止住了。
許龍便問:「大事將捷,焉用兒聽女子言乎?」司馬奕聽後對答說:「我得罪於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哉!且太后有詔,便應官屬來,何獨使汝也?汝必為亂。」隨即令左右縛許龍。司馬奕自知自己已經不可能再登帝位,此後為避免桓溫尋藉口殺害他,就裝瘋賣傻,縱情酒色,「耽於內寵,有子不育,庶保天年」。太元十一年十月,司馬奕於吳地病死。
晉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為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最小的兒子。司馬奕被廢後,他被桓溫推上皇位,在位只有幾個月,就病死了,終年55歲。
司馬昱性清心寡欲,尤善玄言。咸和元年,永昌元年,司馬昱生母鄭夫人死,時年司馬昱只有七歲,號啕泣血,感動了晉成帝,後徙封為會稽王,拜散騎常侍。晉廢帝司馬奕即位後,因琅邪王絕嗣,又徙封司馬昱為琅邪王,封司馬昱子司馬昌明為會稽王。司馬昱辭讓不去,「故雖封琅邪而不去會稽之號」。司馬奕被廢,司馬昱被桓溫稀里糊塗地拉出來,成了皇帝。
桓溫入朝後,大殺異己。先奏廢了太宰、武陵王司馬晞及子司馬總,後奏請簡文帝誅司馬晞。簡文帝不許,桓溫再三奏請,簡文帝於是寫手詔對桓溫說:「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桓溫這才不得已只好作罷。但還是廢除了司馬晞及其三子的職務,把他們遷到了新安。
簡文帝入宮後,自知大限已到,但為家族與國家命運殫精竭慮,只幾個月,就鬚髮如霜。公元373年7月,簡文帝病危,他一再派人請桓溫前來安排後事,桓溫都推脫不至,無奈之下,他只好立自己的兒子司馬曜為太子,撒手西去。
晉孝武帝司馬曜,簡文帝第三子,字昌明。司馬曜繼位時年只十多歲,也是少主即位。司馬曜喜好「黃老」,萬事無為,就是在簡文帝去世時,他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晉孝武帝臨朝以後,更是終日醉生夢死,好酒喜色。雖有以謝安為代表的陳郡謝氏輔佐,處淝水戰後的有為之時,但他聽信讒言,為制約謝氏勢力,而起用司馬道子,以致釀成司馬道子之亂,最後竟因一句戲言,被妃子殺死。
司馬道子執政時期,孝武帝司馬曜和司馬道子,一君一相,整日以酣歌為務,「官以賄遷,政刑謬亂」。司馬道子本身身體不好,卻喜歡長夜之宴,每天喝得蓬首昏目,事情不到緊急關頭從來不管。
公元396年,司馬曜與年已30歲的張貴人吃酒作樂,司馬曜於酒醉中對張貴人說:「愛妃你老了,過些日子我就要把你廢入冷宮。」張貴人聽後,一怒之下用被子蒙住司馬曜,將他悶死了。事後,執政的司馬道子竟將這件「大逆不道」之事不了了之。《晉書》中說:「初,簡文帝見讖云:『晉祚盡昌明。』及帝之在孕也,李太后夢神人謂之曰:『汝生男,以『昌明』為字。』及產,東方始明,因以為名焉。簡文帝後悟,乃流涕。及為清暑殿,有識者以為『清暑』反為『楚』聲,哀楚之徵也。俄而帝崩,晉祚自此傾矣。」
晉安帝司馬德宗,孝武帝長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白痴皇帝。在位22年,最後被劉裕殺害。《晉書》中說:「帝(司馬德宗)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皆非己出。」
司馬曜死後,司馬德宗以太子的身份即皇帝位,會稽王司馬道子為太傅,行攝政。由此引發了王恭、殷仲堪等人以討王國寶為名起兵的叛亂。
司馬道子在無奈之下,誅王國寶,暫時令王恭退兵京口。司馬道子為防王恭、殷仲堪再次起兵,用其子司馬元顯為征虜將軍,並率領衛將軍府兵和徐州兵,用王國寶之兄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割豫州四郡使王愉為督,以監視王恭。結果,王恭聯合殷仲堪、桓溫之子桓玄再度起兵。司馬道子以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假節,領兵討伐王恭。司馬元顯使人勸說王恭手下大將劉牢之叛變,許事成後即以王恭的位號授他。劉牢之遂叛,投司馬元顯,致使王恭兵敗被斬於建康。
此後,桓玄趁機吞併了殷仲堪等人,將勢力擴大。在孫恩作亂時,桓玄攻破建康,殺死了司馬道子父子。公元403年,桓玄令人寫下讓位詔書,宣布司馬德宗已經禪位於他。公元404年,劉裕起兵攻進建康。桓玄抵擋不住,帶著司馬德宗和家人敗逃到荊州。劉裕緊追不放,奪回了司馬德宗,桓玄則在益州被殺。公元419年,劉裕為稱帝而殺司馬德宗。當時在市井流傳「昌明之後只二帝」的讖語,於是劉裕又立了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帝。
晉恭帝司馬德文,安帝司馬德宗胞弟。劉裕殺司馬德宗後,立其為帝,以應「昌明之後只二帝」的讖語,他在位只一年多,就為劉裕所廢,東晉遂亡。
司馬德文性格善良,司馬德宗不能自理,生活上都由他照料。司馬德文曾隨大將軍劉裕南征北伐,由此也可見他是個有膽略的人。公元420年,劉裕讓他禪位,司馬德文平靜地說:「晉朝早已經失去天下了,現在禪位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於是禪位。第二年,劉裕為絕除後患,派人將司馬德文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