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版權
2024-09-26 12:19:39
作者: (德)貝恩德·勒克
插圖1: ? akg-images/Rabatti & Domingie;銅版畫,23cm×16.5cm
插圖2: ? Photo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Scala,Florenz;亞麻布油畫,178cm×205cm
插圖3: ? Photo Scala,Florenz;濕壁畫,約500cm×770cm
插圖4: Photo Scala,Florenz/Fondo Edifici di Culto/Min.dell』Interno;大理石,高:205cm
插圖5: ?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Munchen,Clm 2599,fol.106v; Aldersbacher Sammelhandschrift,羊皮紙畫
插圖6: ? nach Anton Legner,Der Artifex.Kunstler im Mittelalter und ihre Selbstdarstellung.Eine illustrierte Anthologie,Koln 2009; Cod.A 21/1 fol.153r,羊皮紙畫,25.2cm×33.5cm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插圖7: ? 2017,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Codex Vat.Lat.3868,fol.2r;羊皮紙彩圖封面,34cm×29cm
插圖8: ? BNF,Paris/Archives Charmet/Bridgeman Images; Ms Ar 5847,fol.5v,鑲金彩圖,37cm×28cm
插圖9: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Scala,Florenz; Or.8210/P.2,墨水畫,27.6cm×499.5cm
插圖10: ? nach Needham IV,2,451,Abb.651 (Hsin I Hsiang Fa Yao)
插圖11: ? akg-images; rechter Flugel,青銅,360cm×240cm
插圖12: ? 2017,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Ms.Vat.Lat.4922,fol.49v;羊皮紙畫
插圖13: ? ullstein bild/Photo12; Francais 6465,fol.301v,羊皮紙畫,46cm×35cm
插圖14: ? National Palace Museum,Taipei,Taiwan/Bridgeman Images;水墨畫,22.7cm×49cm
插圖15: ? BNF,Paris; Francais,19093,fol.22r,羊皮紙畫,24.3cm×15.4cm
插圖16: ? Kathedrale von Chartres,Frankreich/Bridgeman Images;石灰岩
插圖17: ? Pia Universita dei Cartai di Fabriano;草紙畫,65cm×54cm
插圖18: ? Photo Scala,Florenz;濕壁畫
插圖19: ?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Minneapolis,MN,USA/The William Hood Dunwoody Fund/Bridgeman Images; G341,木版油畫,132.1cm×131.1cm
插圖20: ? Photo Scala,Florenz; Inv.-Nr.11605,紅色大理石
插圖21: ? nach Penny C.Morrill,The Casa del Dean.New World Imagery in a Sixteenth Century Mexican Mural Cycle,Austin Tex.2014 (Foto: Juan Carlos Varillas Contrer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插圖22: ? Mario Bonotto/Photo Scala,Florenz;濕壁畫
插圖23: ? Comune di Milano-All rights reserved.Raccolte d』Arte Antica,Museo d』Arte Antica del Castello Sforzesco,Milano; Inv.-Nr.733,大理石,部分繪製鑲金,157.5cm×271.5cm×586.5cm
插圖24: ? akg-images; fol.35v
插圖25: ? Freer Gallery of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USA/Bridgeman Images; F1939.60,Querrolle,水墨畫,29.6cm×682.1cm
插圖26: ? bpk/Kupferstichkabinett,SMB/Jorg P.Anders; Inv.-Nr.899-100,木刻畫,57.8cm×131.6cm
插圖27: ? University of Chicago; MS 35,Opuscula varia,fol.1r
插圖28: ? Photo Austrian Archives/Scala Florenz; 2630,羊皮紙蛋彩畫,58.6cm×42cm
插圖29: ? DeAgostini Picture Library/Scala,Florenz; Gemaldegalerie 111,亞麻布油畫,124.5cm×126.5cm
插圖30: ? akg-images/Rabatti & Domingie
插圖31: ? akg-images;羊皮紙畫,49cm×34cm
插圖32: ? ullstein bild/Liszt Collection; 1943.4.92,彩色陶像,65.8cm×59.1cm×32.7cm
插圖33: ? bpk; Gr 93/3,銅版畫,18.5cm×26.5cm
插圖34: ? ullstein bild/Pictures from History; 1977-42-1,絲質捲軸水墨畫,80cm×40.6cm
插圖35: ? Zentralbibliothek Zurich,Graphische Sammlung und Fotoarchiv; Zeichnung nach einer Flugschrift (Nurnberg 1555),Ms F 13,fol.68r,羽毛筆著色畫,18.6cm×11.5cm
插圖36: ? bpk/Alinari Archives/Raffaello Bencini; Inv.-Nr.P02823,木版油畫,220cm×193cm
插圖37: ? Photo Scala,Florenz/Courtesy of the Ministero Beni e Att.Culturali e del Turismo;大理石
插圖38: ? bpk/Scala; Inv.-Nr.1990 D37,木版蛋彩畫,67.5cm×239.5cm
插圖39: ? Photo Art Media/Heritage Images/Scala,Florenz;木刻畫,14cm×11.5cm
插圖40: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2017; RCIN 912591,墨水畫
插圖41: ? LWL-Museum für Kunst und Kultur (Westfalisches Landesmuseum),Munster/Dauerleihgabe der Gesellschaft zur Forderung der westf alischen Kulturarbeit e.V./Foto: Sabine Ahlbtrand-Donseif; Inv.-Nr.1173 FG,木版
油畫,44cm×31cm
插圖42: ? ullstein bild/Iberfoto/Fundacion Carlos de Amberes/Iberfoto;絲綿織錦畫
插圖43: ? ullstein bild/Hein
插圖44: ? Staats und Stadtbibliothek Augsburg; 2 Math 99,扉頁插圖
插圖45: ?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Nurnberg/Bridgeman Images; WI 1826,配支架多材質彩色地球儀,高:133cm
插圖46: ? akg-images/Elizaveta Becker
插圖47: ? akg-images; 893-2,木刻畫,15.4cm×11.5cm
插圖48: ? Domverwaltung Munster/Dr.Michael Reuter;砂石
插圖49: ? bpk/Bayerische Staatsgemaldesammlungen; Inv.-Nr.8973,木版油畫,66cm×118.7cm
插圖50: ? Bibliotheque de la Faculte de Medecine,Paris/Archives Charmet/Bridgeman Images
插圖51: ? 35.7cm×25.5cm
插圖52: ? bpk/Hermann Buresch; Inv.-Nr.GG 1838,木版油畫,117cm×162cm
插圖53: ? Bibliotheque royale de Belgique,D.S.4.176 (FR) Mss.
插圖54: ? Rudolf II/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IG/Bridgeman Images; Inv.-Nr.6920-1860,青銅像,67cm×61cm
插圖55: ? Service Historique de la Marine,Vincennes,France/Bridgeman Images;銅版畫
插圖56: ? Paolo Castelo,Privataufnahme;濕壁畫
插圖57: ? nach Guaman Poma,Carlos Gonzales Hugo Rosati,Francisco Sanchez (Hg.),Testigo del mundo andino,Santiago de Chile 2002; GKS 2232 4,黑色羽毛筆畫,14.5cm×20.5cm
插圖58: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Inv.-Nr.1906,0509.1.16,水彩畫,24.6cm×15.1cm
插圖59: ? akg-images/Erich Lessing;青銅像,高:187cm
插圖60: ? akg-images/Bildarchiv Monheim
插圖61: ? akg-images; D 33,木刻畫複製品,27cm×40.6cm
插圖62: ? Smithsonian Libraries,Washington DC,USA/Bridgeman Images; fol.(656),317r,銅版畫,35cm×23cm
插圖63: ? Alma Mater Studiorum Universita di Bologna/Biblioteca Universitaria di Bologna,A.IV.H.III.11/8,S.404;木刻畫
插圖64: ? akg-images;銅版畫,23.8cm×15.4cm
插圖65: ? Photo Scala,Florenz/Courtesy of the Ministero Beni e Att.Culturali;亞麻布油畫,66cm×56cm
插圖66: ? Granger/Bridgeman Images;銅版畫,24.1cm×15.5cm
插圖67: ? The Bodleian Libraries,The University of Oxford,Vet.A3 d.163;銅版畫,23.1cm×16.5cm
插圖68: ? Deutsches Museum,Munchen,Archiv,BN02713; Original: Leiden,Universitatsbibliothek,Ms.HUG 36 I,fol.242v,羽毛筆畫
插圖69: ? Private Collection/Bridgeman Images; Schem.XXXIV,nach S.210
插圖70: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Ms.Lat.197 b.21,fol.27r
插圖71: ? Krakow,Uniwersytet Jagiellonski; Ms Berol.Germ.Qu.132』
插圖72: ?
插圖73: ? Copy of the Siberian Department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插圖74: ? Regensburg,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Res/2 Eur.3a-1;銅版畫
插圖75: ? Tashrih-i badan-I insan/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IG/Bridgeman Images; P 18,fol.18a,羊皮紙彩圖
插圖76: ? Tokyo National Museum,Japan/Pictures from History/Bridgeman Images;灰色頁岩
插圖77: ? Dirk Bakker/Bridgeman Images;鋅和銅
插圖78: ? bpk/Museum fur Islamische Kunst,SMB,Inv.-Nr.: I.4593 fol.45;顏料畫
插圖79: ? bpk/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Jurgen Karpinski; PO 3226,瓷器,鈷藍釉底,高:10.5cm
插圖80: ? bpk/Kupferstichkabinett,SMB; G 5128,銅版畫,10.7cm×13.5cm
插圖81: ? bpk/Bayerische Staatsgemaldesammlungen; Inv.-Nr.688,木版蛋彩畫,158.4cm×120.3cm
插圖82: ? Royal Academy of Arts; Buch VI,fol.113,木刻畫
插圖83: ? Photo Ann Ronan/Heritage Images/Scala,Florenz
附圖1: ? Bequest of Cora Timken Burnett,1956,Accession number: 57.51.23;鑲金水粉畫,30cm×19.7cm
附圖2: ? bpk/Lutz Braun; Codex medicus graecus 1 fol.4v,羊皮紙彩圖
附圖3: ? Beijing,The Palace Museum/(Liu Zhigang);絲質水墨畫,33.8cm×41.4cm
附圖4: ? Photo Werner Forman Archive/Scala,Florenz;濕壁畫
附圖5: ? Photo Scala,Florenz;濕壁畫
附圖6: ? The National Gallery,London/Scala,Florenz; Inv.-Nr.NG 4451,木版蛋彩畫,53cm×37cm
附圖7: ? British Library Board.All Rights Reserved/Bridgeman Images; Cotton Claudius E.IV,fol.201,羊皮紙彩圖
附圖8: ? bp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4.40.626-627,木版油畫,44cm×34cm
附圖9: ? De Agostini Picture Library/A.De Gregorio/Bridgeman Images;濕壁畫
附圖10: ? The National Gallery,London/Scala,Florenz; NG 3099,亞麻布油畫,69.9cm×52.1cm
附圖11: ? Photo Scala,Florenz/Courtesy of the Ministero Beni e Att.Culturali;木版蛋彩畫,17.5cm×12cm
附圖12: ? 2017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Urb.Lat.365,fol.97r,羊皮紙彩圖,49cm×24cm
附圖13: ? Photo Scala,Florenz/Courtesy of the Ministero Beni e Att.Culturali;木版清漆油畫,47cm×33cm
附圖14: ? bpk/BNF,Dist.RMN-GP; Francais 2810,羊皮紙彩圖,17cm×16cm
附圖15: ? ullstein bild/IBERFOTO; Espagnol 30,fol.5v,羊皮紙彩圖,ca.64cm×50cm
附圖16: ? bpk/Joseph Martin; Inv.-Nr.P02823,木版油畫,220cm×193cm
附圖17: ? The National Gallery,London/Scala,Florenz; Inv.-Nr.NG 1034,亞麻布油畫,108.6cm×74.9cm
附圖18: ? Photo Scala,Florenz/Courtesy of the Ministero Beni e Att.Culturali;木版油畫,52.5cm×37.3cm
附圖19: ? Krakow,Franciscan Archives (OFMConv);鑲金木版蛋彩畫,142cm × 241cm
附圖20: ? ullstein bild/United Archives/World History Archive;羊皮紙彩圖(駱駝皮),約86cm×62cm
附圖21: ? Walker Art Gallery,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Bridgeman Images; Inv.-Nr.1350,木版油畫,239cm×134.5cm
附圖22: ?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University Archives/Iow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木刻畫,37cm×36.7cm
附圖23: ? ullstein bild/Heritage Images/Fine Art Images; P00432,亞麻布油畫,346cm×240cm
附圖24: ? Pinacoteca Ambrosiana,Mailand/De Agostini Picture Library/Bridgeman Images; Inv.-Nr.196 1984 000196,亞麻布油畫,185cm×115cm
附圖25: ? bpk/Alinari Archives/Serge Domingie; Inv.-Nr.212,帆布油畫,169cm×137cm
附圖26: ? Woburn Abbey,Bedfordshire,UK/Bridgeman Images;木版油畫,133cm×105cm
附圖27: ? DEA/ARCHIVIO J.LANGE/Kontributor;濕壁畫
附圖28: ? Museum zu Allerheiligen,Peyersche Tobias-Stimmer-Stiftung,Schaffhausen,B 5924;水彩畫,19.7cm×15cm
附圖29: ? SS.Annunziata,Florenz/Bridgeman Images;木版油畫,445cm×280cm
附圖30: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Wien/Bridgeman Images; G 81,亞麻布油畫,125cm×195cm
附圖31: ? bpk/Scala; Inv.-Nr.1988 O,蛋彩畫,67cm×45.6cm
附圖32: ? Tokyo,National Diet Library;水彩畫
[1] 布克哈特和尼採在巴塞爾大學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同事,尼采還聽過布克哈特的課。布克哈特對文藝復興的研究興趣影響了尼采,後者因此放大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啟蒙和解放,尤其是少數天才對歷史進程的積極影響。在尼采看來,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必須呼喚出一種「超人」來挽救人類自身可悲的退化。「超人」的出現,是尼采「重估一切價值」和英雄道德觀的必然結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
[2] 香巴拉王國是傳說中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一個隱秘地方。「香巴拉」是藏語的音譯,又譯為「香格里拉」,意思是「極樂園」。
[3] 可以理解為隱瞞所有努力,讓自己所做所說看上去似乎毫不費力。
[4] 指《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發生和心理發生的研究》。該書已有中文譯本。——編者注
[5] 出版於1524年的悲劇《索福尼絲巴》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和真誠的愛情,為歐洲悲劇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被譽為文藝復興第一部典範悲劇。索福尼絲巴是努米迪亞的國王西法克斯的妻子。在一次戰爭中,西法克斯被古羅馬首領馬西尼薩俘虜,索福尼絲巴也落入虎口。馬西尼薩見索福尼絲巴年輕美麗,就強迫她和自己秘密成婚,隨後他懇求古羅馬最高統治者斯西皮奧讓索福尼絲巴獲得自由,以便他獨自占有。斯西皮奧因妒忌不允,宣布索福尼絲巴永遠是他的戰利品。為了保持名譽,索福尼絲巴服毒自盡。
[6] 長篇小說,作者不詳,出版於1554年。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漢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托美斯河上的窮孩子拉撒路因家計艱難,離家給一個狡猾世故的瞎子引路,從此開始流浪生涯。為了生存,他先後為吝嗇的教士、落魄的紳士、推銷贖罪券的騙子等幫傭,歷盡世態炎涼,同時學會以機智手段對付一個又一個主人。
[7] 作者為格里美爾斯豪森,德國小說家。出身貴族,但他早年便成為孤兒,從未受過正規教育,晚年創作了十卷本的流浪漢小說《痴兒故事集》,其中第一至五卷《痴兒西木傳》最為有名。該書出版(1668年)後廣受歡迎,被譽為17世紀德國文學的頂峰。這是發生在德國三十年戰爭時期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西木是個孤兒,從小被一位農民收養,思想極其單純。戰亂中他逃入森林,夜遇隱士,隱士對他的愚鈍無知感到非常驚訝,便教他種種知識。隱士去世後,西木離開森林,進入人間社會,他屢建戰功,成為一名智勇雙全的獵兵,風光一時。後來,他受騙到了巴黎,陷入「愛神之堡」。在逃離巴黎回國途中,他不幸得了天花,喪失了美貌和財物,最後淪為賣假藥的人、騙子、兵痞和強盜。經歷了今日天堂明日地獄的種種曲折之後,西木終於萬念俱灰,厭倦人生,決心返回森林,重過隱居生活。
[8] 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城市,建於公元9世紀,10世紀時這裡成為教區,11世紀時成為卡斯蒂利亞王國首都。
[9] 西班牙的建築有很多都帶有阿拉伯風格,這種現象叫「穆代哈」(Mudejar),意思是基督教建築中融進阿拉伯風格。
[10] 埃斯泰爾戈姆是匈牙利最北端的城市。
[11] 該詞從拉丁語的動詞「desiderare」衍生而來,意為「渴望、渴求、想要得到」,與英文中的「desire」意思類似。
[12] 登山寶訓(亦作「山上寶訓」)指的是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里,由耶穌基督在山上所說的話。登山寶訓中最著名的是「八種福氣」,這一段話被認為是基督徒言行的準則。
[13]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亞汗國、克里木汗國,是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分裂後建立的諸多獨立汗國之一。1430年,哈吉·格來正式建立克里米亞汗國,在巴赫切薩拉伊定都。1783年,克里米亞汗國被歸併於俄羅斯帝國領內,最後一位可汗被送至羅德島遭突厥人斬首。
[14] 土庫曼族遊牧部落在波斯建立的封建王朝,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1378—1502年統治土耳其東部、波斯中西部、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伊拉克北部一帶,因旗幟以白羊為標誌,故名。
[15] 伊朗薩非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波斯第四帝國,是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是繼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以來第四個完全統一伊朗東西部的王朝。薩非王朝將伊斯蘭教什葉派正式定為波斯國教,自薩珊王朝之後首次完全統一了伊朗的東部與西部各個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過渡的中間時期。
[16] 莊嚴朴特是指蘇丹的對外宮廷,由大維齊爾領導,「莊嚴朴特」一詞取自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大維齊爾總部的門戶,蘇丹會在那裡舉行歡迎儀式接待外使。在城門及皇宮大門集合是古老的東方傳統。
[17] 即馬穆魯克蘇丹國(Mamluk Sultanate,1250—1517年)。「馬穆魯克」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被占有的人」「奴隸」,故該王朝又稱奴隸王朝,是埃及歷史上一個伊克塔制封建制的國家。
[18] 即「伊斯蘭教法」,是伊斯蘭教宗教法的總稱。
[19] 喀山汗國(1438—1552年),15世紀中葉伏爾加河中游的封建國家。原為金帳汗國的屬地,1438年為韃靼貴族兀魯·穆罕默德所建,首府喀山城。
[20] 達連地塹位於巴拿馬達連省東部與哥倫比亞交界處,是南美洲與北美洲之間相互連接的橋樑。
[21] 馬拉巴爾海岸是一條長而狹窄的海岸線,位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南部。
[22] 毗奢耶那伽羅帝國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印度教帝國,建於1336年,直至1565年被德干高原的伊斯蘭教蘇丹國侵略。帝國的名稱來自其首都毗奢耶那伽羅城,意為「勝利之城」。
[23] 位於蘇門答臘島的北部。
[24] 西班牙的城市公社起義,是指1520—1522年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城民反對國王查理五世的專制統治而發動的起義,起義原因為查理五世任用外國人,加重稅收,加強專制統治。
[25] 所謂的「記號」(或「印證」「印記」「標誌」)指的是耶穌所設立之事,與之相對應的是應許。每一個應許中都包含話和記號,話是所立的約,記號乃是聖禮。例如在聖餐中,基督的話就是約,餅和酒就是聖禮。在這裡,路德攻擊了羅馬教廷的立場。羅馬教廷認為聖禮有七個:聖體(聖餐)、聖洗(洗禮)、聖膏(堅振)、告解、聖秩、終傅和婚禮。一切恩典都由此七聖禮而來,唯有教士才有權執行;路德卻認為,只有由基督自己借有形之物賜無形之恩所設立的才是聖禮,而合此條件的只有聖洗和聖餐。這兩項聖禮都是耶穌親自設立的。可以這樣理解,路德雖然和羅馬教會一樣以洗禮和聖餐為聖洗,但路德駁斥羅馬教會忽略了聖禮的應許和對應許的信仰,而專注於聖禮的記號,以為有了記號,便有了救恩。其實使人得救的並不是記號,而是應許和對應許所發的信仰。此外,路德在此書開始處把懺悔禮歸為聖禮,但在結論中還是把它排除在聖禮之外,因為此禮雖有耶穌所賜的赦罪應許,卻缺少耶穌所設立的有形記號。路德說:「嚴格說起來,上帝的教會只有兩個聖禮,即聖洗與聖餐,因為僅在這兩個聖禮中,我們找著神所設立的記號,和赦罪的應許。」
[26] 金帳汗國首都,「薩萊」在波斯語中意為宮殿。
[27] 「藍鬍子」是法國詩人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創作的童話故事的同名主角,他連續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們,因鬍鬚的顏色而得名。這個故事曾經收錄在《格林童話》初版里,但是第二版之後被刪除。
[28] 尼哥底母是一個法利賽人,同時也是反對耶穌的猶太公會的成員,根據《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的記載,他贊成耶穌。
[29] 「光照派」主張唯有默觀祈禱方可尋得光照而與神合一。
[30] 神義論(theodicy)是神學和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探究上帝內在或基本的至善(或稱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質與罪惡的普遍存在的矛盾關係,這個術語來源於希臘語「theos」(表示「上帝」)和「dike」(表示「義」)。
[31] 生於約公元前103年,是發明速記的人。
[32] 即拉丁語中的「Homunculus」,原意是「小矮人」「侏儒人」,現指的是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師所創造出的人工生命,也指這種創造人工生命的工作本身。值得一提的是,基督教認為這種創造人工生命的技術屬於作為創造主的神耶和華的領域,人類不應隨意涉足,因此忌諱這種傳說。
[33] 也可以翻譯為「魔像」,是傳說中用巫術灌注黏土而產生自由行動能力的人偶。「Golem」一詞曾在《聖經·詩篇》中出現過一次,本意是「原料」、「胚胎」或「未成形的體質」,這裡指上帝未塑造完全的人類。
[34] 本輪-均輪系統,又稱本輪-均輪模型,是由古希臘天文學家阿波羅尼烏斯提出(也有人認為是希帕科斯提出)的宇宙結構理論。阿波羅尼烏斯認為地球在宇宙中心,天體在不同的位置繞地球運轉,但天體並不是位於以地球為圓心的軌道上,而是在其稱為本輪的軌道上勻速轉動,本輪的中心在以地球為中心的軌道(也稱為均輪)上勻速轉動,由於天體在本輪與均輪上運動的組合,天體到地球的距離是變化的,這樣就維持了古希臘人以圓形、球形、勻速、和諧為最的美學觀點。隨後由於不同觀測數據的出現,模型需要不斷地更新和改進,隨後的托勒密及其天文學體系下的不少人對該模型進行了改進和調整。
[35] 一支改宗基督教的西班牙穆斯林及其後裔。
[36] 在傳統巫術儀式里,施法者會用鹽、麵粉或粉筆等材料繪製出一個圓圈。該圓圈被認為包含能量,並形成一個神聖的空間,能夠為他們提供魔法的保護。——編者注
[37] 「無夏之年」一般指1816年,這一年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的天氣出現了嚴重反常。但有許多天氣寒冷、降雪異常的年份,也被稱為「無夏之年」,如1529年、1587年、1628年、1639年、1675年等。
[38] 《特倫托信條》(以下簡稱《信條》)是原新教信徒皈依天主教時必須宣認的內容,故又有《皈依者的信條》之稱。《信條》中肯定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和聖禮制度,宣稱恩典能透過七個聖禮傳給信徒,並且譴責路德對聖禮的不同主張,因為新教只保留洗禮與聖餐禮兩項。《信條》宣布馬丁·路德所謂因信仰而獲贖罪(唯獨因信稱義)之說為異端,反對「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指出只有主教和神父有能力宣布一個人得赦罪與否。天主教認為,我們得救,除了靠上帝的恩典之外,還需要依靠悔罪和善行所積累的功德,以及以前聖徒為我們所積累的額外功德。路德則認為,世人得救只有靠上帝的恩典,沒有其他。《信條》中還有一些為整肅天主教會而做出的決定。這次會議被稱為「反改教運動」(Counter Reformation),頒布了針對路德的各種「反改革」議決,很大程度上卻改革了羅馬教會本身。
[39] 即聖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de Xavier,1506—1552)。
[40] 法國南部從北沿著下羅訥河谷吹的一種乾冷強風。它一次能持續幾天,風速經常超過100千米/小時,高度可達2~3千米。
[41] 一公擔等於一百公斤。
[42] 愛沙尼亞東北部城市。在納爾瓦河左岸,距河口14千米,是波羅的海的門戶。
[43] 斯瓦爾巴意為「寒冷的海岸」,因此該群島也可意譯為「冷岸群島」。它位於北極地區,是挪威最北界國土範圍的屬地,它坐落在歐洲大陸北方,處於挪威大陸與北極點兩者之間,位於北冰洋上。
[44] 「第五縱隊」(fünften Kolonne)一詞源自西班牙內戰,指在內部進行破壞,與敵方裡應外合,不擇手段意圖顛覆、破壞國家團結的團體。1 阿斯特拉罕汗國是金帳汗國的一部分,建於1466年,是由欽察汗庫楚克·馬哈麻的孫子(也叫卡西姆的宗王)創建的。該國定都於阿斯特拉罕城,疆域包括伏爾加河下游及南高加索草原地帶,北臨喀山汗國,西接克里木汗國,東與諾蓋汗國為界。
[45] 土耳其西部城市,古稱阿德古安,曾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46] 烏斯克人是克羅埃西亞哈布斯堡王朝的士兵,在歐洲奧斯曼帝國戰爭期間居住在亞得里亞海東部沿海及周邊地區。從詞源上講,「uskoci」在克羅埃西亞語中意為「跳進去的人」。烏斯克人與奧斯曼帝國進行游擊戰爭,他們組成小型單位並劃著名快艇。
[47] 義大利語,意為「正午陽光」,泛指義大利南部地區。
[48] 義大利南部自治區。大致分成西部的山區和東部的低矮丘陵及寬闊谷地,首府波坦察。奧尼亞海沿岸有狹窄沿岸平原。中世紀初由倫巴第聯盟統治。
[49] 葡萄牙封建時代的騎士,屬於沒有世襲頭銜的貴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便是其在文學中的典型形象。
[50] 墨西哥城北邊一塊區域。
[51] 南美印第安民族,操圖皮諸語言,居住在巴西東部北起塞阿拉(Ceara)、南至阿雷格里(Alegre)港的沿海地區。包括波蒂瓜拉人(Potiguara)、凱特人(Caete)、圖皮南巴人、圖皮尼金人(Tupinikin)及瓜拉尼人,統稱為圖皮南巴人。
[52] 「Dios」在西班牙語中意為「上帝」。
[53] 奇奇梅克人是幾個半開化的印第安居民集團,12—13世紀曾自北方入侵中墨西哥。奇奇梅克人可能原來是半遊牧部落,逐漸在墨西哥文明中心的北部邊緣地帶定居下來,改務農業,最後南移占取這些文明中心。學術界一直把奇奇梅克人在墨西哥文明中心的出現,與公元5世紀蠻族入侵西歐並滅亡西羅馬帝國相提並論。阿茲特克人即是奇奇梅克諸部落之一。
[54] 亞泥俺海峽(Strait of Anián)是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一個半神話性質的海峽,當時的歐洲地圖學家們相信這是一條分割東北亞洲和西北美洲大陸、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狹窄航道,因此也成為當時歐洲探險家們為向西前往亞洲而苦苦尋找的西北航道中的重要一部分。有關這條神秘海峽的存在早在16世紀就已在歐洲地圖家和探險家之間流傳,後也有過數次試圖尋找它的遠航,直到1728年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終於發現了白令海峽,終結了有關亞泥俺海峽的猜想。
[55] 塞布爾島(Sable Island)位於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西南300千米處的北大西洋中。「塞布爾」一詞在法國語言中的意思是「沙」,意即「沙島」。幾百年來,有500多艘大小航船在該島附近神秘地沉沒,喪生者多達5000餘人。因此塞布爾島被稱為「大西洋公墓」。
[56] 伊特魯里亞文明是伊特魯里亞地區(今義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前1世紀發展出來的文明。該文明的全盛時期為前6個世紀,其後因古羅馬的強盛而衰落,最後更被同化。
[57] 泰勒瑪(Thelema)是古希臘單詞「θ?λημα」的音譯,意為一個人的真實意志,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表層意願。泰勒瑪常被視作一種衍生於西方神秘主義的社會性或靈性哲學,且更常被視作一種宗教——尤其是一種新興宗教——此外它也被視作一種哲學。泰勒瑪背後最根本的法則,即「泰勒瑪法則」,就是「行汝意志,即為全法。愛即是律法,愛在意志之下」。16世紀,拉伯雷用這個詞的法語形式「Thélème」來作為他小說《巨人傳》中一個虛構的修道院的名字。
[58] 托馬斯主義是指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創立的基督教神學學說,是一種將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消極因素與基督教神學相結合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1879年,教皇十三世正式將其認定為天主教的官方哲學。托馬斯以萬物應有「第一推動力」的說法,推論出上帝的存在,認為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有時間的開端,並不永恆存在,並把它描繪成由下而上遞相依屬的等級結構,每一低級的存在都把較高級的存在作為自己追求的目的,天主是最高的存在,也是萬物追求的最高目的。
[59] 阿蘭胡埃斯小城屬於西班牙中部馬德里自治區的馬德里省,位於馬德里以南48千米處,瀕臨塔霍(Tajo)河畔,曾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夏宮。由於歷史上伊比利亞半島曾被阿拉伯人占領統治過很長時間,故而此地充滿異域風情。
[60] 黑海東岸本都國的國王。
[61] 丹配拉顏料是用蛋黃、水和顏料合成的,這樣製成的顏料能在特別白又特別光滑的底上形成特殊的光澤,顯得金光燦爛。這項技術由拜占庭藝術家首先採用,是從最冷的深色調或中間色調到最暖最亮的色調一層層地塗抹,這種方法能使形和明暗產生特別強烈的效果。
[62]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為「Risorgimento」,意為「復興」,故中文文獻將義大利統一過程稱為「義大利復興運動」)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或分裂的政權統一為義大利王國的政治及社會過程。義大利統一運動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815年拿破崙一世入侵、燒炭黨形成開始,至1831年青年義大利黨提出「政治改革」的口號。第二階段為1848—184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時期,反對封建分裂和奧地利帝國統治。第三階段以撒丁王國為中心,依靠加里波第的紅衫軍,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於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並先後從外國統治下收復各地,最後完成了義大利統一。
[63] 這段內容出自《聖經·舊約·傳道書》1:9,其主要內容是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勞碌盡皆虛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的滿足。相傳執筆者是大衛的後代所羅門,耶路撒冷的王。布魯諾認為這段警語既來源於所羅門,也出自畢達哥拉斯。
[64] Giambattista della Porta,即前文提到的喬瓦尼·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的另一個名稱。
[65] 亦譯為《新大西島》。——編者注
[66] 該學會全稱為「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是英國級別最高的科學學術機構。——編者注
[67] 「以太」一詞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譯。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其內涵隨物理學發展而演變。古希臘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68] 英格蘭的羅伯特(?—1240),生於英國赫特福德郡,在巴黎學習期間加入西多會,後在波西米亞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國王奧托卡一世的宮廷中擔任皇家牧師,後成為奧洛穆茨教區的主教。
[69] 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開茲(1599—1660),是17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也是西班牙黃金時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是巴洛克時期的個人主義藝術家。除了眾多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場景,他還畫了許多西班牙王室的肖像、其他著名的歐洲人物和平民。
[70] 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1600—1681),西班牙劇作家、詩人。他是西班牙黃金世紀戲劇兩大派之一的代表人物。他所開創的戲劇新風格,一直影響了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的黃金時期後期文學。他的戲劇作品共約120部,其中宗教劇80餘部。卡爾德隆的劇作多以人的命運和人的榮譽為主題,同時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他的劇作結構嚴謹,富於深刻的心理探索,其雕琢而講究的語言以及定型化的人物塑造,還表現出巴洛克風格的特色,影響遠及法國戲劇和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
[71] 主要指如下的戰略:(1)在歐洲大陸,盡力避免投入大規模陸軍,而讓歐陸盟國承擔主要的陸上作戰任務並向其提供財政支持;(2)在海洋和海外,依靠海軍對法國搞海上封鎖,打擊其海外貿易和奪取其殖民地。這種側重於海洋的戰略也時被稱為「藍海戰略」。
[72] 投石黨戰爭,亦稱「投石黨運動」。路易十四未成年期間,在法國發生的一場反對專制王權的政治運動。投石黨以巴黎兒童無視當局的禁令在街上玩耍「投石器」而得名。這場旨在限制國王權力的投石黨運動的失敗為路易十四親政後的專制獨裁鋪平了道路。
[73] 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良港和世界最佳天然錨地之一。
[74] 卡姆登區是英國英格蘭大倫敦內倫敦的自治市。
[75] 耶里哥城牆倒塌的故事來自《聖經·舊約》。以色列難民渡過約旦河後即將占領的第一座重鎮就是耶里哥,但耶里哥堅如堡壘,城門緊緊關閉,實難攻破。若蘇厄將司祭們召來,對他們說:「你們應抬著約櫃,七位司祭帶著七個羊角號,走在上主約櫃的前面。」第七天,圍繞城轉七周,司祭吹號角。當羊角號吹起長聲時,眾百姓應當高聲喊叫,那時城牆即刻坍塌,天主的選民輕而易舉地拿下這一堅不可摧的重鎮。考古學家挖掘出當年的古城牆,權威人士一致認為耶里哥是因地震而滅亡的。
[76] 「摩洛克」(Moloch)原意為「王」,也有「淚之國的君主」「塗上了母親的血和孩子們的淚的魔王」的稱呼。在古老的閃族文化中,摩洛克是一個與火焰密切相關的神祇,因而常被翻譯為火神。現代人更多地將之翻譯為炎魔。進入工業社會之後,摩洛克的火神形象經常與火焰熊熊的工廠聯繫起來。比如在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電影《大都會》中,機器就變身為巨大的摩洛克吞噬工人。
[77] 在布汶戰役中,奧托四世的坐騎被一支箭射中眼睛,奧托四世不得不撤退,法國完勝。布汶戰役對西歐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西方歷史學家都將這場戰役視為「法蘭西誕生之戰」。假如法軍戰敗,英格蘭的金雀花家族可能會收復他們早先丟失掉的諾曼第領地以及安茹領地。法國的勝利讓英國國王「無地王」約翰在國內的威望跌到最低點。1215年,英格蘭貴族在國內造反,迫使約翰頒布了《大憲章》。
[78] 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即阿喀琉斯的腳跟,是阿喀琉斯身上唯一沒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因此是他唯一的弱點。後來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被人射中腳跟而喪命,「阿喀琉斯之踵」後引申為致命的弱點。
[79] 1596年10月,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三世率領土耳其軍隊向馬克西米連大公與特蘭西瓦尼亞的西吉斯蒙德親王率領的帝國軍隊和特蘭西瓦尼亞軍隊守衛的陣地發起猛攻,擊敗帝國軍隊和特蘭西瓦尼亞軍隊。戰鬥中,雙方均傷亡2.3萬餘人。
[80] 「牧領權力」指的是上帝如同牧羊人帶領其羊群那樣帶領民眾,上帝施加於世人的權力如同牧羊人施加於羊群那般起著帶引的作用。
[81] 希伯來文「haskalah」的音譯,意為「智慧」「啟蒙」。指18世紀猶太教的啟蒙或改革運動。源自德國,逐漸向東歐傳布。運動旨在吸收啟蒙運動的價值,推動社群更好地整合進入歐洲社會,並藉此增加世俗內容、希伯來語和猶太歷史教育。
[82] 貝都因人中的一支。
[83] 布登勃洛克效應(Buddenbrooks effect),指在家族企業中,第三代傳人喪失了動力,也流失了能力,導致一種對投資和創新的保守態度,最後將企業帶往下坡路,就像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小說中布登勃洛克家族的衰敗一樣。
[84] 古印度列國時代(公元前6—前4世紀)的十六大國之一,核心區域包括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和阿富汗東部。
[85] 這幅畫全名為《手持基督自印聖像的阿布加爾聖像畫》,現在保存於10世紀修建的西奈山的聖凱薩琳修道院中。埃德薩的國王阿布加爾是最早的基督徒國王之一,傳說他患上了一種不治之症(可能是麻風病),所以寫信給耶穌,信函中表達了對耶穌神性的承認和對耶穌幫助的渴求,並承諾在自己的國家為耶穌提供庇護。相傳耶穌給阿布加爾寫了回信,隨著傳說的廣泛傳播,耶穌真人畫像開始被提及,人們堅信有人見過耶穌本人,據稱一位法院檔案員漢南在訪問耶穌時畫下耶穌的真實面貌,後來埃德薩主教厄伐克聲稱耶穌的畫像是「天成的」(divinely wrought)而非出自人手。在這幅畫中就出現了耶穌。
[86] 繼業者在泛希臘歷史中專指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互相競爭的承繼人。
[87] 嚈噠人(Hephthalite)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公元5—6世紀一再侵入波斯和印度。根據中國史書記載,他們原來居住長城以北,是中亞塞種人遊牧民族與漢代大月氏人的後裔,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
[88] 阿育吠陀是梵文「Ayurveda」,由兩個字合成:「Ayur」意指「生命」,「Veda」意為「知識」,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阿育吠陀醫學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89] 指公元前1000年前後密西西比河東部林地的北美原住民,因為他們習慣生活在一種土堆式的屋子裡,因此被稱為「築丘人」。
[90] 豪薩城邦是公元1000—1200年在非洲西部陸續建立的一批豪薩族小王國,位於中蘇丹西部(今奈及利亞北部和尼日東南部地區)。它們通常以其主要城市作為國名,各邦不相隸屬,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彼此之間常有戰事,只有在大敵當前才偶爾結成鬆散的聯盟。
[91] 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非洲東南部河流。又稱鱷河,發源於約翰內斯堡附近的高地,最終流至帕富里附近入莫三比克境內,從東南方向流入印度洋。
[92] 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西非古國,薩赫勒地區最後一個黑人土著大帝國。桑海最盛時期領土西至大西洋,東至豪薩人區域,北至摩洛哥南境。桑尼·阿里死後國家陷入內亂,1590年,摩洛哥軍隊入侵,占領加奧、廷巴克圖等地,桑海帝國瓦解。
[93] 維多利亞湖位於東非高原,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兩國境內,一小部分屬於肯亞,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基伍湖是中部非洲最高的湖泊,處於東非大裂谷中,艾伯丁裂谷的西部;坦噶尼喀湖是非洲中部的一個淡水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分,是世界第二深湖、世界第六大湖。
[94] 多貢人居住在尼日河河灣處,以耕種和遊牧為生。他們沒有文字,只憑口授來傳述知識。
[95] 庫巴王國位於開賽河和桑庫魯河之間,是班圖族庫巴人的國家,興起於15—16世紀,繁榮於17—18世紀。在宮廷的倡導下,庫巴人的雕塑藝術達到較高的水平,一些國王的雕像迄今仍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的珍藏文物。
[96] 非洲的人像藝術品都非常抽象,非洲藝術家在創作時避免勾勒出任何與活人相似的特徵,他們的藝術品只會表現一些典型的人類面部特徵或誇張的生理特徵,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擬人禁令」的推想,認為非洲藝術中禁止對形象具體的人類特徵進行模仿。
[97] 赫拉特是中亞歷史名城,在帖木兒第四子沙哈魯統治時期成為帖木兒帝國的首都,現位於阿富汗西北部。
[98] 「莫臥兒」即波斯語中「蒙古」一詞的轉音。
[99] 人們常用「藍血」來修飾歐洲貴族。古老的西班牙人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藍色的血液。那時古老的卡斯蒂利亞貴族宣稱自己的血統最為高貴、純正。
[100]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布韋希王朝(Buwayhid Dynasty,945—1055年)是統治伊朗西南部和伊拉克的伊朗封建王朝。阿杜德·道萊統治期間,在巴格達和設拉子設立圖書館、學校和醫院,獎勵詩人和學者,使設拉子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
[101] 毛利復興指的是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紐西蘭毛利人命運的復興,對毛利人的看法已從「瀕臨滅絕的種族」轉變為在政治、文化和藝術上均占上風。復興的根源在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發展以及毛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為他們贏得了許多戰鬥榮譽和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