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牛津女孩> 故鄉千里待歸人:那片眷戀著的土地

故鄉千里待歸人:那片眷戀著的土地

2024-09-26 12:22:32 作者: 賽茜

  作家麥家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一句話:故鄉屬於離鄉的人。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正從嘆息橋旁走過。

  牛津的赫特福德橋(Herford Bridge)又叫嘆息橋,因為形似威尼斯的嘆息橋而得名。威尼斯的這座橋連接了威尼斯公爵府的審訊室和監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認為,當死囚犯結束審訊走向監獄時,站在橋上最後看一眼威尼斯的美景,可能會發出一聲嘆息。

  這個傳說很美,但有時候我會想,當犯人站在橋上的時候,遺憾的究竟是眼前蜿蜒瑰麗的城市,還是那個養育自己的故鄉呢?

  就像我一樣。青春期有段時間,我渴望融入英國,所以不論是穿著打扮、言談舉止還是思維方式,我都強迫自己「西化」,以此來獲得安全感。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故鄉是他內心深處的根,無論怎麼改變外部的形狀,滋養他內心的,依然是那片最原始的土地。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我把這樣的感受分享給朋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們說,賽茜,你明明從9歲開始就離開了故鄉,為什麼還對它有這麼深的感情?

  有時我也會產生這樣的困惑。我真的如此眷戀那個我生活不過十載的地方嗎?直到我看到麥家的那句話,才有了醍醐灌頂之感。

  他年少離家,卻是在人過中年後才拿起筆,記錄那片曾經生活過的土地。可見,人與故鄉的關係,往往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

  我在英國的這些年,一方面,習慣著非常西式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另一方面,亞裔的身份始終是我無法磨滅的標籤。它帶給我驕傲,也帶給我少數派的窘迫。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已經與我的成長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了。它如影隨形,一直都在。

  每每回到祖國,回到家,回到屬於我的小屋,我才會感受到一種踏實的安心。

  漂泊的浮萍停了下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靈魂之地。

  那種踏實、安心,是真真切切的。

  故鄉,屬於離鄉的人。

  當我待在家裡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感覺。當我離開家時,才會有深深的思念。

  但是當我再次回到家,我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被完全接納、完全包容,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感覺。

  這片土地,始終是我靈魂回歸的地方。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