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藝術:為何放棄經濟,選擇冷門的地理
2024-09-26 12:20:51
作者: 賽茜
本科階段,我在眾多專業中選擇了地理學。
很多人或許會不理解,畢竟相比於經濟學這樣「前途光明」的學科,地理學並不是一個大家認知中的「好專業」。
高中時期的學科選擇,讓我的專業選擇範圍比較廣,經濟、金融、數學、地理學和法律都是我的可選項。在這些選項中,地理學是最不直接導向就業的學科,換句話說,就是就業最難的學科。
其實在我看來,大學選科和高中選課的邏輯都是相同的,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價值排序。
在我的價值排序里:學習本身的初衷與熱愛〉學科的發展前途〉未來的就業方向。
[img alt="" src="../Images/Figure-0074-0001.jpg" width="95%" /]
在做出選擇前,我按照以上的排序進行信息搜集,對自己的選擇進行了一個更全面的分析。
我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閱讀學校推薦書單,明確興趣所在。
牛津和劍橋每年都會公布各個專業的閱讀推薦書單。只要我肯花時間,就可以提前深層次地了解大學專業知識,並且從中感受自己對專業知識的興趣。那對於專業知識感興趣後,如何以最快的方式掌握書單呢?在此,我很感謝牛津出版社的通識讀本(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它是口袋大小的入門書。書雖小巧,但會從各方面對某學科的重要領域進行詳細講解與分析。這讓我在時間成本最低的情況下,獲得了對專業廣度的了解,引導了接下來我讀書的方向。
經濟學的牛津通識讀本講解了經濟學理論的歷史和學派,這本書很直接地增加了我對經濟的理解。不過,地理學的牛津通識讀本完全顛覆了我對這門學科的認知。
在人文地理中,空間、時間、地點和規模是重要的思考框架和維度。從宏觀的經濟體系、主權國家的成立到微觀的人與家的關係,地理給了我很多從未擁有過的思考方式。同樣,牛津的地理專業申請者需要對自然地理和環境地理有自己的認知和觀點。
我發現,地理吸引我的是它的實時性質。在全球氣候的大變化下,通過地理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及解決問題的方式,讓我可以更進一步觀察生活大環境的關係鏈和發展趨勢。作為一個對生活和現今社會充滿好奇心的人,我對自然地理的無窮可能性,也充滿了好奇。
最重要的熱愛,我找到了。這也與我從9歲開始留學的經歷息息相關,從小在不同文化環境中成長,地區的不平等發展性、人文特徵以及氣候變化都深深地讓我著迷。
這個從人出發到宏觀系統的學科,塑造了我認知世界的方式。
在選專業時,我做的第二件事是明確學科發展的前途和就業趨勢。
意識到地理學的廣泛性後,我就認可了它多元的學科價值。從傳統的城市規劃到棘手的氣候變化,地理學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這個學科的價值不僅在未來,也在現在,不僅在學術上,也在生活中,這樣的學科對我的未來無疑是有幫助的。
在就業趨勢的問題上,我認為大眾認知的「不好就業」可能是從單一維度導向的結果,在普華永道實習的經歷告訴我,就業是多維度因素導向的結果。
高一那年,我獲得了在普華永道實習的機會。實習期間,主要考核圍繞著三個個人素質來進行:
·工作的基本能力考察:主要集中於數學與文字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商業知識與見解。
·個人魅力。
在實習中,我向前輩們詢問了就業和專業的問題。
他們的回答是,對於職場新手而言,就算專業和職業對口,也不代表他們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可以直接運用到職場上,聰明人可以把行業知識快速補齊。
所以,在就業這個問題上,潛力和能力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同時,大學排名也是需要考慮在內的,牛津本科地理學在全世界排第一,而倫敦政經或其他G8大學的地理學排名並非頂尖。因此,在均衡熱愛與就業前景分析後,除了牛津外,我所有申請的大學都是經濟學與地理學的雙學位。
在理性地總結出我的專業選擇後,我必須感性地感謝我的高中地理老師。與其他老師不同,他從不會把枯燥的知識點從教科書中搬到黑板上,而是用考查的方式提問每個學生。他更不局限於高中的教課題材,而是會花時間把背後所有的關係鏈搭建起來。哪怕是最容易犯困的夏日下午,都很難在他的課堂上打瞌睡。
這些伯樂都是我求學路上的引路人,雖然最終的路還是要自己走,但感謝他們讓我看到了這扇門。
人們常說,選擇是一門藝術,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藝術,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但是在選擇的過程中,熱愛、自我、現實,缺一不可。我相信,當擁有勇氣探索熱愛和可能性時我們會更「懂得」自己。與其選擇一個「好就業」的專業卻在中年迷茫,不如滿懷熱愛,提前規劃,不忘初衷地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