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講 計算單位平均數
2024-09-26 12:09:20
作者: 日本顧彼思商學院
按每人、每天等計算出單位平均數量,能夠為我們帶來的意義遠高於單純的除法,它可以把難以想像的數字變成貼近生活的、有實在感覺的數字。那麼,具體應該怎樣按照單位來劃分數字呢?
「2018年日本蘋果產量為756 100噸」(出處:日本農林水產省主頁),根據這個數字,你能想像出蘋果的產量是什麼程度嗎?雖然作為數值可以理解,但很多人卻不清楚是何種程度的數量。
在這裡,我們嘗試先把產量改為更有親切感的個數,這裡所需要的是單個蘋果的重量。那麼,應該是多少呢?不同品種的蘋果,其大小會存在差異,但如果我們只追求嚴謹性的話,就無法進一步分析了。我們暫且把單個蘋果的質量大致設定為300克,繼續計算。
如果按300克來計算,那麼蘋果的個數是756 100噸÷300克≈25億2000萬個。換算成個數以後,是不是感覺比重量所表達的信息更加實在了?然而,即便是這樣,25億這個數量也實在是太大,還是無法想像。
接下來我們嘗試按照人口數量來算除法,計算人均數量(假設可以忽略出口量)。日本的人口約為1億2000萬,計算人均數量的話,這個值相當於每人約20個。
「蘋果的產量是756 100噸」
→「蘋果的產量是25億2000萬個」
→「蘋果的產量相當於人均20個」
756 100噸這個難以想像的數量,通過換算成個數,進而換算成人均數量,可以變成人均20個這樣有實在感覺的數字。
實際上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精確地運用除法,在進行計算的時候,需要有兩點意識:
1. 換算成「有親切感」的單位
2. 不拘泥於嚴謹性,可以計算大體的數字
1. 換算成「有親切感」的單位
在本次的例子中,蘋果的產量是以「噸」為單位來表示的,但我們作為消費者,在認知蘋果時,應該不是以重量為單位,而是以個數為單位。同樣地,如果是大米的話,可以用量杯的杯數等貼近生活的單位來表示,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更「有親切感」的單位。
另外,在很多時候,總體的量會用金額來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除以單價,換算成個數。
2. 不拘泥於嚴謹性,可以計算大體的數字
在換算成更貼近生活的單位時,以本次的蘋果為例,需要能夠推算單個蘋果的重量。如果因為無法估算一個蘋果是幾克而停下來,那麼無法繼續向前分析。大致估算也沒關係,大家可以換算成一個有實在感覺的數字,以便去感性理解它的量有多少。
本次例子,我們先假設了單個蘋果的重量是300克,然後進行了計算。有時候我們會猶豫,會不會是200克或者是400克,其實無論採用哪一個都是沒問題的。
這次我們的思路是,大致估算就可以,我們需要換算成一個可以想像的數字。一般來說,只要數位沒錯,大體算對就可以。請大家注意,不要太拘泥於嚴謹性。
此外,當我們無法感知一個蘋果的重量時,可以根據與某個熟知的其他物品比較的情況進行推算,這也同樣有效果。如果有人知道一個雞蛋約重50克,那麼他就可以通過跟雞蛋對比,推算出蘋果的重量。大家可以掌握一些能作為某個基準的數值,方便利用。
練習題
2018年日本啤酒的消費量是510萬千升,請把它轉換為有實在感覺的數字。(出處:日本啤酒釀造商協會主頁)
解答
首先,要轉換成有實在感覺的單位。
啤酒可以考慮用啤酒杯的杯數來表示。但是,這樣的話,就要決定是用大杯、中杯還是小杯,而且還要思考一杯相當於幾升等問題。
因此,我們嘗試使用既容易換算又容易想像的350毫升/罐作為單位,計算一下相當於多少罐的啤酒。
消費量換算為罐的話,510萬千升÷350毫升≈145億罐。
這比起千升的單位稍微容易想像了,接下來我們嘗試讓它變成更加實在的數字。
跟蘋果的例子一樣,我們嘗試計算人均數量。但是,與剛才不同的是,啤酒是未滿20歲的人不能消費的商品。所以,我們不能單純用總人口數來除,應該用成人人口數來除會比較合適。
那麼,成人人口數量大概是多少呢?即便知道總人口,也有可能不知道成人人口數量。但是,如果我們假設人口分布是均勻的,那麼從0歲至100歲,20歲以前的人約占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成人人口約占五分之四……
1億2000萬×4/5≈1億人
假設喝啤酒的人占成人人口的四成……
145億罐÷4000萬人=360罐/人·年
也就是說,基本可以推測是每人每天喝了1罐。
雖然成人人口中約有四成喝啤酒的這個假設不知道是否準確,但我們成功地把510萬千升這個難以想像的數字,轉化成了每人每年喝360罐這個實在的數字。
STEP UP!
接下來補充一下能輔助大家把握實在數字的幾個要點。
1. 有時候家庭也可以作為一個合適的單位
像冰箱、電視機等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台的物品,可以以家庭為單位來考慮。順帶一提,日本約有5000萬個家庭。
2. 有時也可以用時間的概念來劃分
年度的總量有時也很難想像,這時可以嘗試按時間軸進一步細分為每月、每日的情況。
3. 掌握一些基本的衡量標準,會帶來便利
日本全國的小學約有2萬所,郵局也約有2萬所。小學和郵局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全國國民可享受服務的機構。
反過來說,即如果要在全國各處提供某種服務的話,需要大約2萬個服務點。大型連鎖便利店7-11的門店數約有2萬家(2019年數據),與小學、郵局是同等水平,可以說它還作為生活的基礎設施,成了貨物收寄等服務的站點。
以下列舉各種機構的數量,以供參考。下列數字均為2019年的數據。
牙科醫院的數量比預想的要多,是小學的3倍以上;加油站的數量比汽車或人的數量少,但考慮開車移動範圍較廣,所以加油站的數量比小學或郵局多也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麥當勞、星巴克等店鋪與小學、郵局的數量相比,實際上並不多。
這些數據每年都會變化,需要不斷更新,但要進行某些情況的解釋時,如果能夠提前掌握幾個可以作為基準的數字,就可以通過與這些數字比較的結果,思考如何去解釋其含義。
除服務點的數量以外,還可以掌握一些與人數相關、與金額相關的基準值。
另外,關於範圍,掌握日本全國的情況是當然的,如果還能把規模擴展到亞洲、全球的話,就有更充裕的解釋空間了。大家可以先從自身關心的主題開始著手,儘可能把握一些「基準」。
小結
√ 轉化為有實在感的數字很重要
√ 選擇合適的單位,在此基礎上,嘗試計算出單位平均數量
√ 單單是精確地進行除法計算,就能變得非常容易想像
√ 我們的目的是把握實在感,所以不要太拘泥於嚴謹性
√ 如果提前了解一些能夠作為基準的數字,就能有更寬廣的解釋空間