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育人先育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2024-09-28 17:29:48
作者: 王金梅
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縷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
孩子有時就像父母的小尾巴,從出生開始就跟隨著父母,學習大人的一舉一動,然後在他白板似的大腦里慢慢勾勒自己的世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聰明的父母懂得抓住這個寶貴的初始時機,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育引導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聰聰的爸爸是一名警察,每天早晨都有練軍體拳的習慣。聰聰經常興高采烈地在一旁吶喊助威,偶爾也會跟著「張牙舞爪」地亂打一通。爸爸覺得聰聰才3歲,沒有教他打拳的想法。可是一年後,4歲的聰聰打起拳來有模有樣,每天早晨都要和爸爸一起晨練。爸爸問聰聰:「你怎麼學會打拳了?」聰聰揮動著小拳頭說:「我也想像爸爸一樣打壞人,所以爸爸打的拳我都記住了。等我長得像爸爸一樣高時,我也要當警察,把壞人都打跑。」
爸爸晨練的好習慣不僅從行為上影響了聰聰,更在聰聰心裡埋下了英雄主義的種子,為他將來成為一個勇敢的、有正義感的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昊昊是書店和圖書館的常客,平時喜歡靜靜地捧著一本書看很久,為此,有人擔心昊昊這樣下去會變成書呆子,可是當你和他聊過天之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顧慮了。昊昊的媽媽是一位作家,家中藏書萬冊,昊昊出生後便有了自己的小圖書館。不僅如此,媽媽為寫作而搜集材料時喜歡在書上畫重點,昊昊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筆在書上圈圈點點,時間久了,昊昊自然而然地養成看問題抓重點的習慣。每到暑假,媽媽還會帶著昊昊到全國各地旅遊,參觀博物館,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即使身在他鄉,他們也常常能在圖書館待上一個下午。就這樣,書籍漸漸成了昊昊的精神食糧,再加上他見多識廣,所以大人和昊昊聊天時,只要他一開口,常常驚嘆於他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邏輯思維能力。
孩童時期,孩子對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映入他的眼帘,在他的心裡留下痕跡。就像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的那樣:「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他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父母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在塑造優秀自己的同時,你也會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
榜樣的力量為父母管教男孩提供了捷徑,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好的示範在許多家庭的教育細節中也不可忽視。
6歲的童童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幼兒園都是一個活潑的男孩,但是一見到陌生人就會變得十分害羞。媽媽每次帶童童出門,遇到熟人,讓童童打招呼,童童只會藏在媽媽身後,一言不發。無論媽媽耐心地哄他還是嚴厲地斥責他,他都不願意開口。一天晚上,媽媽在給童童講故事時,童童指著書中的插圖問:「媽媽,為什么小白兔的媽媽讓小白兔吃胡蘿蔔,自己卻不吃呢?」媽媽答道:「因為兔媽媽心疼小白兔呀,就像媽媽心疼你一樣。」童童轉了轉明亮的眼睛接著問:「那為什麼媽媽讓我吃那麼多蔬菜,你自己卻吃那麼多肉呢?我也喜歡吃肉呀。」媽媽忍不住笑著摟住童童說:「傻孩子,這幾天不讓你吃肉,是因為你生病了,醫生說讓你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等你病好了,媽媽一定給你做你愛吃的紅燒肉。」童童似乎還有疑問,他掙脫媽媽的懷抱,一本正經地問道:「媽媽,你讓我好好睡覺,而你總是抱著手機玩,你為什麼不睡覺?」媽媽瞬間愣住了,她恍然大悟,童童不停地追問,說明他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大人總喜歡讓孩子做一些自己都沒做到的事?媽媽突然明白童童之所以見了熟人不打招呼,多半也是來自這種邏輯。想到這兒,媽媽趕緊關掉手機,摟著童童甜甜地睡去了。
後來童童的媽媽帶著童童出門時,再也不逼迫他向叔叔阿姨問好了,而是自己先熱情地和熟人打招呼。沒過多久,媽媽就看到了童童的變化,不等她開口,童童就能主動地與人打招呼並自我介紹,再也不害羞了。
孩子的行為出了問題,父母不要立即指責,而是要先審視自己。要知道,孩子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無不受父母的影響。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範,孩子才會發生讓你欣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