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這個三國史很上頭> 三、困守易京,兵敗自焚

三、困守易京,兵敗自焚

2024-09-28 17:43:16 作者: 張大可等

  關東諸侯,蠶食鯨吞。袁氏兄弟覬覦皇帝之位,以致手足分離。袁術嫡出,袁紹庶出。袁紹為盟主,袁術極不心服,公開貶稱袁紹為「婢使」之子。當時,袁術割據淮南,戶口數百萬,兵甲充足,野心勃勃欲稱帝,北結公孫瓚對抗袁紹。當初,袁紹用計,聯公孫瓚取冀州,逼冀州牧韓馥讓位。事成,袁紹獨占冀州,公孫瓚與袁紹反目。當袁紹擊殺公孫越後,兩家誓不共戴天。公元192年,公孫瓚在滅劉虞之前,乘戰勝黃巾之威,進軍磐河(今山東臨邑東北),誓報殺越之仇。公孫瓚上表朝廷,歷數袁紹罪惡,列十大罪狀,聲稱:「紹之罪戾,雖南山之竹不能載。」(《三國志》本傳注引《典略》)當時,袁紹在冀州立腳未穩,驚恐不已,為了和解,他將所佩渤海太守印綬讓與公孫瓚從弟公孫范。哪知公孫范到任後,卻發動渤海兵助瓚。公孫瓚又任命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河北郡縣紛紛響應。袁紹組織反攻,兩軍大戰於界橋(今河北威縣北)南二十里。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陣,騎兵兩翼各五千餘騎,「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全軍士氣高昂,威風凜凜,旌旗盔甲,光照天地。公孫瓚見袁紹兵少,非常輕視,命大將嚴綱率軍衝鋒。袁紹令將領麴義引八百弓手皆伏於藤牌下,紋絲不動。嚴綱鼓譟吶喊,沖將過去,距離紹軍十多步時突然萬弩同發,綱急轉身,被斬於馬下。瓚軍傷亡數千,慌忙後退,紹軍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界橋。公孫瓚喘息未定,馬上集合殘軍試圖反擊,又被麴義打散。麴義一鼓作氣,攻殺到公孫瓚軍營,拔掉瓚軍大旗。公孫瓚抱頭鼠竄,幸被常山趙雲相救,才突圍而去。

  界橋戰後,公孫瓚全力經營幽州,並了劉虞,增強了實力,袁紹則討伐黑山農民軍,鞏固了冀州,並且把勢力擴張到青州,除去了公孫瓚所署青州刺史田楷。雙方正醞釀著更大的戰爭。但公孫瓚並了劉虞,卻並沒有解除後顧之憂。劉虞部下幽州從事鮮于輔等聯結烏桓、鮮卑及州兵數萬,從北線發起了進攻;袁紹又遣將北進,夾擊公孫瓚。公孫瓚兩面受敵,窮於應付,連戰敗北,退守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當時有民謠說:「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後漢書·公孫瓚傳》)公孫瓚於是以易京為根據地,築城屯田,廣結糧谷。袁紹則將易京四面死死圍困,但公孫瓚並不以為憂。他自認為積糧豐富,營壘堅固,樓觀數十,就可高枕無憂。他自鳴得意道:「昔日我把叛胡驅逐於塞外,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掃滅黃巾,當時天下兵起,我以為唾手而決。如今戰事又起,我知道自己不能主宰,倒不如休兵耕戰,渡過災年。兵書上講『百樓不攻』,現在我的軍營樓櫓千里,積糧三百萬斛,就憑這些,就足以等待天下的大變。」此時,公孫瓚還壓根兒沒感到自己已危在旦夕。

  建安三年(198),袁軍攻伐篤急,公孫瓚欲出兵決戰。長史關靖獻策:「現在上下軍心不穩,我們之所以能守御,是因為大家都顧戀老人小孩,並且想倚仗將軍。如果我們能堅守曠日,或者能使紹軍自退。假如不這樣,而出城迎戰,後無依託,易京危險萬分自不待言。」公孫瓚再三思忖,採納了關靖意見,下令築三重營自固。

  建安四年(199),袁紹加緊圍攻易京,勢危急。公孫瓚遣其子求救於黑山張燕。張燕率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前來救應。公孫瓚以為穩操勝券,遣人送信與其子,約定「刻期兵至,舉火為應」,打算裡應外合,夾擊袁軍。誰知此信半路被袁軍截獲,機密泄漏。如期,城內公孫瓚見城外起火,以為救至,率兵將傾巢而出,喊聲、鼓角聲震耳欲聾。突然四周旌旗林立,伏兵四起。公孫瓚知大事不好,大驚失色,左右奮力砍殺,方得退守城中,軍馬已折其大半。公孫瓚堅固的中城和小城也被袁軍「掘地為道,穿穴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公孫瓚自知窮途末路,大勢已去,便殘忍地將家小全部縊死,然後引火自焚。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就這樣敗亡了。(楊代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