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浚驚濤下益州
2024-09-29 11:37:23
作者: 姜若木
在滅亡孫吳的戰鬥中,攻破石頭城俘虜孫皓的是西晉大將王浚。王浚是一個性格兩極化的人,但他確實是一名難得的將領。王浚,字士治,今河南閿鄉縣東人。他出身官僚家庭,博覽群書,深得羊祜器重。
王浚在擔任益州刺史時,卓有政績,晉武帝就決定授予他右衛將軍,升為大司農。羊祜知道後,向晉武帝上了一個密折,告訴晉武帝,如果要決心平吳的話,就應讓王浚待在益州,他將來足可擔任平吳的重任。晉武帝採納了羊祜的建議,於是撤掉了調王浚入京的旨意,仍留他為益州刺史,並密令他作好伐吳的準備。
王浚接到旨意後,開始秘密地大造船艦。他把幾條船並連起來,上面鋪上木板,長寬都是120步,可以載兩千多人,上面可以騎馬奔跑,船上又用木頭建造起數層樓閣,四面都有門,可以遠射,這種大船稱為「連舫」。王浚製造船艦的規模自古以來還沒有過,木屑刨花滿江漂流。吳國建平太守吾彥看到上游不斷地漂下木屑刨花,心存疑慮,連忙撈起一些,帶著去見吳主孫皓。他對吳主孫皓說:「晉國很可能正修造船艦,作伐我東吳的準備,我們最好增加建平的兵力,建平守住了,晉人就不敢渡江。」可孫皓當時正喝得大醉,完全沒有把吾彥的話當回事。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下達了伐吳的詔令:命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鑲將軍王浚、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兵沿江而下,東西並進,共20萬人。
次年正月,王浚與唐彬率領8萬巴、益州水軍從成都出發,開始東征。晉軍水兵久經訓練,士氣旺盛,乘舟東下,勢不可當,首戰就攻克丹楊,俘獲丹楊監盛紀。隨後王浚率軍乘樓船繼續順流前進,卻不料被吳人設在長江江面的鐵索擋住。當時吳人不僅在江面上設有鐵索,在江心還拋下許多丈把長的鐵錐,晉軍的戰船一碰到鐵錐就被撞沉了。於是王浚乘小船到前面探看,只見晉軍先遣隊的船艦已經停泊在一起,江面上迷霧已經散去,一條條粗大的鐵索橫亘在眼前,沙洲上又露出鐵錐尖銳的稜角,任何堅固的船隻碰上這樣的稜角,都會頃刻間被穿透!
王浚看後,立即返回樓船,召集軍中長史、參謀等將領共同商議。眾將你一言我一語,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個辦法。歷史有時候會因一個小人物的言行而改變。在這時候,王浚一個貼身侍衛獻出了計策,而歷史上甚至沒有留下他的名字。這名侍衛說:「將軍,卑職斗膽說一句,卑職覺得,鐵索可用火燒,鐵錐可作竹筏帶走,管保可以通過!」王浚聽了這名侍衛的話,眼前一亮,立即指揮士兵搶做竹筏,每隻筏方百餘步,又紮起許多草人,一個個披甲執杖。然後挑選了一批水性好的高手,在水中牽筏先行。果然,竹筏遇到鐵錐,就把鐵錐掛走了。隨後,王浚又做了許多個長十餘丈的大火炬,灌滿麻油,點著後在戰船之前運行,遇著鐵索,烈火猛烈炙烤一段時間後,鐵索就被燒熔,嘩啦嘩啦地斷了。這樣,戰船就又可以順利前進了。
接下來,王浚率晉水軍可說是所向披靡,先克西陵、樂鄉,俘吳水軍都督陸景,跟著順流而下,所到之處,吳軍不戰而降。一路上,經夏口、武昌,直抵三山,逼近建業。等殘暴的孫皓登上石頭城放眼望去時,晉軍樓船已排滿江面。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十五日,王浚軍進入吳都石頭城。孫皓裸著上身,雙手反綁,口裡銜著玉璧,牽著羊,同穿著喪服的大夫、抬著棺材的士兵一起,跟在素車白馬後面,向王浚投降了。王浚接受了孫皓的投降,並趕忙替孫皓解開繩索,接下他口銜的璧,把棺材燒了。後來,王浚將孫皓送往洛陽。他率晉軍進入石頭城後,收繳印信文書,封鎖倉庫,對百姓秋毫無犯,表現出一代名將的風采。
儘管王浚為平吳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滅吳後,他並沒有得到應得的獎賞。因為晉武帝下平吳令時,起初要王浚受杜預節度,到進軍建業時則受王渾節度。當王浚將到建業時,王渾卻要王浚暫緩攻城,要過江去與他會面。原因當然是王渾不願王浚占首功。但王浚將在外,不受節制,他看形勢對作戰有利,便借言「風利,不得泊」,沒有去與王渾會面。結果,戰後王渾向晉武帝遞上一表,告王浚不受節制,應照例論罪。晉武帝雖沒有採納王渾等人意見,可為了不得罪門閥勢力,在論功時,仍把王渾評為了首功,晉爵為公,增食邑8000戶。而王浚則為輔國大將軍,封為縣侯。
王浚因此心中抑鬱不平。後來,王浚開始放縱享樂,錦衣玉食,生活十分奢華。公元285年,王浚去世,享年80歲。
點 評
羊祜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軍事家,人品同樣出眾。近兩千年的風雨過去了,關於羊祜的品行,卻沒有人能夠否定。《晉書》中說羊祜「博學能屬文,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善談論」,羊祜博學且俊美,而且能夠適應各種特殊的政治環境。夏侯霸降蜀後,「姻親多告絕,祜獨安其室,恩禮有加焉」,「時王佑,賈充,裴秀皆前朝名望,祜每讓,不處其右」,這都說明羊祜是一個很懂得做人與為官之道的人。
羊祜一生,最輝煌的地方表現在他督荊州諸軍事上。晉武帝令羊祜守荊州,他「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他在荊州墾田八百餘頃,使軍中儲備糧草可用十年。羊祜病逝的時候,不僅晉武帝素服哭之,就連荊州人聽說這一噩耗時,也「莫不號慟,罷市,巷哭者聲相接」。他的敵人「亦為之泣」。襄陽百姓更為他在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
由此可見,一名像羊祜這樣的官員和將領,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受人愛戴的。
相關連結
魏晉時期水戰戰術的發展
魏晉時期南北對峙多恃長江天塹,南方更是江河縱橫,水戰頻繁。這就有力地刺激了水戰戰術的發展。其特點有三:戰艦的大型化,施放遏阻裝置,水戰中重視火攻戰術。
在戰艦的大型化上,赤壁之戰,曹軍「船艦首尾相接」。這樣連小艦為大艦,就有利於迅速運送大批兵員馬匹和物資過江,減小風浪顛簸對不善舟楫的北方兵士造成的影響,以保持士兵旺盛的戰鬥力。儘管赤壁之戰曹軍大敗,但這種船艦大型化的戰術思想,還是有其道理的。大型船艦在水戰中具有優勢,因而船艦大型化是後來水戰戰術發展的趨勢。以大艦對小艦,是常操勝券的。《晉書·王浚傳》中記載,王浚滅吳時,所造大型樓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王浚的樓船從益州出發,順江而下時,更是「旌旗器甲,屬江滿天」,所到之處,「莫不破膽」。
戰艦的大型化,也自然促使遏阻敵方戰船行進、於水中設置障礙的技術得到發展。《晉書·王浚傳》中「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索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船」的做法,就是一例。
另外,就是水戰中火攻戰術得到了重視。我國歷史上水戰中大規模使用火攻戰術,始於赤壁之戰。《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中記載:「乃取艨艟鬥艦數千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又預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火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日後在東晉末年,劉裕破盧循水軍時,亦賴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