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男孩的正面管教> 不急於否定,學會共情

不急於否定,學會共情

2024-09-28 17:30:12 作者: 王金梅

  文文一直不愛吃蔬菜,這在他患上腺樣體肥大之後,更成了媽媽的一塊心病。醫生叮囑文文的媽媽:孩子的飲食一定要清淡,要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肉、蛋、奶,否則腺樣體會繼續肥大,只能做手術切除。這對於偏愛吃肉、蛋、奶的文文來說是一個考驗,但不知其中利害關係的他,仍然任性地不願吃蔬菜。

  飯桌上,文文又在吵鬧:「可不可以不吃蔬菜,蔬菜不好吃,我不想吃。」媽媽一直為文文的病情焦慮,一聽到文文這樣不懂事地違背醫生的囑咐,瞬間氣不打一處來,她語氣強硬地說:「不行,必須吃,你生病了不知道嗎?吃這個病才能好,不吃就去找醫生打針。」文文一聽到「打針」兩個字,立刻大哭起來。

  發完脾氣的媽媽,看到哭泣的兒子又心疼起來,她把文文抱在懷裡,語氣溫柔地說:「寶寶生病了,醫生說不能吃肉,尤其是晚上,否則夜裡睡覺會打呼嚕,打呼嚕就會加重病情,然後只能去做手術。寶寶不喜歡做手術,對不對?媽媽也不想讓寶寶經歷那種疼痛,所以我們先吃一段時間蔬菜,等病好了再吃肉,好嗎?」

  聽了媽媽的安慰,文文雖然止住了哭泣,但他依舊不願吃蔬菜。媽媽也頗為無奈,到底怎樣才能讓寶寶願意吃蔬菜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卻被媽媽一口否決,媽媽只是從孩子的身體出發,從醫生的叮囑出發,從好媽媽的責任出發,卻偏偏遺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從男孩的情感體驗出發。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常常從主觀的意願出發,對於男孩提出的違背自己意願的要求一口否決,不會設身處地地站在男孩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緒,在心理學上這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共情能力是父母與男孩相處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它需要父母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感知男孩的情緒,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幫助男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文文的媽媽可以這樣做:首先,了解文文的想法,換位思考,引導文文說出不願吃蔬菜的具體原因,是因為蔬菜的口感不好,還是色澤不能引起他的食慾?其次,了解男孩的需求後,媽媽可以改變烹飪方式,比如把各種蔬菜切碎混在一起做成餃子、包子、餡餅,榨蔬菜汁,或用模具做成各種小動物圖形的蔬菜餅。俗話說:「只要廚子好,白菜幫子也能吃出肉的味道。」也許男孩不是不願吃,只是需要換一種烹飪方法的「愛心蔬菜」。

  想讓男孩愉快地完成一件事,與其態度強硬地下命令,不如採用男孩更願意接受的富有同理心的教導。父母有同理心,才會以更加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整天苛責孩子。學會與男孩共情,這是父母有智慧有素養的一種表現。

  遇到教養問題,父母不能偏執於自己的意願和所謂的道理,更不能利用父母的權威野蠻粗暴地強迫男孩,而是應該富有同理心地從男孩敏感、脆弱、充滿困惑的弱小心靈出發去思考問題。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可以幫助男孩解決當下的難題,還會增強父母管教男孩的信心,讓親子溝通事半功倍。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不僅會反抗父母的意志,還會時常提出一些讓父母不敢相信的新奇的想法或要求。這個時候,若是父母武斷地否定、拒絕,那麼同時被扼殺的還有男孩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聰明的父母會等男孩把話說完,站在他的角度體察他的起心動念,而後給予正確的引導。

  良好溝通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父母以民主的方式給予男孩充分的尊重,男孩同樣也會尊重父母。尊重男孩的方式很簡單,有時可以簡單到僅僅是「蹲下來」,用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面對面地和他平等交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