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晉士風
2024-09-29 11:37:36
作者: 姜若木
前邊已經說過,晉武帝的西晉王朝是在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下建立的。並且他認為曹魏政權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未給宗室諸王軍政大權,以至於皇室缺少衛護。因此,他建立西晉後學習西周,大搞分封,封同姓王27國,公、侯、伯、子、男五百餘國,所封戶數幾占全國戶口的半數,使得受封的宗室貴族在朝能呼風喚雨,且一旦出鎮一方,就擁有重大兵權,且可自置官吏,一個個位高權重,稱霸一方。
晉武帝的行為無疑是歷史的倒退,他的做法弱干強枝,削弱了中央集權制,是歷史上西晉王朝政局不穩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響晉代政治變化的除分封王公外,另一件就是已經說過的士族門閥勢力的強盛。晉代士族勢力的興起還要從東漢說起。士族門閥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出現的世家大族,然而發展到政治上支配政權,政治、經濟利益取得法律的確認和保護,從而使其傳統特權制度化,則是在魏晉之際。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東漢時期,伴隨著田莊經濟的崛起,世家大族在經濟上擁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在政治上通過察舉選官和私家傳授經學,形成了「累世經學、累世公卿」的局面。東漢中後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察舉選官制度名實不符,已經很難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再加上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背井離鄉,致使難以掌握士人的真實情況,使察舉制也就再也無法實施了。曹操為了發展勢力,實行了「唯才是舉」的政策。曹丕稱帝後,為使「唯才是舉」的原則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根據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創立了「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規定在州、郡、縣設立「中正」,均由在朝廷擔任高級官職的本地人充當。中正負責考察本地士人的家世門第和品德才幹,評定等級,即「品」,共分九品,並寫出評語,上報朝廷。朝廷有關部門選任官吏時,主要依據中正為士人評定的品第,授予相應的官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施行的時候,因朝廷選擇的中正多以「賢有識見者為之」,身為中正的人能夠採擇輿論,品量人物,「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體現了「唯才是舉」的精神,確實為曹魏政權選拔了一些比較有才幹的人以充實官吏隊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曹魏後期,「九品中正制」發生了實質的變化,這一變化突出表現在中正們不再「唯才是舉」,為了維護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權,他們對士人的品評越來越重視家世門第。到了西晉時期,中正一職都被各地在京做官的世家大族把持,結果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可悲局面,「九品中正制」完全蛻變為世家大族壟斷選官途徑的工具。而這一變化,又導致世家大族的勢力急劇膨脹,從而產生了以家族為單位、以門第為標準的特權階層——士族門閥。
士族門閥勢力對西晉影響深遠,司馬氏代魏建晉,如果不藉助於世家大族的力量就不可能實現。在這些世家大族中,平陽賈充、河東裴秀、太原王沈是其代表。由於賈、裴、王三家勢力的強大,所以在當時有民謠說:「賈、裴、王,亂紀綱。裴、王、賈,濟天下。」可說是亂是「賈、裴、王」,興亦「裴、王、賈」,這形象地說明了世家大族在滅魏建晉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世家大族的能量已經足以左右一個王朝的興廢。這也就是西晉政權建立後,司馬氏確認和維護世家大族的政治、經濟利益,與他們共享勝利果實的直接原因。司馬氏妥協的後果就是伴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繼續增長,他們所享有的各種特權由習慣上傳承變為法律上的肯定。就這樣,士族門閥制度終於在魏晉得以形成和鞏固。
西晉的士族,因為生活優裕奢靡,受到禮法的束縛很弱,加上全國大一統的時代背景,西晉士人們比較喜歡去關注那些與現實脫節的文化,在哲學宗教上喜好談玄論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主要有兩大派,一是以「神滅論」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另一個就是以「玄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
玄學始於曹魏正始時期,當時的士人崇尚清談玄學之風。玄學的「玄」是幽遠之意,是以道家唯心主義理論解釋儒家經典《易》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無」是玄學的核心。
魏晉時期玄學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認為「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在玄學家眼裡,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的別稱。「無」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質屬性。而「有」卻是從「無」產生出來的。何晏、王弼以後,玄學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由於「竹林七賢」反對司馬氏專權,因此遭到迫害。於是「竹林七賢」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採取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放蕩不羈、嗜酒任性的態度,在政治上則崇尚「無為」,主張「無為而治」,以至於發展到主張「無君」「無臣」的程度。「無君」思想為阮籍、嵇康等人提出,兩晉之際,這一思想被鮑敬言繼承,並在這一思想上加以發展,寫出了《無君論》,系統地提出了「無君」的主張。鮑敬言認為:「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競不營,無榮無辱。」而出現君臣和國家制度後,「役彼黎烝,養此在官,貴者祿厚,而民亦困矣。」在鮑敬言看來,「古者無君,勝於今世」。他認為造成人民痛苦的剝削、壓迫、戰爭等的根源都是由於產生了君主,產生了統治階級。
西晉的上層統治集團為士族所占據,這種權力與文化的壟斷造成了西晉奢侈腐朽之風空前的局面。腐敗從皇帝開始,一直到大小官吏。晉武帝姬妾近萬人,後宮揮霍無法計算。為滿足他奢侈的生活,他公開賣官,所得之錢盡入私囊。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飯錢就為一萬錢,還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而何曾之子司徒何劭竟然每天用飯錢兩萬。「以奢靡相尚」的風氣加速了西晉的滅亡,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加劇了階級矛盾。
車騎司馬傅咸曾在上書晉武帝時說「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其奢靡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