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11:25:50 作者: 海劍

  楠客

  1

  老友海劍的這本新作,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吸引我不忍釋手的,首先是這些故事的曲折離奇。那些騙子的騙術之精巧,想像之奇特,表演之逼真,令我這個老新聞記者也不得不可憐自己的孤陋寡聞。其次是這些故事的發人深省。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有些騙子的智慧如果用在正道上,他們會成為成功人士,但是走了所謂的捷徑,結果葬送了青春和才華,還淪為國家的罪人。然而這些人即便在牢獄裡也不後悔當初的選擇。最後是這本書的寫作特色和審美價值。這本書用的是「白描」

  手法,從敘述的平實,人們可以感受到第一手資料的新鮮,可以感受到與作者的聯動,仿佛身臨其境。這種樸實,其實是一種功力,它穿透作者而產生的震撼力,不是那種聲嘶力竭和好為人師的做法所能媲美的。

  至於這本書的審美價值,我以為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欣賞。

  2

  海劍的博士學位是從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獲得的,這本書里就飽含了人文學的知識,提出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現實社會問題。

  這本書里的故事主要有兩大類:男人騙女人和女人騙男人。概括起來說,男人騙女人是為了錢,而被女人騙則是因為欲;女人騙男人是為了錢,而被男人騙則是因為情。當然這只是這本書里寫到的兩種模型,實際上,男人騙女人和女人騙男人是一個古老的題材,模型之多數不勝數。

  那麼,從勸世功能的角度看,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呢?如果是寫給騙子們看的,那是沒用的。你聽聽那個女「商業間諜」的話:「錢是個好東西,沒有錢你就不是東西。」你和這種人談仁義道德,無異於對牛彈琴;如果是寫給已經被騙過的人看的,也是沒用的。那些人嚮往的是「天上掉餡餅」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他們已經被騙了,以後還會被騙的。

  這本書是寫給局外的善良的我們看的。於是,我們能看到非分的美色是「伐性之斧」,恐懼起「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也能信服「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古訓。

  3

  海劍的本職工作是檢察官,於是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辦案檢察官和作者的法律智慧,並發現這些猖狂的智力型犯罪,對我們的法制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刑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或曰是人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規定的法條是維持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底線。守護這個底線,是每一個希望社會和諧的人應有的神聖職責。遺憾的是,這並不是全社會的共識。許多人對暴力型犯罪恨之入骨,對智力型犯罪卻心存寬宥,甚至欣賞和嚮往。比如那個女「商業間諜」,在局子裡也沒有覺得她做的事傷天害理。有些侵犯智慧財產權的犯罪,比如出盜版書、造盜版光碟、侵犯別人產品的專利權等,甚至有強大的「保護傘」。

  在涉財產型犯罪方面,人們痛恨「豪奪」但欣賞「巧取」,因而這類犯罪成本很低,而收效甚巨。這本書里的騙子都是成功者。他們行騙的過程應該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但事實上幾乎是一帆風順。他們的成功得益於人們對知識和儒雅的敬重,這種敬重在許多人那裡已經誇張到了麻木。即便在他們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之後,有些人談起這類故事來,也不乏對騙術的欽佩和對受害者的嘲弄。人們對智力型犯罪的寬宥心理,使罪犯們減少了心理負擔和輿論壓力,而心理負擔和輿論壓力是一筆多麼巨大的犯罪成本!

  其實,智力型犯罪對受害人的損害和對社會的危害,絲毫不比暴力型犯罪小。有些女人被騙子弄得傾家蕩產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男人被騙子弄得妻離子散、窮困潦倒。這給我們的社會增加了多少不和諧的因素!可是,這些受害人的救濟和補償渠道是很窄的,就像一個騙子在獲刑後對受害的女人說:「你認命吧!」

  因此,這本書提出的法律問題是:我們如何加大對智力型犯罪的打擊和對受害人的救濟、補償。

  4

  海劍是個多產作家,作品體裁龐雜,不過我以為他最拿手的還是報告文學,他的作品我最愛看的也是報告文學。他的報告文學作品看多了,我不免想起一個文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報告文學是報告還是文學。

  所謂報告,其實就是新聞,近似於通訊,這個屬性要求報告文學遵守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事實部分不能有半點的虛假;所謂文學,其實是指寫作手法,作者可以調動文學手段加強作品的感染力,並非允許作者虛構。這說明報告文學是一種邊緣的、特殊的文學。

  我常常懷疑報告文學作家是新聞記者中的「叛徒」,他們或者不滿意新聞作品多少帶有格式的限制,或者認為新聞作品允許的篇幅不足以讓他們的思想放韁,或者誤以為新聞作品天生就不及文學作品的震撼力,於是帶著新聞素材投奔了文學陣營。因為新聞作品距離報告文學只有一步之遙,新聞記者中的「叛逃者」,多數奔向報告文學,或者說報告文學作家多數曾經是新聞記者,剩下的則本來就應該是新聞記者。

  海劍沒有當過新聞記者,但他的報告文學作品中,有著強烈的新聞敏感性,可見他有一個很好的「新聞鼻」。但是這本書,分明又說明他用的是「文學眼」,關注的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反映的是一群人的生活現狀和生命狀態。比如大學生就業難,而且學校沒有教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基本的就業行為規範,於是不擇手段就成了他們必然的甚至是最聰明的選擇;比如貧富嚴重分化已成為現實的深層次社會隱患,仇富者的社會報復心理趨於變態;再比如社會道德防線正經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猛烈衝擊,不少人遵守起傳統的道德規範來,已經開始計算成本。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個正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它蒸蒸日上但時弊猛增,氣象萬千但諸多不便。

  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深刻揭示時代精神,讀完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海劍在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頑強追求。

  (作者本名楊傳春,著名雜文家,中國法官協會原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