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馬義從,聲震北疆
2024-09-28 17:43:09
作者: 張大可等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西)人。他雖然出身於二千石的名門望族,但因其母身世卑賤,故青年時只做了郡丞書佐(秘書)的小官,很不得意。但他聰慧銳敏,又是一表人才,因此得到遼西郡侯太守的賞識,做了侯門女婿。侯太守介紹公孫瓚到涿郡大名士盧植門下讀經,在那裡結識了劉備。兩人同窗,情同手足。這一淵源對於兩人後來的經歷,都有極大的影響。
公孫瓚完成學業後歸郡做了郡吏。漢末清議盛行,士人注重名節。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劉太守坐事下獄,在押送京師洛陽途中,公孫瓚親自駕車護送。劉太守被判充軍日南(今越南北部),公孫瓚具辦酒食,在洛陽北芒山下為太守餞行,替他祭祀祖先,慷慨激昂,於是獲得好名聲,被舉為孝廉,提升為遼東(今遼寧南部、東部)屬國長史,帶兵御邊。
公孫瓚頗有勇力,敢於衝鋒陷陣。一次巡行邊境,他率數十騎與數百鮮卑騎兵狹路相逢,只得退入空亭中。他向左右大呼:「我們若不一鼓作氣衝出去,那就全都要困死在這裡。」他帶頭向胡騎猛衝,重創數十人,殺開一條血路,突圍而去。自此,鮮卑不敢輕易入塞侵擾。事後,公孫瓚被提升為涿(今河北涿州)縣令。
在征伐塞外少數民族時,公孫瓚常騎著渾身雪白的高頭大馬,身先士卒,奔馳於草原。他每戰必勝,久而久之,烏桓、鮮卑都嘗到了騎白馬者的厲害,互相轉告:「若有騎白馬者追來,一定趕快避開,否則性命難保。」既然烏桓、鮮卑害怕白馬,公孫瓚為了加強對他們的威懾作用,專門精心挑選白馬數千匹,由剽悍騎士組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隊伍,號曰「白馬義從」。每次征戰,一聲令下,沉寂的塞外高原喊聲震天,塵土飛揚,白壓壓一片鋪天蓋地而來。烏桓、鮮卑兵士聞風喪膽,逃之夭夭。於是,公孫瓚威名大振。
中平四年(187),烏桓首領丘力居同東漢叛將張純、張舉結成同盟,舉兵南犯。他們洗劫了薊城(今北京大興區),先後殺掉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叛軍氣焰囂張,擁兵十萬餘眾,駐紮肥如(今河北盧龍)。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叛軍分兵侵擾青、徐、幽、冀四州,所到之處,官軍望風披靡,青、徐黃巾也趁勢復起。形勢緊急,東漢朝廷下詔命公孫瓚率兵征討,詔發南匈奴兵阻擊。中平五年(188)十一月,雙方激戰於石門山(今遼寧朝陽東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似一片飛雲從天而降,殺得叛軍落荒而逃。張純連妻子也顧不得,出走塞外。公孫瓚乘勝追擊,孤軍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達二百餘日。一無援兵,二無糧食,兵將紛紛逃散,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在嚴峻的形勢下,公孫瓚毫不氣餒,沉著應敵,迫使丘力居撤兵離去。由於「石門之役」,公孫瓚被提升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之職。這時,朝廷派宗室劉虞為幽州牧,鎮撫北疆。劉虞遣使與烏桓、鮮卑結和,烏桓殺張純,並送首級於劉虞。朝廷拜劉虞為太尉(虛銜),封襄賁侯。公孫瓚志在滅烏桓,而劉虞力主同烏桓結和,二人政見不合,於是成為仇敵。公孫瓚是劉虞下屬,他只得咽下這口怨氣,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