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認知的時空差異
2024-05-05 09:40:08
作者: 清波凡人
「不過,雖然說起來似乎簡單,要真正收穫巨大,應該會比較漫長,同時還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可謂是福澤萬代,但耗時耗力。」
既然是暢想討論,前提是默認這種政策的發生。
太子朱高熾與姚廣孝、夏原吉等人都點了點頭。
一直沉默不語的楊士奇終於開了口,「徐大人,若是這些海島自然環境優越,開拓島嶼成為新的耕田,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辦法。」
「只不過我華夏民族素來反對離家重遷,屆時如何會有人願意拋家舍業,不遠萬里去那些新的島嶼或陸地上,去討生活呢?」
他這話問到點子上了,眾人都是點頭稱是。
華夏民族講究追本溯源,古土舊情。
有道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
徐欽沉思。
從明清開始,華夏人尤其是閩南一帶的人們,都跑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島嶼,甚至更遠。
都得到了很好的生存與發展。
可他們當時是被迫離開故土,為了活命才歷盡艱辛,漂洋過海。
這些人遠赴萬里去淘金的故事,恐怕當下是無法擺出來說啊。
就在徐欽沉思之際,太子朱高熾忽然插嘴。
「孤在想,朝廷給出一個鼓勵政策,但凡願意過去的,朝廷給予一定的安家費用,供給一定的糧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種子等。」
「只要有第一批開頭都嘗到甜頭,讓他們回來現身說法,讓更多的人知道,海那邊天地廣闊,不用再擠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
「而是在那邊一個人能種上幾十畝地,第一年免稅,第二年減半,第三年才開始繳納,自然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了。」
「尤其是那些天災之後的難民流民,朝廷能安置到沒有天災的地方去,應該是求之不得。」
「什麼叫安置遷徙,安居樂業。」
朱高熾伸展一下肥胖的身軀道:
「說白了,人在饑寒交迫時,什麼宗族故土都不是主要的,只要前面有足夠的誘惑,誰都會冒險去干一場,豁出命去干啊。」
太子這番說辭,的確說到點子上。
不但得到徐欽認同,坐在左側椅子上閉目聆聽的姚廣孝,也忍不住點頭稱是。
其他人當然感覺,就是這麼個道理。
「可要是上去了新的陸地,發現那裡別無他物,土地貧瘠,該怎麼辦?」
解縉又開始發問。
「這樣一來,最開始小規模移民,恐怕很難積攢出足夠經驗,或是資源供後續者使用。」
「沒有小規模遷徙者所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嚴重影響大規模移民的進行。」
徐欽聽罷淺淺一笑,回答道:
「解大人這方面的事宜以前做得少了,所以有些過度憂鬱,其實我們在大規模遷徙之前,肯定會先派出一部分經驗豐富的老農上島,進行考察摸底。」
「首先必須要有淡水,而且島嶼一定要能種植莊稼,有土居民等。」
「沒有開發價值的,我們派人進去幹啥?掉頭離開就是。」
「過去之後,開始一兩年內不能自給自足,剛才不是說了麼,朝廷給予前期足夠糧食、衣物等基礎物資的,待以後他們慢慢歸還。」
「可一旦大量移民過去之後,大明本土的耕地怎麼辦?還得安排人手維持耕種吧。」
解縉仍然是不依不饒,刨根問底。
「若移民過去的都是無地人口,或是災荒之後的人口還好,可若是海外真有利益,就會吸引有地之人也會賣地而去,到時候本土糧食反而不夠吃了怎麼辦?」
大家聽罷亦是連連點頭,頗為讚許地瞥向解縉。
哎呀,這位仁兄還真是位書呆子。
讓他編本書或是詩詞作文等,絕對是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
可對於治理國家,尤其是經濟建設方面,他絕對是位紙上聖人。
想像力和實踐能力是一塌糊塗。
而且他紙上談兵的時候,講得還頭頭是道,似乎考慮得都很周到。
這裡面所有人,都沒有經歷大規模遷徙的經驗。
就是姚廣孝也沒經歷過。
面對解縉質疑,徐欽還是不厭其煩,至少他敢當面質疑,比起其他沉默寡言的學士,還是要強些。
「這些問題,很容易得到解決。」
徐欽微笑地說道:
「首先要遷徙出海的人,都得經過當地衙門,朝廷專門負責殖民遷移的衙門雙重審核。」
「但凡當地有耕地的自耕農,家境不錯的肯定不會被批准,我們優先考慮的是生產和生活條件惡劣的地區,每年受災嚴重,依靠朝廷救濟的那些地區。」
「可以採取全部整體遷移,或者部分遷移,這些都不用我們操心,或者要事先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研究解決,數年後就成了一整套具體的殖民政策和實施方案。」
「其次,隨著時間推移,未來會製造出更加高效,用於農耕種植生產的器物出現,縱觀歷史發展,這是必然發生的現象。」
「而我等應該相信,若是大明帝國當真走上海外擴張這條道路,那麼海外殖民和貿易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
「反過來,不管是紡織業、手工業還是農業,都會有更多提高生產能力的發明創造,這就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今天,徐欽當真是火力全開,把後世才能了解和搜索到的知識,一股腦兒全拋了出來。
他知道大家都只能一知半解,但這沒關係。
因為這堆人群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當代傑出智者,國師姚廣孝。
他在略微思忖之後,已基本同意了徐欽的說辭。
如果不糾結當下大明帝國現狀,完全以儒釋道學說來猜度未來的大明,那麼徐欽所講的這些,的確有實現的可能性。
畢竟,人的有生之年是極其有限的,人生所能獲取的經驗、閱歷,也是基於當下的時代。
以至於人們經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難以去放眼未來,設想未來世界究竟會發生什麼。
事實上,這無關乎智力,而是玄學中包含的許多東西。
而這些東西,姚廣孝認為在眼前人中,恐怕也只有他自己能與徐欽同呼吸,共交流。
其他人包括太子,真真切切地具有時代局限性。
徐欽同樣有著跟姚廣孝差不多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