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激情
2024-09-28 17:54:10
作者: 李銀河
常常會感覺到生活之平淡。無論是否產生過激情,人的生活不可能常常處於激情之中,總是在激情之後歸於平淡,或者乾脆就是自始至終平平淡淡。
人生中最典型的激情來自性的欲望,在二十歲時,人的性慾達到巔峰期,尤其是男性,從身體中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性慾,需要找到宣洩的渠道。多數人的性慾指向異性,所以會產生男女之間的結合衝動,這一衝動主要表現為肉慾,即對對方身體的欲望。男人會喜歡女人的乳房、臀部這類第二性徵,當然性慾的最終目標是女性生殖器(第一性徵);女人也會喜歡男人的鬍子、肌肉這類第二性徵,而性慾的最終指向也是男性生殖器(第一性徵)。
人的這一激情狀態實屬自然,雖然有強弱之分,但是幾乎人人會有,不需要特別地培育和修煉。這種激情能夠強烈到致病或升華的程度,二者是性慾尋求宣洩的不同路徑所致:在性慾衝動得不到實現或被強力壓制的時候,誤入歧途,成為心理疾病,弗洛伊德的整套心理分析理論全都建立在對誤入歧途的性慾的分析的基礎之上;另一種情況下,得不到宣洩的性慾得以升華,在精神領域得到釋放,創造出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所有成功的藝術家都是性慾衝動強烈、在原欲受阻的情況下最終得以升華的人。這一分析絕對是褒義,毫無貶義。
相比之下,指向他人的精神上的激情似乎就不那麼自然了,這種激情包括愛情和友情,是精神上的交流、宣洩衝動造成的。在性慾少見的情況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了精神投契的感覺,這一感覺的來源不像性慾那麼明確,而且伴以幻象,即自己幻想中所喜歡的品質和特徵。性慾的對象有容貌、身材這類具體的表徵,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喜愛的對象卻沒有此類具體表徵可尋,只有由思想、話語和感覺稍稍泄露出來的抽象特徵,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因此從發生概率上來說,愛情和友情一類的激情的發生率比性慾激情的發生率要低很多。
更加罕見的一種激情是創造的激情,它的來源比起精神交往衝動的來源更為神秘莫測,我懷疑它來自生命力的深處,是生命之泉的一種不安的宣洩和噴射衝動。絕大多數人根本與此無緣,終身不知它為何物,也感覺不到這種衝動和激情。它究竟來自哪裡?誰才能擁有這種激情?真是無跡可尋。有種公認的說法:童年的不愉快造就小說家,或許為答案提供了一條線索。童年的折磨,無論是社會的不公還是生活的困窘,正好碰到一個敏感的孩子,使他感覺到超出常人的痛苦和折磨,就此種下了強烈的欲望和激情的種子,使得他終身不得安寧,如果他偏巧有藝術天賦,就會成為激情澎湃的文學家、畫家和音樂家。莫言是一個例子,他兒時困窘的生存環境為他提供了寫小說的激情;王小波是另一個例子,童年時期他父親的落難和世態炎涼也可以部分地解釋他寫小說的衝動。而此類激情應當是比肉體和精神交往的激情更為罕見的一種激情,是人類精神的瑰寶。
誰可以擁有激情,可以擁有哪一類的激情,可以擁有多麼強烈的激情,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無法預知和人為培養的,而且也並不是激情越多越好。沒有激情的生活比較平淡但卻平靜,有激情的生活比較濃烈但卻不安。前者會有一個比較寡淡但是波瀾不驚的人生,後者會擁有一個比較濃烈但是波瀾起伏的人生。說到底,每個人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也許是沒得選擇的,至少是有很多先賦因素的。如果沒有激情,就平靜度日;如果擁有激情,就盡情表達,讓它自由奔放、酣暢淋漓地宣洩出來。處理得好,二者都可以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